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2018-09-10 23:12牟浴
高教学刊 2018年18期
关键词:微电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

牟浴

摘 要:微电影教学法因其突出个性和时尚新颖的特质成为新时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实践教学的热门模式。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性,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达到课内和课外双教学的有机统一。文章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归纳微电影教学法应用价值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微电影实践教学模式前期、中期、后期三个环节中的实施策略,探索出一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对今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提供关键的思考与启迪。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微电影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碼: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8-0112-03

Abstract: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micro film has become a popular wa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new era because of its peculiarity and novelty. It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raining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interest,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quality of comprehension, connecting the teaching both in and after class. Taking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Histo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ummarizing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micro film teaching metho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in the early, middle and later stages of the micro film practice teaching mode, and explores a new mode of practice teaching, providing some advic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History.

Keywords: Chinese Contemporary History; practice teaching; micro film

近年来,为积极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发展成长的特点,国家教育部、宣传部曾多次发文,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各高校做到课堂授课与实践教学相互配合、互补互助。故此部分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实践教学部分先后创造出慕课、PBL教学、易班、情景模拟表演和微电影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其中微电影实践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性,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达到了课内和课外双教学的有机统一。

一、微电影的内涵

(一)定义

微电影(Micro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迷你影片、小型电影等,具有“短、精、快”的特点,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包含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和视频剪辑等形式,可通过多种视频终端播放。微电影教学法是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与互联网媒体相互结合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在“纲要”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内容,动员学生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为背景制作微电影,使学生在微电影制作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中国近代史知识、增强团队合作、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式实践教学方法。

(二)特征

1. 制作简单易行

众所周知,微电影制作成本较低,一部智能手机加上一部电脑就可完成整套操作,经济成本可以低至几十或是几百元。并且微电影拍摄技术单一,剪辑配音简略,制作简单易行,加之目前市场上视频制作软件的多样化和简洁化,使得许多零基础的人群亦可以在两三天就拍摄出一部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影像作品。这使得许多年轻人不愿再单纯的做一名旁观者,而希望可以参与到微电影的剧本创作,现场导演和角色表达之中,都渴望尝试自己拍摄一部“微作品”供人们赏阅。

2. 传播快捷广泛

“微电影”凭借其短小、精炼的特点拥有极广的传播扩散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家用电脑和公共播放媒介等便捷设备进行观看,亦可以通过各种软体平台,比如微信,QQ,贴吧,论坛或各大视频网站及时的获取资源,甚至可以在互联网终端设备上无限量地转发和转载。

3. 个性特点突出

微电影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与娱乐性,表现形式多样,题材内容广泛,能够利用光影三维技术突出当下人群的主观感受,极大地满足了高校大学生的表达诉求。微电影由于时间和场地的局限,往往更愿意捕捉单个的人和单一事件。这些小人物、小细节经常能触碰人心灵的深处,作用灵魂,反思人性,引起大众的由内而外的强烈共鸣,比传统形式上的枯燥的理论教育由外而内的灌输更容易在大学生当中传播和引起反响。

二、微电影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2015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出“注重发挥实践环节的育人功能,创新推动学生实践教学”,“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为积极响应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号召,也为探寻微电影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实际应用价值,笔者所在高校教研室进行了一次深入访谈,得出以下结论。

(一)促进学生参与度

按照《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要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多安排于大一下学期,学生年龄段集中于00后。相较于80后、90后的学生,00后更加思维活跃、追求个性,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勇于展现自我。微电影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在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之初,便引起了新一代学生的广泛兴趣。深究其原因,是因为微电影教学法将“需要学生学习”转变为“学生需要学习”,使过去的“配角”转换为现在的“主角”,改变了以往学生作为局外人被动接受教育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電影的拍摄和制作需要大学生亲自动手选择题目、撰写剧本、投入演出,这使大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真正成为了剧中人,全程参与到整个实践教学中,极大地释放了个性,满足了需求,故而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同。

(二)推进自主学习

在对完成微电影教学法的学生进行调研时,笔者所在团队发现,有52.54%的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历史知识不够丰富,具体史实模糊。而在解决困难的方式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采取自己查阅书籍资料或小组成员相互讨论的形式来解决,只有2.5%的学生会考虑询问老师和学长,这也间接说明了学生可以在微电影教学活动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从中获得深刻体验和感悟。相较于传统的课堂强行灌输知识,微电影教学法将知识获取率由21.19%提升至49.15%,既给与了学生自我表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实效性。

(三)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公共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要求通过教学,教育大学生自觉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还需要更好地锻炼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微电影参与、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使学生提高了综合素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不自觉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有14.41%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这些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拓宽了课堂学习的广度、深度,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真正实效。

三、微电影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实施方案

为达到良好实践教学效果,实现实践育人的终极目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微电影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需要任课教师精心设计、部署和安排。

(一) 确定选题

微电影教学法其本质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的过程自主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达到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意识的目标。所以微电影的选题和主旨必须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特别是要鼓励学生选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例如虎门销烟、五四运动、中共一大、遵义会议、抗日战争等。选题的方向要积极弘扬正能量,要突出革命英烈的奋勇反抗,只有让大学生在微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奋斗与抗争的艰难不易和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才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中国革命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才有助于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 培训动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大多设置于本科大一下学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于微电影既熟悉又陌生,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第一次亲自实践拍摄,毫无经验可言。所以在正式实践教学之前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任课教师需要向学生明确“微电影”教学的任务与要求,其次任课老师需要向学生讲解微电影制作的基本知识、制作微电影的基本工具、微电影后期加工软件使用方式等,最后要培训学生根据历史事实、理论知识等编写相应剧本的能力。整体培训不要过于专业化,简化处理,让学生对微电影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即可,过于详细和细致的讲解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缺乏创造力和主动性,丧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动性。

在动员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着力突出微电影实践教学的目的,告知学生微电影的拍摄,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历史事件、人物的理解和评价,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视频拍摄、多媒体软件的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自愿参加到微电影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来。

(三) 拍摄剪辑

微电影的拍摄和剪辑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相互配合的过程,也是整个微电影实践教学中最能发挥学生潜能和自主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在撰写剧本、表演、录像、剪辑等一系列活动中得到多方面、多角度锻炼,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勇于探索,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将所学知识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微电影的形式表达出来,有效地实现所学知识和行为认知的统一。在这一阶段任课教师应居于辅助地位,给予学生处理微电影技术方面的帮助,以便提高微电影的画面质量、规范视频格式、控制时间长短。

(四) 作品点评

在学生提交作品之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上缴的微电影进行集中展播,并邀请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其他学生介绍本小组的分工情况、电影内容概要、影片主旨内涵,畅谈整个微电影制作过程的体会和经验。经过全体学生的激烈讨论和民主评议,推选出“优”“良”“及格”与“不及格”五个等级。最后,教师针对每个作品中的优缺点再进行梳理和总结。在作品点评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近代史相关理论的提升和阐述。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加强对微电影内容的提炼和升华,还应该“借古喻今”鼓励学生以史为鉴,指导行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本次调研的统计结果中显示,大部分学生在经过微电影拍摄的切身体验后,对拍摄主题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了表面的认知。教师在点评环节对历史事件的目的、意义和经验教训等理论讲解更够引起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真正体会理论知识的魅力,使得理论得以提升,使知识赋予生命。此外,学生拍摄的微电影可以运用到课堂讲授中,作为教学案例的一部分,更能让学生有亲切感,提升理论讲授效果。

四、微电影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实施效果的反思

在思考以往教学经验和反思此次调研结果的基础上,笔者所在团队也发现微电影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大一新生历史知识有限,拍摄内容流于表面,难以升华到理论层面;由于创新能力不高,后期剪辑中大多依靠软件模板操作,形式单一;个别学生积极性不强,“搭车”现象偶有发生,这些情况都为未来微电影实践教学来来许多改良空间。

(一)以史为题、鼓励创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从1840年至今所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角度多样,教学重难点分散。故而学生对“微电影”拍摄主题的掌控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将实践教学活动当做娱乐活动,歪曲历史,异想天开,恶搞伟人,诋毁英雄,甚至为博人眼球,拍摄一些穿越剧和宫斗剧。作为课程教师,虽然要积极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发散思维,但也必须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认同感,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正确定位,要在实践教学培训的过程中明确要求学生以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爱国主义情感為主旨,始终强调微电影作品尊重历史事实,必须尊重革命先烈。

(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处于支配地位,所以在微电影实践教学活动中,部分老师未能及时转变观念,经常越俎代庖直接干预小组活动,在微电影选题、剧本策划、视频拍摄和教学研讨中横加干预,没有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未来微电影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将自身的定位从主体转变为从属地位,将活动的决定权归还于学生,允许学生大胆尝试,积极探索新的内容和拍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只对拍摄主体进行管控和给予技术上的指导。

(三)评价过程、考核效果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判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整体关怀,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制约了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所以在微电影实践教学方法的评价环节,教师必须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教学效果统一起来,综合考量。授课教师一方面要多元化考核学生的主体发挥程度与实践教学活动参与程度,针对“台前”和“幕后”不同岗位表现给予客观评价,拒绝整组学生简单同一定级;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微电影作品质量的考量,谨慎审核微电影作品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在创新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过程中,微电影教学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深刻理解和清晰认知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事件过程和人物特性,实现学生的兴趣和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

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2015-07-27/2017-05-06.

[2]刘桂芹.语文互动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11.

[3]李丽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探析[J].高教学刊,2017(04):68-69.

[4]韦建益,秦海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体验式专题实践教学模式探微[J].高教学刊,2017(08):129+131.

[5]王建辉,翟波.课堂历史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新模式[J].高教学刊,2016(22):156-158.

[6]母泽洪.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题教学范式的探讨[J].高教学刊,2015(19):94-95+97.

[7]赵秀芳.思政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究性课堂构建[J].高教学刊,2017(22):98-101+104.

猜你喜欢
微电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微电影”的作用研究及传播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国外微电影的“力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