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在河南民办高校的视角下,文章主要研究如何提高“旅游规划与开发”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实践中,发现通过教学过程的变化和考核方式的变化,能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其中教学过程的变化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实现,在传统讲授法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翻转课堂、案例分析、支架式教学和项目导向等教学法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考核方式变为期末考核和过程性考核同等重要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翻转课堂;案例分析;支架式教学;项目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9-0039-02
之所以在河南民办高校视角下审视“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因为教学效果不只受到教师的能力水平、教学方法和课堂设计这些因素的影响,还会因学情的不同,校情的不同而使得最终的教学效果不同。所以在研究某门课的教学效果时,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在内,这样才是可行的。再者“旅游规划与开发”这门课程,其本身具备非常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该门课的终极要求是在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把知识用于現实的旅游地的开发规划中。基于课程理论性的一面,业内人士都知道要想对某地做出一个科学合理实用的旅游规划,是需要一个跨领域合作的团队,该团队中既要有旅游专业的人才,还要有社会人类学、历史学、市场营销学、生态学、建筑学等专业领域的人才。在团队的统筹考虑、统一合作下,才能制作出可行的规划,所以该门课程最理想的状态是打破专业限制实现专业与专业、学院与学院之间的融合,这势必要打破目前的以专业为单位进行授课的教育形态,专门组建一个团队负责此项改革,但就目前河南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情况来讲这一点很难实现,因为河南民办本科院校师资比较紧张,很难因为一门课程实现跨院系的合作。基于课程实践性的一面,该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而是用于实践,如何有效地链接课本与现实规划,项目导向式教学是最佳的解决途径。如通过“某某地的旅游总体规划”的制作,让学生把理论知识用于现实。目前的河南民办高校,由教师组建成规划团去承担一定的规划项目不现实,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绝大多数学校实行坐班制度。其二,师资力量紧缺,教师没有多余的精力。其三,资质的限制,要承接规划项目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资质才可以。但是就课程的教学来讲,教师可以给学生下达一个虚拟的规划项目,来实现该课程的实践性。何为虚拟的规划项目在正文中会有解释。所以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在河南民办本科院校这个大环境下,如何提升“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效果。
一、关于课程教学过程的思考
(一)翻转课堂教学法帮学生开启学习的主体性
与主动性
1.翻转课堂的含义。翻转课堂教学法起源于美国,在2007年被提出,近年来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1]。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以微课或有声PPT等形式通过网络或交流平台在课前传递给学生,并布置简单的作业,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课堂上通过对问题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简单的小测验等形式完成知识的内化,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翻转课堂教学法的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的应用,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必须要有主动学习的热情。二是教学视频的拍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一个小视频主讲一个问题,尽量做到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三是构建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以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专题为例,拍摄两个专题视频,一个是旅游主题形象的概念及定位,一个是旅游主题形象的塑造方法,每个视频20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30分钟,放于公共平台上供学生观看学习。到了上课的时间,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旅游主题形象的含义、旅游主题形象塑造方法等理论知识之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对旅游地进行旅游形象的塑造,如新郑旅游形象如何塑造,新郑始祖山旅游形象如何塑造等。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最终完成对该知识点的内化和如何在现实中应用。
(二)案例分析法帮学生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本身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如何让理论知识生动起来,让理论知识离实践更近一步,用案例辅助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案例不仅可以生动教学,激励学员独立思考,还可以加强师生互动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2]。所以在讲授“旅游规划与开发”这门课程时,通过大量的规划实例,既可以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使用时,可以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度,既可以提前发放给学生,也可以当堂提供给学生,通过案例来启迪学生思维。如在讲旅游地的形象策划时,把河南旅游形象的演变:由20世纪80年代的“两拳”时期到1988年以后的“古、河、拳、根、花”,再到现如今的“亲根”文化时期即现如今推出的 “老家河南”旅游形象[3],把这样一个案例提供给学生,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旅游形象如何塑造,旅游形象的变化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所以案例可以很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理论联系实际。在“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课堂上辅以丰富的案例,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支架式教学法帮学生构建层层深入的理论知识框架
1.支架式教学的内涵。支架式教学是为学习者提供并建构对知识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4]。支架式教学大致可分为五个教学环节:一是搭建脚手架,二是进入情境,三是独立探究,四是协作学习,五是效果评价。
2.支架式教学法的应用。这种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去层层深入地学习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启发学生的思
维,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构建所要学习知识的概念框架。如在课程的第一章《绪论》中有讲到一个知识点:旅游规划利益相关者。首先搭建脚手架,学生首次接触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先讲清楚利益相关者的概念,该理论提出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何为利益相关者。其次进入情境,在学生理解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何为旅游规划利益相关者,旅游规划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涉及哪几方。再次让学生由问题情境进入独立探索中,在学生独立探索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情况给予提示,如每一方关注的利益点是什么,哪些方的利益可能出现冲突,哪些方的利益会出现协同,如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不当,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在现实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划案例等。学生在探索这些问题时,如有疑问还可以小组内协同学习。最后根据完成情况,评价学习效果。
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优势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层层分解,可以让学生在对问题一层一层的理解认知的基础上,最终实现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学习。
(四)项目导向法帮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旅游规划与开发”这门课程同样重视实践性,并且这门课程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现实的旅游地的规划中。所以这门课仅靠理论知识的讲解是无法实现最终目标的,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搭建起理论知识和现实规划之间的桥梁。项目导向法是搭建桥梁的途径。虽然民办高校教师去接一个真实的规划项目来辅助教学不现实,但教师可以给学生下达一个虚拟的旅游规划项目,虚拟是指现实中该项目不存在,比如假设你的学校在新郑,教师可以在新郑挑一处旅游资源比较突出,但尚未很好开发的旅游地,如始祖山,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虚拟这样一个旅游规划项目:“始祖山旅游总体规划”。
此项目导向法又可以分层次来实现,把一个总项目“始祖山旅游总体规划”,分解成若干子项目:“始祖山旅游资源评价”“始祖山旅游市场分析及营销策划”“始祖山的旅游主题定位及形象策划”“始祖山的功能分区及旅游项目策划”“始祖山旅游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等,每一个子项目契合课程中的一个专题如旅游资源评价专题、旅游目标客源市场的分析及营销策划专题等,该专题的理论知识学完理解掌握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实地考察调研,完成相应的子项目。子项目的完成,让学生掌握了该专题的理论知识如何用于实践,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沟通。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相关的子项目一一完成,再从做旅游规划的视角帮学生把课程的所有专题连成一个有机整体,把一个个子项目串连成一个总项目“始祖山旅游总体规划”。這样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理论知识、加深印象,并且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感受到课本上的知识是接地气的,这样学生才更愿意主动去学。
二、关于课程考核的思考
考核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但不同的考试形式督促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同。如我们传统的考核形式重在期末以试卷的形式考试,这种考核形式主要考的是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因此就使得大多数学生,平时不怎么学习,临近期末时突击,考试结束,突击的知识也随之遗忘。这样不利于课程的学习。根据该课程的性质,我们可以让平时的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同样重要,各占50%,计入课程总成绩。平时的考核,重在实训活动,如学生对教师下达的旅游规划项目的完成情况,考核的激励加上学生的兴趣所在,双重保障,能使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
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2]曾聪.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与应用[J].中国
教育学刊,2015,(S2).
[3]燕玉霞.河南旅游形象演变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6,(3).
[4]曲小毅,吕亚非.翻转课堂与支架式教学模式融合下的旅
游课程教学设计——以“中国古典园林借景手法”一课的
教学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