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模式探究

2018-09-10 20:00孙雨徐文君李淑颖许诗玉
环球市场 2018年4期
关键词:农村养老养老模式人口老龄化

孙雨 徐文君 李淑颖 许诗玉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随之延长,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政府和个人应该如何应对?如何改善和解决人民的养老,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武汉江夏区农村地区为样板,通过调查,尝试研究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及其局限性,为未来改进与完善农村养老做些有益探讨。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养老模式

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发布最新老年人口统计数据,截止2017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2017年国务院公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指出,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2.43亿,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趋势在我国已经形成,并有持续发展的态势。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老年人的养老观念落后,经济水平较低,社会福利待遇较差,“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情况普遍存在。由于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更多的年轻人涌入城镇,使得农村老人养老状况变得更加令人堪忧!这些都必须引起政府的关注,需要政府做出明确的判断和做出适当的规划与安排。本团队于2018年三月对江夏区民政局、江夏区养老院以及乡村老人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走访栗庙新村、大安村、田浦村、石岭村,了解到了江夏区农民养老的基本状况。现将主要调查内容及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江夏区农村养老概况

江夏区隶属于湖北武汉市,位于武汉市南部郊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地域面积超过全市的五分之一,河湖众多,自然环境较好,毗邻光谷科技中心,是武汉未来重点发展的南部门户。2017年,该地常住人口达82万人,武汉江夏2015年开展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6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44%。相比201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了0.16个百分点,同比推测2018年江夏区老年人口可达6.19万人,意味着江夏区即将步入老龄化。

江夏区农村养老模式以及养老现实情况与全国其他农村地区相类似,居家养老是多数老人的首选,机构养老次之,至于其他抱团养老、候鸟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因其昂贵的经济成本在农村地区少有人问津。

二、江夏区农村居家养老情况

虽然我国建立了有效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但是较为偏远的农村老人尚未被纳入体系之中,使得江夏区农村养老模式呈现出较为传统而封闭的特色,居家养老成为该地区农民的首要选择。本次调查中,针对居家养老我们选择了栗庙新村、大安村、田浦村、石岭村四个行政村,走访了八十多位居家养老的农民,从其受教育程度、经济来源、倾述对象选择等方面做了实际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

在入户调查中,八十多户位老人有40多位老人表示没有上过学,部分老人小学毕业,只有极少数人上过初中或中专(具体见图1)。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基本以务农或务工为生,也很少有退休金和养老金,生活简朴。这些老人受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很深,但对养老知识和政策知之甚少,在他们的理解中,养老就是卧床不起的时候有人照顾。

(二)调查对象经济能力情况

在这80名老人中,年龄基本分布在65到85岁之间,因长期劳作,大多数老人的身体素质较好,生活能够自理,失能老人数量较少,占比不足5%。調查中大多数老人表示自己的经济来源收入主要是靠务农或务工获取,但由于年龄过大,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由于智力和技能的匮乏,无法进行技术性工作,因此收入十分有限。但被访者中有9名老人表示有养老金、退休金和积蓄,物质生活过得较好。另有11名老人表示,因为要照顾孙子和身体原因,无法进行劳作,主要靠儿女供养(具体见图2)。

(三)调查对象的精神慰藉需求

在关于“有心事首先会考虑与谁倾述”的问题调查中,多数老人选择了与配偶交流的选项,他们普遍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配偶才是老年人主要的情感支撑,此外,认为身边的朋友邻居也常常会成为其可选择的倾述对象(具体见图3),但同时他们也表示,能从儿女身上得到的精神慰藉很少,甚至有很多子女都没有意识到父母有精神慰藉方面的需要。调查中有36名空巢老人表示自己有较强烈的孤独感,他们表示农村物质生活尚可,但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生活尤显不足,娱乐活动很少,日常生活比较乏味。

三、江夏区农村机构养老现状

机构养老是社会养老专有名词,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生活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它可以是独立的法人机构,也可以是附属于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组织、综合性社会福利机构的一个部门或者分支机构。养老机构的类型有: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或者老人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敬老院等。

调查中,我们走访了江夏区民政局,为了解与核实江夏区机构养老的具体情况,我们还选择了老年爱心公寓等三家机构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养老机构床位利用情况

民政局数据显示,江夏区目前有20多家不同性质的养老机构,床位总数2436张,床位供给数量与该区老年人数量相去甚远,但由于农村老人多数选择家庭养老,床位供求矛盾并未显现,反而使得床位利用率不足80%,且床位利用率还呈现下降趋势,从2015年的79.5%下降至2018年的75%f见图4)。

(二)养老机构人员配置情况

根据我们对三家养老机构调查信息显示,三家养老院的老年人与护理人员分别为296和47,平均比例为6.3:1,床位数为390张,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是8.3:l;护理人员中仅有10.1%为中专学历,学过护理专业知识。由此可见,江夏区农村养老机构养老护理人员配备少、学历低f见图5)。

图5:

(三)养老机构人员入住情况

实地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人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呈现“三多”特点:中、高龄老人居多,女性居多,丧偶、失偶老人居多(见图6)。65—89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占整个人住老年人的83.6%,90岁以上和65岁以下的人都很少,这说明65岁以上和90岁以下的老人是入住养老机构的主体。65岁以下的人一般都身体健康,选择入住的比较少;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由于人数较少,入住的人也少。调查中我们发现50—64年龄段的人一般是有特殊情况才选择入住的,例如失明或偏瘫等。

(四)机构养老费用情况

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对于身体条件较好,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老人而言,其费用每月平均在1000-1300元左右,但生活自理能力弱,每月费用一般在2000—2500元左右,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每月费用至少在3000元以上。具休收取多少主要由养老机构与住户或住户家人商谈。可见,鉴于农村老人的低收入水平,农村养老机构收费水平普遍偏低,这也是为什么农村养老机构基础条件普遍较差,各类性质养老机构硬件设施参差不齐的主要原因。

四、对江夏区农村养老的调查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居家养老为农民最主要养老模式,但机构及其他养老模式有较大发展空间。

虽然目前居家养老是农民的首选模式,但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是受农民思想观念及其收入水平制约所致,随着社会发展与农民经济水平提高,加之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口步入老龄化阶层,其社会经历和思想观念都会与现有的老人有所不同,更能突破原有的封闭观念,经济能力也更为强大,因而,未来机构养老与其他新型养养老模式将更受到老人们的青眯,其发展空间必将更为广阔。

(二)合理利用社会剩余劳动力,为养老人力资源不足问题减压

农村地区待业在家的中老年人群基数较大,这个群体的主要特征为:尚有劳动能力但缺乏合适的工作,除了自主生活、帮助儿女带孩子和娱乐,有较多闲散的时间。通过走访江夏区养老机构发现,养老机构护工人数明显不足。针对此现状,政府可以协助社区或老年服务团队建立一套养老互助体系,将中老年剩余劳动力转化为老年服务,将其提供的老年服务进行记录并作为将来享受免费老年服务的资本,为自己将来养老减少费用。此种义务活动既可以为老年人养老提供劳动力支持,也丰富了即将步入老年人群体的业余生活,增强其社会存在感。

(三)转变传统养老观念,优化自我养老

在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中,老人被认为是弱势群体。但其实,“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谚语并不是空穴来风,对于当大部分老人来说,他们仍可以发挥其辅助乡村治理、文化传承、维护宗族秩序等方面的作用。老年人群體要适时转变落后的陈旧观念,拒绝“倚老卖老”;优化自我养老,积极自养,积极参与家庭、社会生活。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发挥人生价值、提升生活幸福感。

(四)机构养老初具规模,但现存问题需要政府支持

从社会资源合理利用、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说,机构养老为未来养老趋势。同龄人聚在一起总是更有共同语言,彼此更能相互理解,精神生活可以得到更好的安慰。农村现有的养老机构规模较小,低廉的收费仅能维持基础的低水平的养老服务,无法支撑养老机构扩大规模以及完善设施的开支;养老机构缺乏必要的医疗设施和活动场地,依靠自身实力明显无法应对此问题。其需要政府积极筹备和开展社会养老模式的建设,不断拓宽养老所需的资金来源和筹资渠道,加大农村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和基金的增值保值。为养老机构完善基础设施、医疗设施提供必要保障。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医疗咨询处,解决老年人就医的后顾之忧。

(五)关照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升老人整体的幸福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养老功能逐渐减弱,儿女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和新的生活方式,与老人有所疏远,于是缺乏家人陪伴,导致了老年人精神世界较孤独。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关爱,自理能力随年龄增长日益衰退,遇事心情郁闷沮丧,被社会抛弃的失落感导致此人群精神敏感,平时愁容不。深究其因,主要还是晚辈对老年人的关爱都不足,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无力平衡好工作和照顾老人两方面。但无论如何,尊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是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责任。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关心、支持老人事业的行列中来。

参考文献:

[1]王帆.农村养老模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武汉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农村养老养老模式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可视化分析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温州“老人公寓”养老模式的经验特征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研究
我国互助养老的实践现状及其反思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引导城市消费对接旅游消费的异地养老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