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2018-09-10 02:46樊祥勇赵秀各
种子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存在问题

樊祥勇 赵秀各

摘 要:玉米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种植。玉米育种技术是农业种植技术研究的核心关键问题之一。首先阐述了玉米品种的历史发展,之后总结了玉米育种效率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提高玉米育种效率的措施。

关键词:玉米育种;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05-0021-02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志码: A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研究者不断地在农业技术和育苗培育层面进行研发与创新,截至2017年,国内基本实现了常见农作物种植技术80%的优化。玉米种植是现代农业种植的主要部分,在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研究中占有首要地位。当前,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的不断革新,除了实行玉米收割技术智能化引导外,还不断探索了玉米种子培育上的技术创新,实现了现代农作物种植的高效化。针对目前国内育种效率低、系统性差等问题,笔者以提高育种效率为目标,通过比对现有国内的研究进展,对高效育种的关键环节及措施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以期为提高我国的育种效率提供技术指导和借鉴。

1 玉米品种的历史发展

1.1 农家种和品质间杂交种应用阶段

20世纪50年代中前期,我国玉米种植密度小,玉米生产管理及技术水平低,新品种引进、推广节奏缓慢,造成玉米产量水平不高且提升较慢。20世纪50年代应用的主要品种是农家种和部分品种间杂交种,农家种主要有小黄棒子、灯笼红、大马牙等。

1.2 优良农家种和双交种应用阶段

1956年1月,为响应党的号召,玉米在种植业中受到进一步重视。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相继推出一些双交种,之后又引进了一批国外双交种,使玉米单产猛增,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之后,开始重点利用单交种,并结合应用双交种、三交种、顶交种,品种间杂交种已基本淘汰。

1.3 单交种应用阶段

1963年河南新乡农业科学研究所率先利用矮金525为母本、混517为父本,选育出新单1号,成为中国第一个在生产上应用的单交种,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生产商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提高玉米产量,随即转入了以种植单交种为主的局面。2000年以来,随着玉米品质的优化调整,玉米品种由单纯注重产量的提高转变为质量、产量并重,并相继推广了特用玉米品种。

2 新时期玉米种子培育技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玉米种植是国内农业种植的主要形式,实现现代农业种植资源的高效处理,应做好玉米种子的培育。但从我国玉米种子培育技术实践情况来看,玉米种子培育中存在出芽率低、玉米种子腐烂、幼苗受到病虫害感染,以及玉米种子培育成果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对玉米种子的培育都产生了较大的阻碍。若想进一步引导现代农业种子绿色化、科学化发展,就必须突破玉米种子培育中的相关问题。

3 有效掌控玉米种子培育技术的措施

3.1 玉米选种质量分析

玉米种子培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是提升玉米种子培育效果的重要依据。玉米种子自身的质量,将直接决定种子培育出芽率。一方面,玉米种子的选择,应依据玉米种植地区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玉米种子。如我国东北地区培育玉米种子,应选择具有耐寒、抗旱特征的玉米种子;而华北、华东地区培育玉米种子,应选择适宜温和性环境生长的种子。只有购买玉米种子时因地制宜,才能保障玉米种子培育成果。另一方面,对玉米种子质量进行分析,也要注重对种子自身条件的分析,尽量避免购买受到病虫害侵袭严重的种子,有效预防玉米种子培育过程中出现病虫害问题。

3.2 种子培育要点的全面控制

3.2.1 温度条件的有效控制

玉米种子培育中出现育苗出芽率低的情况,80%是由于玉米种子培育的温度掌控不合理导致的,因此,保障玉米种子培育的温度条件,是玉米种子培育技术要点的第一个条件。

一方面,玉米种子初期培育时,需将玉米培育环境温度控制在10~15 ℃,这样才能够保障玉米种子胚芽的生长。例如,采取集中性大棚培育的方式,人工调节玉米种植培育的生长外部温度,有效解决玉米种子培育中的温度问题。

另一方面,玉米种子培育的温度条件控制,也包括玉米种子培育幼苗关键生长期的温度调节,一般将其温度控制在12~15 ℃为最佳。此时,玉米种子已经种植在土壤中,可以采取直接扣地膜的方法,保障玉米种子幼苗在较为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生长。此外,玉米种子培育温度条件的有效掌控,必须做好这两个时间段温度调节的有效对接,保障玉米种子培育工作实施的有效运作[1]。

3.2.2 水源条件的有效控制

玉米种子培育技术的有效掌控,在于玉米种子培育中水源条件的科学控制。其一,用于玉米种子培育的水源,最好是常用的自来水,水温为3~8 ℃。如果玉米種子培育过程中水温过低,会破坏玉米种子发芽的生长环境,不利于玉米种子发芽;如果玉米种子培育过程中水温过高,会造成玉米种子胚胎“催熟”的问题,导致玉米种子的成活率降低。其二,玉米种子培育的水源条件,应尽量不掺杂任何化学物质水体,否则,也会对玉米种子培育造成制约。

3.2.3 土壤环境的有效控制

经过玉米种子初期无土栽培后,需将玉米种子移栽到土壤环境中。此时,农业种植人员必须注意土壤掩埋的厚度,如果此时土壤掩埋得较厚,则会影响玉米种子出芽的速率;如果土壤掩埋得较薄,则很容易使玉米种子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导致种子无法吸收养分而产生苞芽。一般而言,玉米种子培育的土壤掩埋厚度为3~5 cm[2]。

同时,玉米种子培育工作的有效实施,需保障玉米种子移栽的土壤中拥有较为充足的营养。玉米种子培育过程实质上就是玉米苞芽新生的过程,如果土壤中营养条件不足,就会造成玉米种子培养的营养短缺,导致种子发育效果欠佳。

3.2.4 营养条件的有效控制

玉米种子培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做好玉米种子人工培育过程中持续性营养条件的调节与供应。例如,玉米种子培育期间,应在玉米初期发芽培育过程中,及时地补充无土栽培营养液;在玉米种子培育移栽过程中,应用农家肥或者含有氮、磷、钾的复合肥,可调节与补充玉米种子生长阶段的营养资源,确保玉米种子培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达到为玉米种子提供充实营养的目的。

3.3 提升培育人员的专业能力

玉米种子培育工作的有效实施,需不断提升种植人员的专业能力,强化农业玉米种植环节的技术掌控能力。例如,经常组织农村玉米种植农户,观看绿色化、高效化玉米种植培育知识的视频,提升玉米种植人员的种子培育水平。另外,为保证玉米种植培育工作的有序实施,也可以定期组织玉米种植专家到各个地区进行玉米种子培育技术指导,以达到提升玉米种子培育成果率的效果。例如,A区域为我国玉米种植大省,当地政府为了进一步增加A区域玉米种植的收成,注重在该区域玉米种植的各个环节开展专业化指导。当地政府结合A区域的地理情况,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分析,最后确定了一套符合A区域玉米种子培育的新方法,在A区域推广后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

4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玉米种子培育主要技术的分析讨论,是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综合提升的理论分支。在此基础上,为了有效规避当前玉米种子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应做好玉米选种质量分析,实现种子培育中水、温度、营养、土壤等方面要点的全面掌控,以及不断提升种植人员的专业能力,实现现代农业种植水平的不断提升。因此,本文通过浅析玉米种子培育主要技术,为现代农业高质量种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 1 ] 姚文华,韩学莉,汪燕芬,等.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13(02):1-8.

[ 2 ] 杨满霞.试论提高玉米育种效率的技术途径与策略[J].种子科技,2018(02):34,39.

(收稿日期:2018-04-11)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存在问题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