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文学浅谈文学终结论

2018-09-10 00:42季雅瑄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超文本网络文学网络时代

季雅瑄(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

黑格尔与丹托的艺术终结论一度引发文学研究领域的热潮,不少学者纷纷投入艺术终结论的讨论研究中。而希利斯·米勒的文学终结论又引来新一轮的讨论关注。网络时代来临,“文学死了吗?”“文学会死吗?”

一、传统文学的式微与文学终结论

数据表明,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从升至50.3%。[1]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普及更是将我们带入网络时代,网络阅读获得大众青睐。面对传统文学传统阅读式微的局面,有人声称“文学已死”。希利斯·米勒在《文学死了吗》的开篇就说:“文学就要终结了。文学的末日就要到了。是时候了。”

然而,当代文学终结论只是对后现代条件下文学边缘化的诗意表达。在“文学终结”中,我们所说的文学更多的是指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或者可以更简单地表述为印刷书籍时代的文学终结。网络时代,诗刊杂志的发行量减少,新闻的主要媒介从报刊杂志转向广播电视,又转向互联网。或许“印刷的书还会在长时间内维持其文化力量,但它统治的时代显然正在结束。”[2]传统文学式微,印刷时代的文学逐渐走向边缘化,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文学正在死亡。

二、网络文学的兴起与“超文本”

比之传统文学,网络文学题材多样,自由创新,语言风格幽默质朴却绝不晦涩,更易被大众青睐。早年间的“榕树下”、“黄金书屋”,近些年的“起点”、“晋江”,截至2016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08亿,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2.81亿[3],网络文学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在持续发展。

其中,“超文本”又是网络文学中的一个显著代表,甚至可能代表网络文学今后发展的方向。尽管超文本并不是网络文学所独有的,它却在这一领域大放光彩。早期超文本作品的典型代表“扑克牌小说”尽管获得了不容置喙的成功,依然具有纸质作品在超文本上的局限性。“相对于电脑上的比特叙事来说,纸笔书写的‘超文本’作品不仅互文链接的容量和难度受到限制,而且欣赏效果也不能与前者同日而语,更何况网络‘超文本’还具有纸质书写所不可能具有的多媒体优势。”[4]至1999年,摩斯洛坡发表的《雷根图书馆》采用了“定时跳转”的方式,形成一个多向路的叙事。读者每次阅读,随机的跳转都会形成不同的文本对象,从而产生不同的文本意义,获得新的发现和理解。网络超文本通过电子链接使得原本死板的文字“活”了起来,完全由读者选择情节的发展走向,具有极高的互文性。有学者认为,“超文本”使文学得以解放经典的禁锢,冲破语言的牢笼。它不仅为创作、传播与接受提供了全新的媒介,它还让文学家和艺术家看到了表情达意走向无限自由的新希望。[5]

三、网络文学的价值与网络时代文学的新生

网络文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较高的自由度和大众化精神。互联网最重要的精神表征是自由,文学的精神本性是自由的象征。网络文学最核心的人文本性就在于它的自由性,为人类艺术审美的自由精神提供了又一个新奇别致的家园。[6]由于网络文学不像传统写作那样依靠作品的出版发行实现社会的最终认可,不仅摆脱了资金和物质基础的困扰,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绕过了意识形态和审查制度的干涉,使写作者实现了真正的畅所欲言。[7]因而比之传统文学作品,网络文学的题材更为广阔,语言风格更加自由,思想价值方面更是不拘泥于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尽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文学作品水平上的良莠不齐,但总的来说这样的高自由度实现了网络文学“对自由精神的复归。”

在网络文学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同样人人都可以成为评论家。文学创作改变了以往作家写作、出版的模式,写作不再是作家所独有的、仅有精英人士参与评论的活动,而成为了一种非专业化的、人人都可参与评论互动的大众化活动。作家的创作不是在封闭的环境里闭门造车,而是即时分享,留言区的评论可能会影响之后故事发展的走向,作品的完成中也渗透着大众的参与,真正实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了文学作品的大众化。这些作品或许反映某种社会现象,但不会隐晦到必须对某种文化背景有深入了解才能读懂;它或许揭示某种人性,但不会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它或许涉及某些专业知识,却也不至于专业到只有具有专业背景的群体才能明白。

此外,网络文学作家个性化的思维和观念是传统文学作家不可比拟的,庞大的网络作家队伍中不乏颇具实力的优秀人才。虽然,在艺术审美品味和文化经典传承的意义上,目前的网络文学还不能与传统文学媲美,网络文学自身也有一个不断丰富、不断提高、臻于完善的过程,但这丝毫不妨碍其作为一支文学生力军发展壮大。[8]比之因为网络文学蓬勃发展、传统文学式微便会导致文学终结的论调,我们更愿意相信网络文学会为文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迎来文学发展的新时期。

毋庸置疑,网络时代传统文学式微的现象是存在的,印刷时代文学的死亡也是可以预见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断言文学的倒退甚至终结。信息时代新媒体与互联网的冲击确实使传统文学“边缘化”了,但“无论边缘化还是物化,其实都是文学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的历史际遇、一个迂回的历史过程。只要人还在进化,社会还在发展,文学的‘迂回’乃至‘后退’就是暂时的,其发展前景也是光明的;既不会永远衰颓,更不会就此‘终结’。”[9]相反,网络文学为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印刷时代的文学走向死亡,但我们却迎来了网络时代文学的新生。

如果文学应当死亡,那是因为它已经迎来了新时代的重生。我们更愿意相信,“文学虽然末日降临,却是永恒的、普世的。它能经历一切历史变革和技术变革。文学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的一切人类文化的特征。”[10]

注释:

[1]宋亚芬:《我国互联网普及率50.3% 北上广全国最高》,中国新闻网,2016年1月22日

[2]希利斯·米勒/著,秦立彦/译:《文学死了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17页

[3]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16年6月

[4]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第76页

[5]陈定家:《“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周志雄/编:《网络文学的兴起——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文献史料辑》,人民出版社,2014,第80页

[6]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3,第204页

[7]赵宪章:《论网络写作及其对传统写作的挑战》,周志雄/编:《网络文学的兴起——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文献史料辑》,人民出版社,2014,第20页

[8]李修元:《网络文学艺术价值的理性审视》,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第194页

[9]狄其骢,王汶成,凌晨光:《文艺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94页

[10]希利斯·米勒/著,秦立彦/译:《文学死了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第7页

猜你喜欢
超文本网络文学网络时代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基于新闻翻译试析翻译中的超文本成分
网络文学的诞生
对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解析
思维的模拟外化:概念超文本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