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波折 大豆从中扮演什么角色?

2018-09-10 07:22焦建
种子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豆进口贸易

焦建

玉米和大豆都是國内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当前进口量非常大的作物,尤其是从美国的进口。当前中美贸易形势复杂,而大豆和玉米不仅是贸易产品,也将充当更加复杂的角色……

美国补贴大豆出口,严重冲击中国豆农

众所周知,中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曾经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后被其他国家超越。中国在1995年时还是大豆净出口国,但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转变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2017年,中国大豆进口量由5 479.8万t增加到9 552.6万t,增加了4 072.8万t,增幅高达74.3%。在进口大豆激增的同时,中国大豆产量遭遇连年下滑,2016年仅为1 294万t,不及进口量的1/7。中国大豆市场需求85%以上依赖于国际市场供给,在世界大豆主产国中,中国大豆的进口贸易依存度最高。

随着大豆进口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国产大豆在国内市场的份额骤降,从2010年的22%跌至2016年的13%。由于进口大豆基本用于榨油,对国产榨油用大豆生产影响最为显著。2010/2011年度,598万t国产大豆用于榨油,占国内大豆总产量的39.7%;到2016/2017年度,国产榨油用大豆仅剩140万t,占国内大豆总产量的10.9%,仅占国产榨油用大豆总量的1.6%。

进口大豆疯狂蚕食国产大豆市场份额,重要原因是一些外国大豆特别是美国大豆获得了巨额补贴。尽管美方一再声称补贴占产值的比例小且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但实际上美国政府给豆农提供了巨额的补贴,带来不公平竞争优势,使其得以用很低的价格对中国市场进行倾销,对全球市场产生冲击。

此外,以美国企业为主的跨国粮商垄断操纵,国际市场需求不足,也进一步加剧了大豆国内外价格倒挂现象。国产大豆价格持续受到进口低价大豆的冲击,豆农生产效益不断下降,“卖豆难”的情况屡见不鲜,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动力,不仅使我国大豆生产萎缩,同时使得大豆科研、技术推广、产前产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均缺乏投入意愿。

与中国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0年以来,美国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呈增长趋势,成为全球大豆主要的生产国与出口国。

美官方数据显示,美国大豆播种面积由2010年的3 100万hm2增加至2017年的3 620万hm2,增幅16.8%;产量由9 066.3万t增加至2017年的11 951.8万t,增幅31.8%。在2016/2017年度种植季中,美国大豆产量和库存的增加是全球大豆产量和库存增加的重要因素。其中,美国大豆增产量约占全球大豆增产量的30%,美国大豆库存增量约占全球大豆库存增量的50%。美国生产大豆远超美国国内市场需求,其中1/2用于出口,这是造成国际大豆供过于求局面的重要因素。

从中国大豆进口情况看,美国是中国大豆进口主要来源地之一。2010—2017年,中国自美国大豆进口量从2 359.7万t增至3 285.6万t,增幅39.2%;进口额从113.2亿美元增至139.5亿美元,增幅23.2%。中国是美国大豆最大的买家,且占比不断上升。2017年,中国进口的美国大豆占美大豆出口总量的57%,超过其他国家进口美国大豆的总和。可以说,是中国的国内需求和消费市场支撑了美国大豆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代价就是中国大豆产业的日渐衰弱。

产品价格才是关键

“从中美大豆贸易的市场层面来看,目前的情况都是比较正常的,涉及的非市场因素很小。虽然可以看到中国对美国大豆的订单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有大幅度减少,但主要的因素还是巴西的竞争力实在太强,受其货币贬值、大量库存等因素影响”,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中国首席代表张晓平分析称,“产品价格才是关键。”

就价格因素而言,受制于土地、农药等一系列成本及可耕地受限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大豆并不具备绝对优势。

“美国的问题是,已利用了所拥有的所有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可耕种土地,已无法开发新的土地来用于农业生产”,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国际谷物培训中心主任Jay O‘Neil表示,“此外,美国农民在作出自己的耕种决策时,也要受制于双重因素:首先,他们会首要考虑自家农场的土地上适合耕种什么。比如堪萨斯的土地就不如伊利诺伊、俄亥俄或爱荷华的肥沃,其雨量也少于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农民们会选择2~3种适合在自己农场土地生产的作物,之后才是考虑价格因素,选择今年是种大豆还是玉米。”

“因为没有绝对的价格优势及供应能力限制,美国农民实际上对于向中国出口大豆的立场是保持正常平稳运行和有一定合理增长即可,其他问题都让市场解决,不希望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堪萨斯州一位豆农表示。

避免“贸易战”

中国是美国大豆最大的出口国,美国却并非中国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这种情况会对双方的大豆贸易乃至更深层次的贸易政策造成何种影响,是相关各方均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中国而言,为保障自身农产品安全,其在过去数年内,正在不断努力增加其各类进口农产品的供给来源,而非单纯依赖任何一方。具体到大豆,因南北半球的气候原因,美国大豆的销售季节一般是在当年10月到次年3月,而巴西和阿根廷则为4—9月。因此,这些地区对中国出口大豆已按季节形成了分工。

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的一系列粮食进出口企业也在增强其与南美洲大豆出口国的合作,从而增强自身在全球粮食贸易中的话语权。它们采用合作或收购仓储、物流企业等方式,直接与农民们建立起了采购关系。

在此之前,从2012年起,巴西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其份额可占到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50%左右。

巴西大豆的蛋白质含量较美国大豆更高,因此较为受中国相关加工企业的欢迎。但也有美国产业人士认为:虽然蛋白质含量稍有差异,美国大豆的氨基酸成分却要优于南美大豆(或至少是等同于南美大豆)。不仅如此,美国大豆的品质及稳定性均有一定优势。

目前的产业各方均基本承认:就短期形势来看,南北美洲两大大豆供应地之间,并未形成可彼此取代的关系。

“从比例上来看,每年1/2时间内全球的大豆来源是巴西、阿根廷,另外1/2时间则是美国。这样的循环每年都要发生,没有谁能从中二选一”,Jay表示。

不少业内人士均分析及呼吁,从贸易角度而言,中美之间不应就大豆这一“压舱石”进出口产生摩擦。

“一方面,巴西自身的需求量也很高,其出口量满打满算也就每年6 000万~7 000万t。阿根廷自身也有压榨和产品出口需求要维护,本身今年还会出现大幅度减产。俄罗斯、乌克兰或者东非,目前的供应稳定性和规模,都无法填补停止从美国进口大豆所留下的供应空档”,一位在中美之间从事大豆贸易20多年的相关人士认为,“另外一种思路是中国减少大豆的直接消费量,但这会面临肉类进口的增多。在国外涉及稳定供应来源的问题,在国内则会影响大豆压榨企业、饲料行業及养殖户。”

有相关报道称,中国商务部一直在研究如何对美国大豆进行反制,包括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也在评估对中国大豆压榨产业可能造成的影响。

上海的一位产业人士分析,从长远来看,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等国家对中国的大豆供应总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途径之一是增加耕种面积,此外就是提高单产。

“希望中美两国避免贸易战,但如果波及大豆进口,我们会找到办法应对。我们将会照常生产饲料,也会照常养猪,中国人也会照常吃肉。(大豆)市场很大,除了美国还有其他国家”,一家中国的农业企业如此公开表示。

2月16日,美国大豆协会则在一份官方声明中强调了中美大豆贸易对美国农民的重要性,同时敦促美国行政当局制定更好的中国贸易政策,以加强中美贸易合作关系的方式,来解决当前两国贸易存在的问题。

美国大豆协会会长、艾奥瓦州农民海思铎(John Heisdorffer)也在自己的声明中称,“中国不仅仅是我们最大的买主,而且其购买量超过了其他所有买主的采购总量。不仅如此,巴西和阿根廷强有力的竞争者将会极其乐于填补我们在中国市场留下的空档;潜在的关税将可能使得美国大豆农民的生活异常艰难……美国大豆农民期望白宫能够调整中国策略,在提升国内产业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我们的出口空间。”

美国多名产业人士分析称:“解决贸易不平衡,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合作的蛋糕做大。双方互掐让蛋糕越做越小,彼此的回旋余地也就越小。”

猜你喜欢
大豆进口贸易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孟加拉允许贸易商进口70万吨大米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中日韩贸易数据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进口食品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