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知识与经济类专业融合的探索与研究

2018-09-13 02:30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数学课专业知识数学知识

杨 静

(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天津 300381)

在当前的中职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疑难问题,老师认为难教,学生认为难学,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势必影响数学课的教学效果。中职数学教学走进如此困境,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部分中职学校还一直在沿用传统的高中的教学模式,即不分专业,不分培养标准和培养目标,不论是普通中专班还是升学班都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和国家规划教材。事实上,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尤其是普通中专班的学生大多都是初中时文化基础课学得不太扎实,对基础课学习兴趣不高,之所以初中毕业后选择职校就是为了学习一些感兴趣的专业技能知识。这样的学生让他们系统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反而更加重厌学情绪,对感兴趣的专业课的学习也会起到负面影响。因此,普通中专班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下面就以经济类专业为例,谈谈数学知识在经济类专业的学习中的应用,并提出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数学知识在经济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学生的知识现状

众所周知,经济类主要包括会计和物流两大专业,这两个专业开设的一些基础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基础、仓储与配送管理等都是经济类专业必修的课程。笔者了解到,这些课程都不同程度的用到了数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根据经济专业用到的数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使用数量来划分的话,我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第一层次的课程用到的数学知识难度相对简单易懂,使用数量也相对较少

(二)第二层次的课程用到的数学知识难度适中,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多

这里要用到数列,函数的知识和一些简单常用的数学方法。笔者在平时和经济专业老师教研时了解到,财务会计课程中,计算固定资产的折旧就要用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在我们中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已经理解并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的简单应用。但大部分学生在计算折旧时还是在死记硬背书上的公式,实际上折旧公式就是数学课程中一个特殊的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在实际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联系讲清楚了会方便同学们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函数的知识在经济类专业学习中应用也非常广泛。例如,税收中比例税率的计算用到一次函数的概念。比例税率的应纳税数额y与征税对象的数额x保持着等比关系,即y=kx,这就是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其中比例税率就是一次函数解析式中的比例系数,也可以称之为斜率。再比如,累计税率的计算实际上就是分段函数的运用,如计算个人所得税,工商管理所得税,经营所得税和劳动报酬所得税等等。财务会计中现值,终值和复利的计算是数学中指数函数知识的体现。举一个专业中简单的例题。某项投资经过测算,估计第一年的收益为5000元,第二年的收益为5500元,第三年的收益为5800元,第四年的收益为6000元,第五年的收益为6000元,同期同等风险的投资市场期望收益率为10%,试计算这五年的收益的现值应为多少?(精确到0.01元)(解题过程如下)

(三)第三层次的课程用到的数学知识难度较大且数量较多,主要用到的知识是统计中的平均值,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正态分布等

这在数学教学中也是一个难点。在统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它主要就是将一些实际问题中的大量资料进行汇总量化,分为各种指标,其实就是应用了数学中统计的公式和方法,将数学知识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也更体现了数学作为工具的特性。例如,很多财务报表和数据分析大量应用统计的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将一些指标量化,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问题一是对数学知识和公式理解不透彻,二是计算能力和准确率不高,因此在解决专业问题时感到困难重重,势必影响到专业的学习进度和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笔者在与经济老师沟通时也一致认为,专业课程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如果掌握不扎实的话,就会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将数学课重新定位,体现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

数学课成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基础学科,除了体现出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还应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和鲜明的职业特色,即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难度和广度既要联系生活实际又要与专业紧密联系,更重要的是要为后续学好专业课及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由于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在实际教学中要举一些实际生活和专业联系紧密的问题,比如利润,成本,收益以及最优化问题:最小成本,最优路线等。还有一些和同学们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如储蓄,彩票,分期付款和保险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一种放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让他们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性和与专业的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改变数学教师知识单一的现状,知识多元化,提高中职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有利于数学教学应用性的开展

目前中职学校大部分数学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不了解所教专业的相关专业知识,在教学中无法实现将所教授的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数学课程的教学只是独立的完成数学课既定的教学目标,缺乏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联系,这样势必影响到数学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因此,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数学知识,更应该了解所教专业的专业知识,并掌握该专业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有机融合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尤其是使一些认为数学学起来没有用的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作为工具性的特点,必将会对今后数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编制校本教材,创设专业问题情景,体现生活和专业特色

现有的中职数学教材虽然分为了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划分不是很明确。基础模块中涵盖了各专业都必须要掌握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些学生认为这些知识没用,实际上这些知识的掌握是为了培养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职业模块分为财经服务类和工科类,其内容根据专业需要来设置,突出数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特点。在财经服务类教材中,笔者认为应该轻理论知识的讲解,重数学应用性和实用性特点,各部分内容应具有相对的系统性和独立性,体现数学知识的专业应用性。笔者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打破传统的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和专业实例设置相关的问题情景,例题和习题要以生活和专业应用为题材,重点突出专业性。经济模块在例题和习题的设置上侧重社会经济模型,例如:利润,现值、终值的计算,利息,分期付款,个人所得税等以及简单的经济图表:饼形图,折线图,柱状图等都编入到教材中去,更直观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通过类似的形式去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何处用到数学知识,怎样学习数学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专业课,提高专业技能,这也是我们职业教育的精髓。

(四)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学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当前的职业教育一直在呼吁教改,可现在的教改大多只是停留在思想上,口号上,在实际教学和生活实际以及专业联系和建设的改革上还比较匮乏,很多老师的数学应用意识不强,教改意识薄弱,教学中缺乏创新意识和自信心,这也阻碍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步伐。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急需转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总之,数学在经济类专业的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换句话说,要想学好专业知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培养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了适应专业需求,通过编制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等手段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数学课与专业课程的横向联系,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具体的专业实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以此改变数学难教、难学的现状,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的融合,让数学更好的服务于专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

猜你喜欢
数学课专业知识数学知识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有趣的数学课
培养问题意识,触摸数学课改的“核”
“网红”数学课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