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翠堂园景图》的明代坐隐园研究

2018-09-14 03:17
中国园林 2018年8期
关键词:入口园林建筑

许 浩

吴 净

崔 婧

坐隐园建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位于安徽休宁松萝山麓,靠近黄山、齐云山,是明代徽州巨商、戏剧家汪廷钠的别墅园林。汪廷钠在坐隐园结交名士,朱之藩、袁黄、顾起元等以坐隐园为主题作有《题坐隐园景诗》《坐隐先生环翠堂记》《坐隐园百二十二咏》。著名诗人王伯谷、戏剧家汤显祖均到访过此园,汤显祖在《坐隐乩笔记》中对坐隐园美景赞赏有加[1]。由此可见,坐隐园在当时的文人圈享有一定的盛誉,是明后期徽州一带典型的文人园林。

徽州一地有较为完整的明清村落与建筑遗迹,但是徽派园林整体留存较少,这就导致对于明代徽派园林特征认识较为模糊。汪氏环翠堂曾刊刻有木刻版画长卷《环翠堂园景图》,详细描绘了坐隐园的构成与要素,反映了明代徽州园林的营造水平与特色。该图卷全长1 486cm、高24cm,是我国古代版画长卷中的巨制,也是关于坐隐园所留存的唯一图像史料[2]。本文拟从《环翠堂园景图》入手,分析坐隐园的构成要素,并讨论其营造手法与特征。

1 坐隐园与《环翠堂园景图》背景概述

坐隐园主人汪廷钠,字昌朝,号无如,别号无无居士、松萝道人,生于明朝嘉靖元年,休宁人,是明代著名的戏曲家、文学家、出版商,曾出版有《坐隐先生集》《坐隐园戏墨》《养正小吏》等著书,还编了《彩舟记》《狮吼记》等散曲,收录在《环翠堂乐府》中。汪廷钠早年曾经商致富,后出仕做官,辞官后归隐家乡,营建坐隐园,刻书立说,并组建“环翠社”,结交文人名士,与其有交往的包括画家董其昌、钱贡、丁云鹏,以及剧作家汤显祖、文学家文震孟等人。汪廷钠创建了环翠堂书坊,以刻书、卖书为业。环翠堂书坊因而成为明代中后期版画业发展的重镇之一[3-4]。

环翠堂是坐隐园的主厅,是园主汪廷钠会客、交友的场所,因此环翠堂书坊这幅描绘坐隐园的长卷以环翠堂为视觉中心,称为《环翠堂园景图》。

《环翠堂园景图》由钱贡绘制,黄应组主刀刊刻。钱贡,字禹方,号沧州,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擅长工笔风格的山水画、人物画,画风俊秀清雅,描绘精微。黄应组,字仰川,为明代著名的版画刻工。黄应组所在的安徽黄氏家族,自明代中叶起,一直从事版画事业,刻工手法代代相传,家族内成员镌刻过多种我国古代版画史上代表性作品,如《状元图考》《帝鉴图说》《牡丹亭记》《徐文长批评北西厢》中的插图。黄应组镌刻过多幅版画,《环翠堂园景图》是其代表作品之一[5-7]。

2 坐隐园的空间环境分析

2.1 坐隐园的外围环境

坐隐园位于休宁县北部万安镇汪村,北有黄山,西北为松萝山、金佛山,西有齐云山,横江自西向东,松萝水、瑯源水自北向南流过,气候湿润、四季分明,园林处于群山、农田、溪流环抱之中。图中,入园山路蜿蜒曲折,经过松萝山、仁寿山、梅里、玉带河,直至园门外的高士里亭,沿路可见玄通院、善福庵等寺观建筑。

2.2 坐隐园内部空间分区

坐隐园占地广阔,可分为入口区、昌公湖区、中心建筑区、百鹤楼区。入口区具有接待、饮食、休息的功能,昌公湖区是临湖的休闲区,中心建筑区主要体现会客、交流的功能,百鹤楼区主要是修行、游憩、读书、家眷居住之处。

坐隐园入口区位于水边。入口大门坐西朝东,门前有广庭,一侧为玄庄大门与高阳馆。大门内自东向西有四进院落。第二进院落北侧为“名重天下”厅,是入口区的主要建筑。第三进院为小型泉院,院中井泉名为“独立泉”,泉边有水月廊。院墙南侧沿着水边铺设有规整的条石道路,码头边建有“沧州趣”水榭。

昌公湖是坐隐园中面积最大的水体,位于入口区与中心建筑区之间,主要体现观景、垂钓、游憩的功能。湖中有敞榭,湖边有船坞、桃坞,山湖交界处有连绵曲折的长堤和万锦堤,通过六桥与入口区相连。

中心建筑区位于昌公湖西岸,与入口区隔湖相望,由多座方形院落构成。核心建筑环翠堂坐北朝南,是园主汪廷钠会客、谈话的场所。环翠堂前有天井、中院,院内的直线型甬道构成中心轴线,南端与羽化桥相连。环翠堂北为嘉树庭,东为凭萝阁。这2栋建筑均高2层,重檐歇山顶,通过曲尺状2层游廊相连。

图1 《环翠堂园景图》卷首至坐隐园入口区段(一)

图2 《环翠堂园景图》卷首至坐隐园入口区段(二)

图3 《环翠堂园景图》坐隐园入口段

图4 《环翠堂园景图》昌公湖段(一)

图5 《环翠堂园景图》昌公湖段(二)

图6 《环翠堂园景图》中心建筑区段

图7 《环翠堂园景图》百鹤楼区段(一)

图8 《环翠堂园景图》百鹤楼区段(二)

百鹤楼区毗邻中心建筑区,是以游憩、修行、读书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主要建筑百鹤楼为女眷生活、游览之处,建于2层高的“达生台”上,一侧环绕有建筑“鸿宝关”和“小有天”,另一侧为通道,与“秘阁”“兰亭遗胜”2座小院相通。楼南为巨大的池沼,池西、池南堆砌假山,穿插以蹬道,形成以山水为主体的休闲观景区域。水源来自山涧,水自玄律桥桥洞下涌出,汇成水面。池东南是一组道家修行建筑,包括大慈室、观空洞、半偈庵、清庐境。池东有水榭“鱼无居”,兼有会客、书画的功能。“鱼无居”边另有一处藏书刻书之处,名为“东肆”(图1~9)。

图9 坐隐园平面复原想象图(作者绘)

3 坐隐园的营造特色

3.1 山水环抱的隐居之园

坐隐园主人汪廷钠所创建的环翠堂,是明代金陵(今南京)著名的书坊,而徽州在明代则是雕版印刷刻书业的中心。汪廷钠显然经常来往于休宁与金陵。明代金陵是中心城市,而休宁则适于隐居。从园林名称看,坐隐园是园主隐居之所。在选址方面,坐隐园处于休宁群山环抱之中。安徽休宁一带,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体基本由浅变质岩、花岗岩、砂岩、砾岩构成,由于水流的冲刷,其间形成很多谷地[8]。坐隐园周围以丘陵山地为主,入园要经过松萝山、仁寿山中萦绕曲折的山道,以及玉带河与农田,直至高士里亭才转为条石甬道。整个园林的选址充分利用了休宁的自然资源,山水环抱,远离城镇,是一处世外桃源般的隐居之园。

3.2 风格奢华的别墅园林

与一般的文人隐士园林不同,坐隐园是一处风格奢华的别墅园林。坐隐园所代表的徽派园林,其园主多为徽商,家境富裕,不惜投入巨资经营其生活环境。从坐隐园的选址、建筑、筑山、理水等方面看,显然汪廷钠在园林营造上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在空间格局上,坐隐园突出了自然山水环境特征,并将大片的昌公湖划入园内。图中绘有厅堂、楼阁、水榭、廊、馆、舍、亭等园林建筑,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且造型与雕饰精美,充分体现了明代汉地民居建筑的特点(表1)[9]。

园内山石植被非常丰富,充分体现了江南山水园林的造园美学。图中有多处假山,以百鹤楼南面的假山造型最为复杂,山体足有数人之高,分为上下2条山道。下层山道临水,蜿蜒曲折,突出池壁形成半岛和池矶。上层山道在石峰之间迂回,连通空旷之处的平台。山上有4处平台,2处为观景和聚会用,布置有草亭和石几石凳。一处位于岩壁中,用于面壁静思。一处名为朗悟台,用于静坐思考。

除了假山以外,园中还有较小的置石组合,多位于平坦的院中,作为观景、对景的对象,或者是位于墙角,起到遮挡的功能。如凭萝阁前院的置石,位于篱笆墙之前,与后面的竹丛、松树形成入口的对景。环翠堂中院石拱桥对面的置石,成为中院中轴线的端点,同时也是环翠堂天井入口处的对景。观空洞茶房一侧的置石,与杜鹃、竹丛搭配,丰富了院落的景观。水池中央的置石,则成为观赏的中心。

自宋代开始,中国园林造景手法中,常利用一些造型奇特、体积较大、具有景观标识作用的石头作为景点,并对其命名,以衬托出该处的意境[10]。园内倚屏石即为此类案例。倚屏石位于昌公湖中,瘦高嶙峋、中有孔洞、体积硕大,从形态上看是典型的太湖石。湖中另有一块砥柱石,形态修长,远远高于倚屏石,矗立于水中,中间无孔洞,外表收水力和风力冲刷呈条纹状。

图中植物种类丰富,代表性的园林植物有竹子、柳树、梅花树、桃树、松树、牡丹、紫藤、兰草、睡莲、荷花等。竹子集中于入口门厅后的隔院、竹篱茅舍四周、湖边入口门厅跨院、墙隅、紫竹林、坡下等处,采取丛植的手法,形成竹林、竹丛。柳树是主要的护堤植被,主要栽种于水岸边、堤坝上,院墙以内柳树较少,仅在池塘边有4株。梅花树也是采用成群成丛种植的方式,仁寿山后有地名“梅里”,应是梅花树栽种较为集中的地方。桃树则主要栽种于堤坝上,尤其是堤坝拐角处的桃坞里有成片的桃树。在堤坝上还种植着成排的芭蕉,从钓鱼台延伸至龙伯祠。在兰亭遗胜院前有一株巨松,环翠堂中院甬道两侧的盆栽中也有松树。牡丹自唐代起已经是重要的庭园植被,园内半偈庵前石栏杆围合的花池中栽种有牡丹林。紫藤为攀缘性植被,种在观空洞旁的藤架下,藤杆缠绕在支架上。兰草、兰花主要采用盆栽的方式,放置于用于文人雅集、曲水流觞的兰台上。荷花、睡莲为水生植被,主要位于玄津桥下的水塘和万花堤前。

3.3 开合有度的空间格局

坐隐园的空间格局有张有弛、开合有度。“开”表现在园林融于自然环境之中。园林营造不仅仅依托外部的山水格局,在园林内部,尤其是昌公湖与百鹤楼区,通过筑山理水、引湖入园,将外在山水结构转化为整个园林的基本空间结构。“合”表现为在总体山水结构中,布置了入口区、中心建筑区、百鹤楼区这3个建筑较为紧凑的区域,通过隔墙、篱笆墙形成内向、紧凑的多座方院。在入口、转折之处布置有小方院“秘阁”“兰亭遗胜”,形成环环相扣、隐秘幽静的空间。院落空间交错置于山水格局中,院落内部布置植被、盆栽、喷泉等,形成开合有度的空间结构关系。

3.4 修行养生的道家之园

坐隐园远离城镇,其所处的山水田园环境,适于士大夫们修身养性和进行修行活动。明代是儒道佛三家合一的时期,《环翠堂园景图》中亦可见园林内外有多处宗教建筑设施。园外山路边有玄通院和善福庵,远处山野之中还多次出现寺院建筑。而园主显然是信奉道家之人,园内百鹤楼区有观空洞、半偈庵、清庐境,皆为道家、道教建筑,凸显了坐隐园其作为园主修行和养性场所的功能。

表1 坐隐园中的建筑与景观构筑物

4 结语

坐隐园在选址上独具匠心,将山水之景与园林结构巧妙融合,且规模宏大、风格奢华,是明代徽派园林的代表。本文主要从《环翠堂园景图》中分析了坐隐园的空间格局和建筑、植被等园林要素的营造特色。坐隐园所在的明代南直隶区域,地处长江中下游,依托长江、太湖形成了发达的水网交通,且气候温和、经济发达,徽商在金陵、扬州、苏州等地拥有较多的产业,尤其是扬州、苏州,是徽商与文人仕宦聚集之地。坐隐园所表现出的造园手法与风格,在明清扬州、苏州园林中多有体现[11]。到了清中期,夹杂着徽派园林风格的扬州、苏州园林又因乾隆南巡而传播到京城,从而影响了皇家园林的建设。坐隐园今虽不存,但是通过《环翠堂园景图》对其进行复原性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辨析明代徽派园林造园特征,推动明清园林历史的研究。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引自(明)钱贡,黄应组绘《环翠堂园景图》。

猜你喜欢
入口园林建筑
高速公路入口疏堵解决方案及应用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基于新一代称重设备的入口治超劝返系统分析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清代园林初探
建筑的“芯”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秘密入口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