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养成

2018-09-10 08:17杨锐钦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心理学中学生学科

杨锐钦

认知心理学把人对知识的获得看作是人对信息的输入、加工、转换、存储和提取的过程。《认知心理学》指出:“阅读是读者从书面材料中提取意义并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过程。”[1]现代阅读学理论中关于阅读的定义受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阅读学原理》指出:“一般地说,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者印刷的书面材料提取意义或者情感信息的过程”[2]。结合以上理论,历史阅读能力可以定义为阅读主体从历史文本或者书面材料中感知历史信息,获取历史信息,筛选历史信息并理解历史信息的一种心智技能。

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认知心理学和阅读学理论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构成以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作初步的探讨,以受教于同仁。

一、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构成

根据认知心理学和阅读学理论,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主要由两个子能力构成:一是认读能力,二是理解能力。

1.认读能力

认读能力指“对字、词、句等语义的识别能力,它属于对作品语言形式的微观感受,是最低层次的阅读能力”[3]。据此,笔者认为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中的认读能力应该包含以下构成要素:(1)基本的识字量和词汇量;(2)能够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词语的特定含义;(3)能够利用语法知识辨析结构复杂的句子;(4)能够用篇章结构知识辨析所读材料;(5)能够全面感知材料中所呈现的信息点。

很明显,认读能力是整个历史阅读能力的基石,但在探讨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时,认读能力却往往被忽视。目前大多数关于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阐释都是建立在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认读能力的基础之上,大多突出历史阅读能力的特殊性,即突出其历史学科的特性。实际上,相当多的学生在认读能力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比如,上文中关于认读能力的第五个构成要素“能够全面感知材料中所呈现的信息点”,很多学生就无法做好,在阅读过程中往往无法感知全部信息,或者漏掉重要信息,最终影响对历史材料的理解。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认读能力在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构成中的重要性,必须重视对学生认读能力的训练。

2.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指在感知材料所直接呈现的信息之后领会材料内在涵义的能力。根据阅读学原理,理解能力是一个由多个技能组成的复杂的能力结构。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中的理解能力主要由以下五个技能构成:

第一,选择能力。学生所阅读的历史材料往往包含大量无关、无用的信息,这就需要学生具备选择能力,即能够根据阅读目的筛选出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服务于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推论能力。推论是指获得“语篇中没有明确提到,却(需要)被激活的信息”,或“从语篇已知的语义信息中产生新语义信息”的过程。[4]历史阅读过程中的推论能力包括:能够结合语境推断出特定的词、句的具体含义;能够根据材料所呈现的信息推断作者的立场、意图和观点;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在阅读过程中对后文做出预测或者推断出某些结论和可能性。

第三,阐释能力。阅读行为不仅仅是一种内隐的行为,判断阅读行为是否有效,还需要一种外显的行为来凸显,阐释能力就是这种外显的行为,中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显然也应该包含这种能力。所谓阐释能力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对所读内容进行说明的能力。它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①概括能力——将阅读材料中具体的信息抽象化的能力。②解释能力——将阅读材料中抽象的信息具体化的能力。③发掘能力——使阅读材料中隐性的信息得以明示的能力。

第四,组合能力。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人在获取信息之后,会将其纳入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实现对所获取信息的理解。对信息的组合能力很大程度上主导着这一过程。在历史阅读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所获取的信息按照阅读目的,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遵循一定的逻辑,进行合并、归类,或者重新进行梳理,以此实现对历史材料的理解。

第五,扩展能力。历史阅读能力中的扩展能力是阅读主体对所阅读的历史材料中所呈现的信息进行扬弃的能力,是理解能力中的高层次能力。它应该包含以下内容:能够判断和评价历史材料中观点的正误、历史材料所直接呈现或间接呈现的信息的真伪、历史材料本身价值的大小;能够对不同历史材料所呈现的信息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够结合所阅读的历史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得出超越材料的新结论、新观点,或者提出新思路。

二、影响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养成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构成要素的探讨,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中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在具备“对字、词、句等语义进行识别的能力”的前提下,其养成主要受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

1.知识结构

认知心理学认为阅读主体通过将所感知的信息与原有的图式(即阅读主体已有的,按照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的知识单元)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对所感知的信息的理解。因此能否完成对所感知的信息的理解与阅读主体原有的图式(原有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密切相关。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中学生进行历史阅读所需的知识结构,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构成。

第一,历史知识。如果没有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历史阅读是无从进行的。很多学生历史阅读能力之所以低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历史知识掌握得不够好,要么对各种历史事实记忆不牢,要么对历史概念理解不透彻,或者没有掌握好历史发展线索,或者没有掌握好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中学生要提高历史阅读能力,掌握好《课程标准》要求的历史知识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第二,相关学科知识。历史是人类社会发生过的事情的记录,而人類社会发生过的事情包罗万象,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历史阅读活动必然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以下三个学科的知识对历史阅读能力的养成影响比较大。

(1)语文学科知识。辨析字、词、句的基本含义,这些是最基本的,无须展开阐述。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学生欠缺把语文的语法知识,句子结构和篇章结构的分析技能迁移到历史阅读中以便帮助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以致于碰到复杂的长句、段落,或者经过翻译而来的,与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的国外史料时,往往无法很好地理解其所表达的涵义。而文言文史料的阅读,更是被学生视为畏途。显然,具备良好的语文知识技能,并且具备将语文知识技能运用到历史阅读中去的意识,是提高历史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2)政治学科知识。政治学科有许多与历史学科相关联的知识,如果掌握得好,对历史科的学习大有裨益。比如,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经济模块部分,有关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知识点中涉及到“通货膨胀”这个概念,而“通货膨胀”这个概念在政治学科有详细的介绍,掌握好其内涵和外延有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诸如此类的知识还有很多。

(3)地理学科知识。历史事件发生在一定的时空之中,所以历史学科和地理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学生能够掌握好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历史学习和历史阅读中去,那么学习和阅读效果肯定会得到大大的提升。比如,掌握好中国南方各省的山脉、河流等地形的分布情况对于理解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布情况就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除了上述三个学科的知识以外,如果学生学有余力,我们还是得鼓励他们进行广泛的阅读,涉猎更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以便更好地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第三,元认知知识。元认知指关于个人自身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监控。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1.关于认知的知识;2.对认知的调节或监控。所谓认知的知识,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对于影响其认知活动过程和认知结果的各种因素的知识。而对认知的调节和监控,则是对认知活动过程的控制。[5]

历史阅读作为一种认知行为,阅读主体显然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关于阅读行为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对阅读行为进行监控,只有这样才能使阅读行为进行得顺利且有效。张必隐在《阅读心理学》中指出对认知活动监控的失败可能导致严重的阅读问题。[6]如果学生在进行阅读之前,知道自己的阅读目的,同时也知道自己在阅读方面的行为特点,就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材料类型的特点而有意识地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有意识地控制阅读速度等等,从而顺利地完成阅读任务。

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不少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低下与元认知能力的低下直接相关。比如,很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无法全面感知材料所呈现的信息,甚至非常明显、非常重要的信息也会遗漏,这显然与阅读过程中缺乏自我监控有密切的关系。

2.阅读的技法和策略

按照曾祥芹在《閱读学新论》中的说法,“阅读技法是指具体的技巧方法”,而“阅读策略是驾驭技法的方略。”[7]中学生进行历史阅读须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要对阅读目标、阅读任务、阅读行为进行规划,以此来开展历史阅读活动。比如说,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为什么要进行阅读;确定自己某个时间段要完成多少阅读任务,怎么样去完成;决定自己在阅读中采取什么阅读方法等等。

中学生进行历史阅读须掌握各种阅读技法,并在具体的阅读行为中实施。是精读,还是略读,是快读,还是慢读,是有声朗读,还是无声默读,不同的阅读任务,不同的阅读材料,需用不同的阅读技法。学生只有熟练地掌握各种阅读技法才能保证历史阅读行为的有效性。

3.心理因素

如前文所述,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或者其他书面符号获得信息、意义、情感的心智技能(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必然受心理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智力因素。阅读活动对智力因素有很高的要求,比如感知的速度,注意的广度,思维的速度等都极大地影响着阅读的效果和效率。有的学生感知速度比较慢,阅读速度也往往比较慢;有的学生注意的广度比较狭窄,阅读过程中容易遗漏重要信息;有的学生推理的速度比较慢,阅读效果也不佳。

其次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会对阅读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意志、阅读时的情绪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阅读的效果和效率。有强烈的阅读动机、阅读兴趣,人们才会去阅读;有坚强的意志,才能使枯燥的阅读行为坚持下来;阅读时良好的情绪会使阅读行为顺利进行。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受到上述心理因素对中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有着巨大的影响。智力好的学生,阅读速度快,理解也准确;智力水平差的学生,阅读速度慢,理解上也欠缺准确性。一个对历史学科有浓厚兴趣,学习勤奋的学生,在历史阅读上一般都不会太差。

【注释】

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74页。

转引自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第273页。

曾祥芹:《阅读学新论》,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年,第294页。

张丹丹:《阅读中的推论(推理)能力评估》,《时代教育》2014年第6期。

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7页。

同[5],第218页。

曾祥芹:《阅读学新论》,第307页。

猜你喜欢
心理学中学生学科
“没有用”的心理学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心理学报》2021年度审稿专家名录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超学科”来啦
跟踪导练(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