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广东省骨干教师高端研修专题高中故事式教学

2018-09-10 07:22黄和忠邹小杨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国培历史课民主

黄和忠 邹小杨

历史课堂教学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在当今教学实际中,很多历史课堂教学并非如此。笔者多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在接手新一届学生时,都会做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1)根据以前(包括高中)所上过的历史课,你对历史课的整体印象是什么样的?(2)你对历史课有什么样的期待或建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历史课比较枯燥,是以划课本重点内容,死记硬背为主,让人索然无味,期望历史课能以活泼的形式出现,最好在课堂上多讲历史故事。有鉴于此,笔者多年来努力达成这样一个目标:探索一种可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趣味性的有效途径,用一种全新的面貌把丰富多彩的历史活灵活现地展现给学生。

在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后,笔者认为故事式历史课堂教学是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和趣味性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比较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式。

历史课堂需要故事,“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一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1]历史的讲述本身就是故事,同时也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故事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良好润滑剂。近几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声名鹊起的几个学者无一不是如此。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笔者认为历史课并不是故事课。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故事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故事的内涵远远大于历史,因为其包括相当的虚构成分,而历史史实只能是事实,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主要是其“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的部分。同时,历史是一门严格的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思维和研究方法等,这都是故事所无法代替的,如果把一节历史课当成故事课来讲,这是本末倒置的,是与高中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相违背的,作为学科的历史不能成为故事的附庸,而是让历史故事为历史课堂锦上添花。笔者所要阐述的故事式历史课堂,从外延和内涵上,都比在历史课上讲故事的一般做法要宽泛得多,是贯穿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是把故事与历史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有机体,不可分割,其重要内容可以简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学语言故事化。一个合格的教师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准确严谨、精练简洁、通俗生动、语言幽默、深情并茂、生动有趣的讲述能拨动人的心弦,陶冶人的情操,使听者乐此不疲。著名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毕生研究历史教学,他把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成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能如实表达出来,使学生听了,也如你所想的那样,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能完整地表达思想。第二境界是声情并茂,使语言、表情、动作配合起来,表达得活灵活现,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如同带领学生到了历史现场,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方,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2]就是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在讲述历史之时,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念课本或教案,而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尤其是要用生动的语言、表情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做到语言故事化,增强语言的感召力,尤其是在讲述比较复杂的、学生认知水平难以理解的问题时,更能凸显其优势。

第二,教学过程故事化。故事引人入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故事有“有连贯性”,情节一个接一个,整体一气呵成,中间少有烦人的思维理解障碍,整个发展过程似行云流水般顺畅。反映在历史课堂教学上,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衔接和过渡要故事化,让人不觉得唐突,学生可以轻易地接受和进入角色,从而很好地接受历史知识。笔者认为最主要是要注意三个方面:其一是引人入胜的导入,其二是顺理成章的过渡,其三是回味无穷的结尾。如果这三方面能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体现,那么这一节课无疑成功了一半。关于历史课如何导入已经有很多人在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认为历史课的导入最基本要求就是可以由学生所熟悉的东西引出,导入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的教学内容。课堂中问题的过渡是考验历史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关键,任何一节历史课内部的主要问题都有逻辑关联。换言之,它们之间都是可以通过逻辑关联顺理成章过渡的,只要找到了它们的逻辑关联,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结尾部分,笔者很欣赏章回体小说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来承上启下,既可以很好地总结和结束前面的内容,同时又为引出后面的内容埋下伏笔,为下一课的导入做很好的铺垫。如笔者在讲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时,设计其中一点影响为“它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提供了模板。二战后,美国就是按照英国的政治模式改造了日本,即是说,美国认为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模板,同时也认为美国是民主共和制的模板,并不断向世界推销,那美国的这个模板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明天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课之后,便能得到答案。”

第三,问题论证故事化。历史课堂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讲历史故事是为说明历史问题或解释某种历史现象服务。教学中,一些历史现象的內涵对于高中生的认知程度而言是有比较大的理解难度的,但同时又是课标的重点内容,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所以很多时候,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这些东西。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相当多的学生把《权利法案》的颁布作为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的标志性事件,主要是学生对《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这两个概念的逻辑联系缺乏了解所导致。因此在此最好用故事讲出他们的来龙去脉。可以作如下阐述:《权利法案》虽限制了国王的军事权、财政权和立法权等,但国王还拥有行政权,此时他“既统也治”,在内阁会议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在1714年,英国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由德国的汉诺威选帝侯继承王位,即乔治一世,由于他不大懂英语,而内阁大多数大臣又不懂德语,彼此之间的交流相当困难,国王逐渐对参加内阁会议失去兴趣,于是很少出席会议,甚至不出席会议,而敕命下院中多数党辉格党领袖罗伯特·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并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由此大臣们有事就自己商定对策,然后提交给国王审定,于是内阁制和首相制度正式形成,国王开始统而不治。可见责任内阁的行政权来自国王的授予,而授予的对象一般为下院多数党的领袖,尔后成为惯例,这也是今天英国责任内阁要在形式上对国王负责的由来。通过这样的叙述,既可以明白国王统而不治与责任内阁掌控行政权的关系变化,又可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和理解这些相对抽象的东西,从而比较好地对它们进行辨别。但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故事进行问题论证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讲故事的目的性。

第四,概念讲述故事化。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概念给很多学生的第一感觉就是古板,死记硬背。但历史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通过故事式的语言和历史故事的穿插,并适当加入悬念来讲述历史概念,可以让学生在兴趣中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总结复习时,讲述代议制“民主”这个概念,如果问“什么是民主”,相信相当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少数服从多数”,“人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利”等等之类,但学生的回答往往只是停留在最表层上,根本就没有真正理解民主的内涵,此时按照学生所说进行悬念性故事引导是最好的途径。先从基本认识“少数服从多数”出发,然后抛出问题:1832年改革的结果,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48.8万增加到了80.8万,有选举权的人口占当时英国总人口的比率也从大约2%增加到3.3%,80万人决定2400万人的命运,这种做法民主吗?学生马上意识到,只有在绝大多数人享有投票权前提下少数服从多数才算民主,如果真的这样就民主吗?马上又抛出第二个事例,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英国的贿选活动》,学生很快得出结论:金钱的介入会干扰选民的理性选择,因此民主必须是以理性为前提,那么理性选择的是否就意味着民主呢?因为有了前面的教训,可能学生马上会有第一反应,可能哪里又有什么疏漏了,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再抛出下一个事例,即1763年英国《北方不列颠人报》事件,在贵族的影响和压力下,下院多次以绝对压倒多数通过决议,宣布第45期《北方不列颠人报》违法。这时大家认识到民主需要自由表达,而不能强加。谜底终于揭开,大家终于舒了一口气。但是这样大多数人可以自由理性表达的就一定民主吗?大家好不容易放下的石头又被提起来,那在什么条件下大多数人可以自由理性表达自己想法才是民主呢?可能大家的讨论会更加热烈,讨论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了,老师这时候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升华认识,即任何民主都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这样通过设置悬念故事,步步深入,犹如剥笋,民主的内涵逐渐展示在学生面前,而且会记忆深刻。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于篇幅关系就不一一列举。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故事式历史课堂教学可以使历史课堂不再死气沉沉,为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它既可以使教师更清晰地讲解历史内容,也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注释】

《历史教学》编辑部编:《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第1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349页。

趙恒烈:《历史教育学》,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11页。

猜你喜欢
国培历史课民主
中国式民主
回访调研夯实“国培”基础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牵手国培幸福成长
我的国培“心” 国培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成为“国培计划”项目县
尼日利亚 民主日
中学历史课外考察活动实践策略研究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
历史课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