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历史故事,让历史课堂变得更有“温度”

2018-09-10 08:17廖欣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朱元璋温度历史

廖欣

2017年9月22日上午,来自珠海实验中学的和老师、顺德一中的冯老师和广东省实验中学的陈老师一起同课异构,这三节课风格鲜明,各有千秋。和老师的设计是基于对学情的了解,课前问卷调查实现了师生的隔空对话,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授课老师初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存在的困惑。冯老师的课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落实。陈老师的课则是用问题贯穿课堂,层层递进,侃侃而谈。三位老师认真的态度、深厚的专业功底都让我们钦佩不已,但是反观师生的互动、学生的情绪、课堂气氛等,却觉得有些美中不足。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刚入校的高一学生,处于初高中的衔接阶段,他们更喜欢直观、生动有趣的课堂。因此,高一课堂首先要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并重视历史学科。正如法国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所说:“历史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要让受教育的对象产生兴趣,赋予历史令人怦然心动的特点,使历史永远兴趣盎然。”[1]而三位老师呈现给学生的则是大量的史料和问题。和老师在导入时使用小视频《皇帝的那些事儿》,将明清的部分皇帝与同时期西方国王的照片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对中西方同时期的政治环境有一定直观的认识。冯老师在讲授丞相制度时提及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想解读丞相制度的存在与君权制约问题,但由于学生不了解这个故事,无法引起共鸣。和老师在讲到朱元璋的专制和残暴时引入了马皇后的故事:“马皇后重病后,自知很难医好,居然拒绝医生为她医治,朱元璋问她原因,她说:‘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求神拜佛是没有用的,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医生为我医治,服药无效,陛下一定会降罪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之后抛出一个问题:“从马皇后身上能悟出什么?”和老师总结是:生如夏花,逝如冬雪,人生如此,何悔何怨。原来和老师以此为契机与学生探討生命的价值,但似乎有些脱离本课的教学主题。基于对三节公开课的思考,我思考:合理有效地引入历史故事,会让高一的历史课堂变得更有“温度”。

故事与历史有着天然的联系,因为历史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内容丰富,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就是以真实的、已发生的人物、事件、时间、过程为讲述对象,通过对历史进程中某个特别情节的描述,或就某一历史人物的行为、心态、语言、思想的描述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真相和本质,形成科学的思考能力。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凭借“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的讲授方式吸引我们,并在中国大地掀起一股读三国、品三国的热浪,对我们历史教学有一定的启发。历史故事一直活跃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但却不被高中教师重视。作为重要的历史教学素材,历史故事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而且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进行自主探究。历史资料的有机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批判等理性思维能力。

1. 用历史故事导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为例,用这个设问导入:“有这样一位皇帝,由于幼时家境贫穷,他当过放牛娃,讨过饭,出过家。有人说他是贤君,他驱胡虏、创制度、定天下,他胸怀韬略,勤于政事,曾在八天之内,批阅奏章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也有人说他是暴君,滥杀无辜、手下三位宰相皆被他诛杀,一个案件就诛杀了三万多人。这位皇帝是谁?为什么他在位时的宰相大都不得善终?为什么他身为皇帝却甘于如此辛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节《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由此带着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 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弥补教材不足,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教材因为篇幅有限,一些知识呈现得不够完整,历史故事的补充就很有必要。例如要解释朱元璋是如何加强君主专制的,除教材上“废丞相设内阁”之外,可补充有关特务制度和文化专制的故事。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首创公开的特务机关“锦衣卫”,四处侦查臣下的活动。老儒钱宰嫌政务太烦,作诗说:“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特务侦得报告。第二天朱元璋在朝廷上召见钱宰,说:“昨日好诗,然何尝嫌汝,何不用忧字?”[2]这个小故事很容易让学生明白,全国人民的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的严格监控之下,由此可见朱元璋的专制思想强化到何等地步。又如:朱元璋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淮右布衣”、“出身寒微”,显得十分豪爽坦率,但这些话只能他自己来说,别人可千万不能说。实际上,做过乞丐与和尚,这一直是朱元璋内心深处最大的一块伤疤,但凡“光”、“秃”、“僧”等与和尚沾边的字眼儿,都会犯他禁忌。朱元璋的文化政策使明初文人如履薄冰、收敛个性、循规蹈矩,同时也决定了明代学术不兴的基本局面[3]。

3. 分析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众所周知,废丞相源于朱元璋,直接原因是胡惟庸一案。人教版课本上有这样一段话:“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权倾朝野。他生杀予夺、骄恣擅权。他不仅毒死了明太祖器重的谋士刘基,还借用皇帝专用的装饰,连呈送给皇帝的奏章,他也要先过目。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奏章,他都一律扣留。胡惟庸的恣意妄为,向皇权提出了极大挑战,最终招致杀身之祸。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教师可针对教材的内容提问:“胡惟庸犯了什么罪?是不是罪大恶极?”根据课本知识,学生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教师继续追问:“胡惟庸真的谋反了吗?朱元璋惩治胡惟庸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处死胡惟庸后仅一个月,就撤销了丞相这个延续上千年的职位,取消了中书省的设置,安排机构分流人员。而胡惟庸死后,他的罪状逐步升级,朱元璋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曾任丞相一职的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引发学生思考:如此大动作,却干得雷厉风行、干脆利落,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4. 引入历史故事,深入浅出,突破教材重难点。

探讨内阁制与丞相制的区别,培养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要突破这个重点,教师可以引入李沆和张居正的故事。宋真宗时,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供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況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很容易理解到相权对君权的制约。内阁大学士对一切政事既无决策权,更无行政权,对大小官吏也无任免权。可神宗初年,一切大政方针出自张居正,一切阻碍其改革的大官小吏均遭张居正指斥、罢免。张居正是如何当上内阁首辅的?为什么拥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是制度赋予他的吗?1572年(隆庆六年),穆宗崩,年仅十多岁的神宗继位。高拱因自己口无遮拦触动万历生母李太后神经,加之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对高拱不满向李太后进谗,李太后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于是,张居正担任了首辅。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分析张居正的权力是源于皇帝的年幼、太后的信任、与司礼监冯保交好等因素。

5. 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感悟历史,升华情感。

引导学生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时,可引入同时期西方国家的历史故事。1746年,距离清朝设立军机处19年,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否决了时任首相亨利·配兰的提案,导致配兰率领全体阁员集体辞职。乔治二世恼羞成怒,任命巴思伯爵为新的财政大臣,但巴思伯爵受到上届阁员的抵制,只当了两天首相就被迫辞职,时称“48小时首相”。乔治二世被迫请配兰复职并接受其苛刻条件,由此开创了新的先例。引导学生思考:当英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责任制内阁,政治制度走向民主,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之时,中国的皇帝正在想尽一切办法独揽大权,将专制推向顶峰。在欧洲经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之际,中国却茫然无知、置身事外,当时代走进19世纪时,中国不仅在物质文明和工艺技术上,而且在经济和政治制度上都落在了西方的后面。

围绕一课,可以尝试着从不同角度引入历史故事,但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历史故事的选择和运用不可随性,更不能只为活跃课堂,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要立足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立足于立德树人和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此外,历史故事引入也不仅是教师的讲授,还可以是学生的演绎、史料故事的阅读等。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历史故事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深化教材;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历史,让课堂变得更有“温度”。

【注释】

布罗代尔著,肖昶等译:《文明史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序言。

张宏杰:《朱元璋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93页。

同上,第210页。

猜你喜欢
朱元璋温度历史
最含蓄的画谏
画谏
朱元璋为何放过了汤和
温度计为什么 能测温度?
新历史
温度与情绪大作战?
草莽皇帝朱元璋
测个温度再盖被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