“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形成机理与功能演进的解读

2018-09-10 07:22段一鼎
中国商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

段一鼎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与深化,“一带一路”所具有的务实推进作用也表现了出来,“一带一路”的经济走廊所形成的生产网络值得探究。本文就现有经济理论,对“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形成机理进行全面地分析和综述,并结合2013年~2017年这四年来对“一带一路”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的功能演化过程进行总结。

关键词:经济走廊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 “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1(b)-004-02

“一带一路”的经济倡议从2013年被提出,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支持和拥护,其中,受到“一带一路”影响所形成的经济走廊在贸易创造、投资促进、产业聚集等方面都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在新的经济时代形成了生产网络的重构,使价值链得到了延伸,实现了走廊国家的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1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形成机理分析

1.1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能够发挥沿线各国的地区优势

“一带一路”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就在于其打造了一条贸易通道,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与走廊国家间已经逐渐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贸易格局。据统计,2000年中国与走廊国家的贸易额约为580亿美元,2015年贸易额则为8000亿美元,年均增长近20%,相较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高出4个百分点。在走廊沿线国家当中,缅甸、吉尔吉斯斯坦、伊朗、蒙古等与中国有较高的结合度。在这一经济背景和地缘战略的要求下,中国借助“一带一路”的重要经济理念,可以使国家能源、资源出口形成整合,从而保证走廊沿线国家的对华出口贸易,保证各国的地区优势[1]。

1.2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能为双边贸易注入新活力

随着“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不断深化,由于“一带一路”所形成的新经济生产网络也在逐渐为双边贸易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在全球经济环境中,“一带一路”所构建的经济走廊和辐射区域属于全球战略资源的主要供应地,在全球投资格局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以往的国际贸易中,走廊沿线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经济制约,无法将本国的重要经济地位和经济发展相联系。而“一带一路”的出现,使得走廊沿线国家能够享受到中国大额的投资。以2015年为例,中国的投资就已经接近150亿美元,占据中国对外投资总量的11%之多。对于沿线国家来说,“一带一路”具有带动发展的重要意义。

1.3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为全球价值链带来新机遇

“一带一路”在发展过程中,其经济走廊表现出的产业聚集和空间溢出效应,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全球价值链的新机遇。在对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时,可以看到,“一帶一路”通过不断的产业聚集、产业扩散,不断地实现了产业链布局的优化,使得走廊沿线国家可以实现国家间的产业集群,从而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价值链延伸。在这一过程之中,由于中国在经济规模和制造规模当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生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不断融合,并成为中国跨越式升级的重要助力。而“嵌入式”经济链则成为带动沿线经济落后国家的重要渠道,通过全球价值链的不断延伸,沿线经济落后国家能够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优化,从而拥有经济竞争的实例和地区发展能力,最终实现走廊沿线国家的全面发展。

2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功能演进解读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

借助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带一路”经济走廊通过地缘战略的发展首先实现了走廊沿线各经济体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比于欧美新贸易投资协定TTP、TTIP,中国在进行“一带一路”建设时选择沿线国家自由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并借助经济走廊的区域贸易安排使东亚、亚太形成生产网络的深化,完成产业链的省级。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由于各个国家、地区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经济发展差异和自由贸易差异,中国与其他国家需要通过提高通关税率来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降低贸易成本。世界经济论坛估计,当全球供应壁垒能够完成最佳值削减的一般水平时,全球GDP预计可以增长5%以上,贸易量则会突破15%大关[2]。

2.2 基础设施一体化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功能演进的又一重要突破。对于走廊沿线国家来说,基础建设的发展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来说,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将起到影响性的作用。在区域经济间,由于国际公共产品所具有的非贸易性和非排他性,容易造成“搭便车”“集体行动困境”从而造成投资资金的掣肘,“一带一路”的发展通过跨区域跨国家合作形成了独特的公共资源供应渠道和供应方法,在保证了带动其他地区基础建设的同时,避免了因“搭便车”出现的资源限制和资源浪费。此外,由于“一带一路”经济走廊沿线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金融市场建设,在进行基础建设投入的同时,中国还锐意打造了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平台,用以形成基础设施一体化的格局。

2.3 区域价值链延伸

在目前的国际贸易和谈判规则中,新标准、新范式的制定往往以欧美新贸易投资为主导。其中,跨国公司作为全球价值链的主导,拥有深度分解区域生产网络的能力,并成为推进全球价值链治理的核心变量。在着眼国际贸易投资环境和投资形式下,“一带一路”成为经济走廊国家合作的重要增长点。在“一带一路”的发展目标中,服务贸易和投资合作是形成新的生产网络的关键,通过“一带一路”的合作使中国和沿线国家可以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的治理当中,提升自身话语权,帮助各个国家拥有更加重要的经济地位,实现更长远的经济发展。

3 “一带一路”以来中国与走廊沿线国家的经济转变

3.1 出口与投资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提出,目的在于联系沿线构架构成经济整体,使沿线国家拥有的重要的能源、资源和工业品成为其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沿线国家对华商品出口位居第一位的能源为石油和天然气,其中,土库曼斯坦、俄罗斯、伊朗、乌兹别克斯坦、缅甸为主要的对华能源出口大国,分别占该国对华出口总额的98%、59.2%、65%、42.9%和39%。此外,中间品、零部件贸易也成为沿线国家对华贸易的主要商品,其中,马来西亚、越南、泰国是主要的从事中间品、零部件商品贸易国家。在其他沿线国家中,棉花、针织服装、矿砂等也占据了重要位置。

在投资方面,截至2015年,中国对走廊国家的合计投资约为150亿美元,累计投资突破10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当中,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柬埔寨、缅甸与中国的FDI密集度最高,表明中国与其投资联系更为密切;而与马来西亚、土耳其、泰国的FDI密集度指数则偏低,表明中国与上述国家在投资方面仍有上升空间。

3.2 自贸区网络布局

截至2016年底,中国已完成签署的贸易协定达12个,覆盖区域约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0%,从而初步构建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走廊面向全球自贸区网络。其中已经完成签署的自贸区包括东盟、CEPA、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中国对外贸易占比分别为11.99%、8.78%、7.10%、2.72%、2.04%,其余的自贸区如新西兰、智利、巴基斯坦、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瑞士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占比。正在谈判或进行研究的自贸区则包括海合会、中日韩、RCEP、印度等,其中,中国对外贸易占比最高为RCEP,占比达31.12%,中日韩占比也达到了近15%。剔除重复计算的部分,中国正洽谈或研究的自贸区对外贸易总占比约为13.50%。就目前来说,中国在与沿线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泰国等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与印度、斯里兰卡、海合会、FTA谈判、欧盟等的《双边投资协定》正在谈判进行中,由此可以看出,在自贸区网络布局之下,“一带一路”已经出具规模。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自贸区网络布局当中的投资协定能够持续不断地为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从而完成地区间的深化合作,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和价值链的升级。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形成机理和功能演进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在于倡导形成有机的经济组合,通过地缘经济的聚集,实现贸易创造、投资促进等效益的提升,实现走廊沿线国家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金波.一带一路经济走廊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机理与功能演进[J].全国新书目,2016(05).

[2] 卢光盛,邓涵.经济走廊的理论溯源及其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的启示[J].南亚研究,2015(02).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分工
云南民族民间工艺生存发展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探究新时期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
借京津冀一体化东风助力石家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