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要素分析

2018-09-10 18:45刘宏宇
种子科技 2018年5期
关键词:要素分析生态效益评价

刘宏宇

摘 要:我國的三北防护林对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预防水土流失的作用不容置疑。其对防治沙尘暴的直接作用是减弱动力。虽然大气环流形成的大风不是人力所能消除的,但是通过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可以减弱地表风速,达到减弱沙尘暴的效果。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集中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通过近40年的防护林建设,现已实现了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良性互动,促进了防风固沙与治穷致富协调发展,达到了蓄水固土与兴林富民的效果。通过大量的植树造林,能有效地改善土壤,降低风沙对土壤的侵蚀,保持水土的酸碱平衡。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要素分析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8)05-0027-01 中图分类号: S718.56 文献标志码: A

1 前言

三北防护林(主要包括我国西北、东北北部和华北地区的防护林体系)作为我国目前一项重要的生态保护工作,对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增加生态效益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这也关系着全球生态环境战略性工程,其中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对三北防护林体系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起着指导性的意义。

2 三北防护林生态效益评价要素

对于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益评价,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3个方面:①防护林的区域气候效益,包括防护林的防风效益、防护林对大气水分和空气温度的调节作用;②防护林的土壤改良效益,包括防护林的固沙和降低风蚀作用、防护林对土壤质地的改良作用、防护林对土壤水分平衡的影响;③防护林在提高土地生产力与提高农业生产方面的效益等。

2.1 防护林的防风效应

三北防护林体系彻底地改变了原有地区的地层结构,进而对整体的风速轮廓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实际的生活中有着较为明显的防风效应。通过具体的试点数据表明,建林前后的风速相差20%以上,极大地减少了由于风灾所造成的农业生产损失。

2.2 防护林的温度调节效应

在防护林林区建设完成之后,生活在当地的居民发现,本地的气候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经过研究发现,防护林对温度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而且这种调节形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季林带附近气温比旷野高0.2 ℃,且最高气温也高于旷野,有利于作物萌动出苗或防止春寒。而夏季林带有降温作用,1 m高处气温比旷野低0.4 ℃,20 cm高处气温比旷野低1.8 ℃。冬季林带的作用比较复杂,8月和夏季相似,9月和春季相似,有增温作用。

2.3 防护林对土壤水分的调节效应

防护林对土壤水分的调节效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在作物的生长季节(一般都是每年的5—9月),对林区的土壤含水量进行实际测量,发现林区的土壤含水量低于其他地区,这个范围一般保持在10%~30%,而且这种变化在干燥的季节更为明显。除此之外,测量人员还对防护林内外的土壤水分蒸发量进行了实际的测量,发现在防护林以内的土壤水分蒸发量明显低于防护林以外的土壤水分蒸发量,含水量较高的土壤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2.4 保护措施

一是做好病虫害防治。杨树的病虫害主要有杨树腐烂病等,虫害主要有天幕毛虫、舞毒蛾、叶蜂等。对于腐烂病,治疗时可用铁钉或小刀将病斑刺破或刮除,直至病斑与健康树皮交界处,然后涂药。施用70%碱水或多菌灵25倍液、甲基托布津或5波美度石硫合剂,涂药后5 d在病斑周围涂50~100 mg/kg赤霉素,可促进愈伤组织的产生。对于天幕毛虫、舞毒蛾、叶蜂等,可喷洒灭幼脲Ⅲ号防治幼虫。二是鼠害防治。主要有东北鼢鼠、花鼠等,防治方法有化学灭鼠、机械防治和生物防治。在生产中使用抗宁血剂和溴敌隆,药剂应采用一些适当保护性措施,可采用加保护色、小塑料袋包装等,并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进行使用,避免出现人畜中毒现象;生物防治可使用肉毒素、林木保护剂;人工防治使用鼠夹、捕鼠笼等各种工具进行灭鼠。

3 小结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收稿日期:2018-04-09)

猜你喜欢
要素分析生态效益评价
漫谈生态效益特性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写作要素分析
额济纳旗太阳能资源评估报告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不是每档节目都能称为“现象级”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大兴安岭年创生态效益16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