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对屈原的继承与发展

2018-09-10 02:39陈熊文湖南大学文学院长沙410082
名作欣赏 2018年12期
关键词:楚辞屈原苏轼

⊙陈熊文[湖南大学文学院, 长沙 410082]

屈原的作品、人格品质及悲凉的经历与结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屈原对著名词人苏轼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轼对屈原及其作品有多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皆所谓一代之文学。”[1]屈原的作品正是一代文学的代表,尤其是《离骚》,其价值和影响巨大。苏轼是一个集大成的文学家,他的创作也和屈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浪漫主义是楚辞典型的艺术手法,它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内容。屈原的作品奇特瑰丽,富有浪漫色彩,想象丰富。苏轼的创作也是这样,他的作品也有类似的特点和风格。沈德潜说:“苏子瞻胸有洪炉……其笔之超旷,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2]苏轼的作品能有此变幻飞仙的特征,与他对前人经典的学习与领悟密不可分,自然也离不开他对楚骚的学习和琢磨。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屈原的浪漫主义,他的《上清词》很明显受到了《九歌》的影响,《上清词》是一首迎神祭神之诗,诗中描写了神君之态,写到了神君来去的场面。神君来时,“从千骑兮驾飞龙”(《上清词》)[3],场面极为盛大;神君离去时,景象颇为壮观,“君之去兮天门开,款阊阖兮朝玉台。群仙迎兮塞云汉,俨前导兮纷后陪”(《上清词》)[4],苏轼作品对神君的描写,与屈原的作品尤其是《九歌》一脉相承,颇为相似,二者都想象和描绘了无数的神灵神兽,富有奇异浪漫的味道。

苏轼有多篇骚体作品,采用了传统的骚体句式,运用“兮”字句,显然受到了屈原创作的影响。上段论及的《上清词》就是骚体句式,除此之外,苏轼还有多篇类似的作品,例如,《太白山迎送神词》《清溪词》《伤春词》《黄泥坂词》以及《屈原庙赋》《服胡麻赋》等等。

清溪词

大江南兮九华西,泛秋浦兮乱清溪。

水渺渺兮山无蹊,路重复兮居者迷。

烂青红兮粲高低,松十里兮稻千畦。

山无人兮云朝,蔼蒙蒙兮凄凄。

啸林谷兮号水泥,走鼯兮下凫。

忽孤垒兮隐重堤,杳冥茫兮闻犬鸡。

郁万瓦兮乌云齐,浮轩楹兮飞。

雁南归兮寒蜩嘶,弄秋水兮挹玻璃。

朝市合兮杂耄倪,扶箪瓢兮佩锄犁。

鸟兽散兮相扶携,隐惊云兮骛长霓。

望翠微兮古招提,挂木杪兮翔云梯。

若有人兮怅幽栖,石为门兮云为闺。

块虚堂兮法喜妻,呼猿狙兮子鹿。

我欲往兮奉杖黎,独长啸兮谢阮嵇?[5]

苏轼的《清溪词》呈现出楚辞风格,全篇采用了六字句的句式,加上语词“兮”字,结构即“×××兮×××”,与《楚辞》的很多句式一样,尤其是和《九歌·山鬼》的句式几乎一模一样。

苏轼的诗文作品有很多处引用或者化用了《楚辞》的原文语句。如下:

余幼好此奇服兮,袭前人之诡幻。(《黄泥坂词》)[6]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涉江》)[7]

独依古寺种秋菊,要伴骚人餐落英。(《次韵僧潜见赠》)[8]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离骚》)[9]

朝发轸兮帝庭,夕弭节兮山宫。(《上清词》)[10]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玄圃。(《离骚》)[11]

夕弭节兮北渚。(《湘君》)[12]

从这些例证可以看出,苏轼直接引用或者化用了屈原作品中的原句,恰当而简洁,而且增添了诗词的底蕴和意味,也显示了作者的文学修养和博学多识。除了上述所列举的例证之外,苏轼的诗词还有很多处这样的情况,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屈原的艺术成就,正如他自己所说:“诗笔《离骚》亦时用。”[13]这主要表现为对浪漫主义的学习和发挥、对骚体句的运用,以及引用或者化用屈原作品的语句。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深受屈原的影响,在创作精神上也离不开对屈原及楚辞的继承和评论。屈原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14]“发愤以抒情”正是屈原的创作精神和理念,这种精神和理念在很多地方都能体现出来,例如: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离骚》)[15]

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惜诵》)[16]

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抽思》)[17]

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思美人》)[18]

屈原的创作精神和态度是不自觉的,而苏轼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精神,并且将其发展成为有意识的实践。苏轼在文风上提倡现实主义,他赞同并继承屈原的“发愤以抒情”,也是他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具体表现之一。尽管屈原的创作具有浪漫色彩,但这些都源自诗人内心真实的情感,文采与情质相符,是与苏轼提倡现实主义的文风相一致的。苏轼把文学创作作为生命情感的具体表现形式。

苏轼在《思堂记》中说:“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茹之则逆予。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19]苏轼认为言语既然宣之于口,必然要有价值,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他在《读孟郊诗》中说:“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20]这是他对孟郊诗歌的评价,从侧面也可以反映苏轼对诗歌评判的标准,即发自内心的思想情感,真实而动人。“余性不谨言语,与人无亲疏,辄输写肺腑。有所不尽如茹物不下……”(《密州通判厅题名记》)[21]这些文字与《思堂记》所表达的意思一样,都是说自己所言所写都发自肺腑之感,并且自己的创作要将所有的情感都抒发出来。这与屈原的“发愤以抒情”是相通的。

苏轼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发愤以抒情”的创作精神,另一方面他高度赞赏楚辞作品。“《大雅》初微缺,流风困暴豪。张为词客赋,变作楚臣骚。辗转更崩坏,纷纶阅俊髦。”(《次韵张安道读杜诗》)[22]“《大雅》是《诗经》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主要可分为两类,但不管是哪一类都与当时的政治密不可分,都是“有为而作”的。苏轼强调屈骚是《大雅》之变,因为屈骚乃是为政治而发的,也是一种真情的宣泄。[23]苏轼在《答谢民师推官书》中说:“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24]可见苏轼非常肯定屈原的作品,认为它可比日月,是《国风》和《大雅》的流变,这已是相当高的评价。苏轼不赞成扬雄的雕虫篆刻之说,他认为扬雄的论断是不合理的。

所以,苏轼继承了屈原的“发愤以抒情”的创作态度和精神,他将楚辞作品置于很高的地位,与《风》《雅》相论。

苏轼不仅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精神上受到了屈原的影响,而且在人格品质上也受到了屈原的感染,他极为赞叹和认可屈原的品格。

屈原一向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是令人敬佩的君子。《离骚》言:“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25]“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26]屈原品德高尚,才华横溢,修身养性,爱香草美人,即便是牺牲性命也不愿随波逐流,所以他最后自投汨罗。就像王逸所说:“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闵其志焉。”[27]后世文人无一不称赞屈原的人格和品质,苏轼也一样,他对屈原的情感最集中地表现在《屈原塔》和《屈原庙赋》中:

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28]

《屈原塔》这首诗是嘉四年(公元1059年)苏轼路经忠州时所作,屈原塔是后人追思屈原而立的碑塔。诗中写到古人悲屈原,从未停歇和间断。为纪念屈原,五月五日已形成伤悼屈原的各种风俗,可见屈原的影响之大。这首诗没有正面极力地赞扬屈原,但是从字里行间,以及他对当地悼念屈原的习俗和场面的描写,能体味到他对屈原人格的叹赏和敬佩。“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这几句诗直接赞扬了屈原不求富贵、不与世俗妥协、毅然赴死的高尚节操。

还有一篇《屈原庙赋》,也抒发了苏轼对屈原的肯定及哀悼之情。《屈原庙赋》也创作于嘉四年,苏轼路过屈原庙,感触颇深。此作开篇就说:“伊昔放逐兮,渡江涛而南迁。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悲夫!人固有一死兮,处死之为难。徘徊江上欲去而未决兮,俯千仞之惊湍。”(《屈原庙赋》)[29]讲述了屈原被放逐南迁,内心孤独悲愤,无奈徘徊,欲去未决,内心无限的纠结与挣扎,苏轼很好地刻画了屈原的心理,这无疑来源于苏轼对屈原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屈原活着的时候,流放他乡,远离故国,连死后也没有归处,悲凉至极,实在令人哀伤。

“吾岂不能高举而远游兮,又岂不能退默而深居?独嗷嗷其怨慕兮,恐君臣之愈疏”(《屈原庙赋》)[30],苏轼理解屈原,知晓他不是不能高举远游,退默隐居,不是不能选择逃避和苟活,只是他放不下对楚国的爱和牵挂,放不下对楚君的忠,“苟宗国之颠覆兮,吾亦独何爱于久生”(《屈原庙赋》)[31],所以他最终宁可自沉汨罗。从苏轼对屈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对屈原人格的认可和景仰,对屈原遭遇的无限感伤,也可以看出苏轼具有浓浓的爱国之情。苏轼还有一首诗《竹枝歌并引》中也包含了对屈原命运的哀伤之情,“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32]。

从苏轼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屈原人格的敬佩和赞赏,同时他也受到了屈原人格精神的影响,他如屈原,有着高尚的情操和高洁的品格,一身正气。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临事必以正,不能俯仰随俗”[33],苏轼的一生正是如此。苏辙也认为其兄就像伯夷叔齐一样,求仁得仁。苏轼还如屈原一样,对君王甚为忠诚。

题杨次公春兰

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

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34]

题杨次公蕙

蕙本兰之族,依然臭味同。曾为水仙佩,相识楚词中。

幻色虽非实,真香亦竟空。发何起微馥,鼻观已先通。[35]

蕙、兰是屈原笔下最常见的香草,也体现了苏轼对屈原香草品格的欣赏和发扬。

因此,苏轼非常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赞扬他的高洁,不同流合污,也为他的遭遇而感伤同情。苏轼与屈原一样,有着不羁的性格,不愿从俗,始终坚持自己的操守,屈原宁可选择死,也不妥协,苏轼宁可被贬黜,也不愿退缩,二人的品质是相似的。屈原爱香草美人,苏轼也曾多次在诗词中提及香草,以表示自己的洁身自好,可见苏轼对屈原人格精神的接受。

当然,苏轼除了与屈原的高洁人格有相似点以外,也有很大变化和不同。苏轼理解屈原最终毅然赴死的抉择,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他选择的是乐观豁达、独善其身的处世态度。最初苏轼也是满怀抱负,拥有雄心壮志,但是在仕途政治上的多次失意,让他逐渐转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苏轼被贬黄州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在极端失意的时候,他选择了佛老思想,焚香默坐,修身养性,《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作品都体现了苏轼的超然旷达,这既是他的人生态度,也是他的智慧。这些不同于屈原的人生态度。

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屈原的艺术风格,他的文学作品富有浪漫气息,诗文中多“兮”字句,化用楚骚的语句,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苏轼继承了屈原“发愤以抒情”的创作态度,其诗词歌赋都是肺腑之言。苏轼欣赏屈原的高洁人格,悲叹他的不幸,自身也发展了这种高洁的志向,一身浩然正气。让人庆幸的是,苏轼一方面与屈原一样,有着孤傲高洁的情操,不随波逐流;另一方面,苏轼爱好佛老思想,乐观豁达,所以他即使被贬流放,也能积极地生活,泰然处之,所以没有像屈原那样投身汨罗江。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岳麓书社1998年版,第1页。

[2]叶燮、沈德潜:《原诗·说诗语》,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

[3][4][5][6][8][10][13][20][22][28][32][34][35]〔宋〕苏轼撰,〔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45页,第2645页,第2644页,第2643页,第879页,第2645页,第 2304页,第 796页,第 265页,第 22-23页,第25 页,第 1694 页,第 1695 页。

[7][9][11][12][14][15][16][17][18][25][26][27]洪兴 祖 :《楚 辞 补 注》,中 华 书局1983年版,第128页,第 12页,第26页,第 63页,第65 页,第 35 页,第 124 页,第 141 页,第 146 页,第 4-5 页,第16页,第3页。

[19][21][29][30][31]〔宋〕苏轼撰:《苏轼文集》,中华书局 1986 年版,第363页,第376页,第2页,第363页,第363页。

[23]〔韩国〕朴永焕:《苏轼的楚辞观及其词赋创作》,《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1期,第29页。

[24]李壮鹰:《中国古代文论选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3页。

[33]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7页。

:

[1]龙榆生.东坡乐府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2]苏轼撰,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8.

[7]苏轼著,邹同庆,王宗堂校注.苏轼编年词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8]李壮鹰.中国古代文论选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叶燮,沈德潜.原诗·说诗 语[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10]朴永焕.苏轼的楚辞观及其词赋创作[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1).

[11]冷成金.论苏轼对屈原诗学精神的继承及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5).

[12]何念龙.执着与通变:屈原、苏轼文化范型辨异[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6).

[13]邓昭祺.苏轼笔下的屈原[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0).

[14]何新文.苏轼与“苏门四学士”的辞赋理论述议[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15]何新文,丁静.虽不适中,要以为贤——论苏轼对屈原的接受[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9).

猜你喜欢
楚辞屈原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读屈原〈天问〉之一》
《楚辞》中“饮食”类动词语义场分布浅析
苏轼吟诗赴宴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屈原诗·天问
爱过的人会殊途同归
屈原送米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