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8-09-17 06:45苏碧芳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医学

王 朗,苏碧芳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020)

吴孟超院士说,医本仁术,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医学人文素质是医务人员的医学人文知识内化而成的、执业必需的、特定的心理品质[1]。提高医疗质量的根本在于提高医务人员素质,提高医务人员素质的根本在于提高其医学人文素质[2]。目前,我国学界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定义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领域的具体体现,通过专门的课程教育、临床实践和社会实践等,达到培养和塑造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3]。医学高等院校是培养良医的摇篮,如何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塑造人文精神,是医学院校的重要职能和价值追求。本文围绕医学院校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问题,从课程论视角对构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式进行探索,以期更加有效地改革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1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设置人文素质课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探索中逐步受到重视并得到发展。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不少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出现弱化倾向,医学界甚至提出“技术至善论”观点[4]。现代医学家奥斯勒曾敏锐地指出近代医学的三大困境:一是历史洞察的缺乏,二是科学与人文的断裂,三是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5]。目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医学教育观念依然存在“重专业、轻人文,重功利、轻素质,重教化、轻内化”问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还没有协同相向发展,要实现有机协同发展依然面临很多困难。

(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随意化,教学实效性有待提高。现代课程的工具价值取向割裂了人文与科学,课程内容过分偏重理论体系,致使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吸引力不够,传统课堂教学方法依然占据主要地位。

(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不健全,课程结构性功能存在缺陷。同时,校园文化建设整体规划不系统、品质不高、渗透力不强,全员、全程、全方位文化育人意识较淡薄;学生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意识不强,兴趣不高。

(4)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依赖课堂考试的评价方法依然盛行,缺乏对学生成长经历的多元化评价机制。传统“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试方法很难量化学生人文素质,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 确定目标体系,引领课程建设

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效,必须以课程目标为导向,构建合理有效的教育模式,发挥课程内在的育人价值。因此,对医学人文素质等关键词的内涵进行深刻挖掘和剖析,能为构建课程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1)对于“人文”的概念,《辞海》解释为:原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简单地说,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包括人性、人的情感、人的修养和教育,其内涵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精神、价值、境界、属性等。由此可见,教育必须立足于对各种内涵要素的分解,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培育,也可以认为医学的终极价值在于其人文价值[6]。

(2)医学人文素质是多元素质的结合,是医务人员素质的灵魂,包括人文素质、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业务素质等。因此,人文素质培养目标不是单一的目标,而是多种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环境建设等多层面、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来实现培养目标。

(3)人文精神是人类对人文的向往和追求[7]。高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育医学生人文精神,医学生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痛苦与解脱的思考,在医学实践中树立“患者的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

由此可见,医学的终极价值是人文价值,必须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强化,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削弱人文素质教育,这是培养合格医生的基本要求;素质是教化的结果,必须通过有效的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使医学生人文素质得到强化,培养人文精神。因此,“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造就一批专业技术过硬、道德情操高尚、自我价值受到社会认同的复合型医学人才”[8]。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实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把着力点放在5种素质上,即政治素质、医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发展素质,并由此构成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为推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式构建、教学改革等实践活动提供了目标和方向引领。

3 国内外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启发

3.1 课堂化教育模式论

我国一些教育者通常把素质教育模式划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两种,即课堂上进行比较系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导的教学,课外活动作为补充,这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另外一种模式是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划分为三大课堂:将医学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划分为第一课堂,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和学生社团等划分为第二课堂,将网络学习划分为第三课堂。还有一种模式是由传统平面教学模式发展成“课堂+实践+网络”的立体教学模式[3]。

3.2 体系化课程模式论

周伟教授认为,医学人文课程体系作为未实现课程整合的、内部相对独立的学科群,可分为3个子系统:人文基础系统,交叉学科系统,操作技能系统。第一层面是人文基础系统,涵盖了具有普适性的课程;第二层面是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系统,应该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第三层面是操作技能系统[8]。他认为3个层面的子系统课程群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发挥人文素养教育的整体功能。

3.3 模块化课程结构论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课程总体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类。提出:加强显性课程模块建设,特别是要加强核心课程建设,以规范管理提升课程品位;规划隐性课程模块建设,以内化机制提升教育效果[9]。主张通过整合各职能部门的力量,形成全员参与的多方位、多层次人文素质教育网络。

3.4 国外教育模式

欧美国家医学院校将职业精神作为医师核心能力加以培养和评价[10]。美国医学院协会要求医学院校人文学科教学包括哲学、历史、宗教、法律、伦理、文学、艺术等[11],法国医学院校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学、法律、经济学等知识[12]。英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建议把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医学、伦理学和法学等课程列入医学院必修课计划[13]。

综上所述,注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共识,探索研究的方向集中在课程模式、课程价值和课程功能等主要问题上。表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加强教育理念的转变,还要注重实践操作层面(路径、方式等)的探索。

4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和实践

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情景设置呈现多样化、层次化和交叉融合的显著特点,任何单一的教学模式都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应该进行整体化和系统化构建,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据此,我们在实践中构建了“三类课堂+N类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学习”课程模式。该模式强调系统性、整体性课程构建理念,既突出了4个模块之间的横向联系,更注重模块内在的层次关系和结构功能,为分类分层构建课程教学模式指明了方向,有利于突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性和价值取向。“三类课堂+N类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学习”课程模式见图1。

图1 “三类课堂+N类实践+校园文化+网络学习”课程模式

4.1 三类课堂的内涵

所谓三类课堂,就是从纵向将人文素质课程分为人文基础课程、交叉学科课程、整合学科课程3个层次,这3个层次的课程是以课堂教学形式为共性,以不同知识构成关系组织教学内容为个性,进而形成不同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

4.1.1 从课程设置的功能取向来确定学科群(1)人文基础课程是知识性、价值导向性的课程,也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课程,具有知识系统性的特点。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应用写作、公共关系、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音乐赏析、美术赏析、中国医学史、中国古诗词赏析、演讲与口才、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识课程。

(2)交叉学科课程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将社会科学、心理科学、伦理道德等学科知识与医学学科知识进行融合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管理学、卫生法律法规、医患沟通、医学人文修养、护理人文修养、中药人文修养、口腔医学美学、中医美学等课程。

(3)融合学科课程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人文要素的课程,几乎蕴含在所有专业课程之中,具有点滴式、碎片式知识和启发式育人特点。该类课程是学生人文素质内化和升华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对教师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挑战。

4.1.2 课程内容组织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策略(1)人文基础课程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强化价值观培养为导向,采用重点知识序列化和案例串联方式构建课程知识体系。依照案例教学法特点挖掘课程的内在功能,引导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筛选和对教学内容的重构,将教学内容与典型项目和案例相融合,做到“以学生兴趣为前提、职业问题为主线、学科知识为基础”,使“课程组织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统一”[14]。实践中,我们对人文基础课程进行了系统重构,增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2)交叉学科课程以增强职业道德、突出行业特征、强化医学人文素质为导向,将基础人文知识与医学人文素质进行深度整合。在课程内容构建上,实施项目教学模式,要求所有项目以典型案例为基础,并进行针对性设计,使教学项目充分发挥素质教育功能。项目必须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延展性,如何设计项目是核心工作。为此,我们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进行了项目化重构,完成了医学人文教程、护理人文修养、医学人文修养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

(3)融合学科课程,以突出医学人文素质内化和升华为导向,实现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的深度融合。由于素质具有多元性,而促进素质形成的很多知识具有内容非逻辑化、问题点滴化、知识碎片化的显著特点,因而在专业课程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难以系统化。实践中要注重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教师要增强医学人文基本知识,熟悉医疗行业临床执业规范和工作标准,努力挖掘并归纳专业课程教学中蕴含的人文要素,以启发式、钩玄提要式方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二是人文素质教育要建立在专业医学基础之上,医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与技能本身就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方面,而且是最重要的方面[6]。

三类课程模式将课堂教学进行了合理分类与整合,对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和突出课程功能价值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对如何设置人文素质教育情景和创新教学方法提供了方向标,使课程建设的责任主体更加明确,提出不同层面教育工作者全方位参与的基本要求。

4.2 N类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实践教育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体验、转化和内化人文素质的关键环节。所谓N类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实践教学具有多样化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包括实验教学、社会实践、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等类型,其核心是人文素质与实践活动密切结合,促进素质和能力发展。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实现人文要素的渗透是关键。

(1)对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完整规划,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和实习管理、评价、反馈机制,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证明“强调过程管理和不断的反馈控制,有利于学生消化医学人文理论知识,促进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效果的提高”[15]。如“青马工程”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选题、编制调研方案、实地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总结交流的整个过程。学生通过项目化活动,体验逼真的教育情景,从而加强责任意识、强化服务精神、增强协作意识、学会社会工作方法等,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内化。

(2)密切结合专业课程实验和临床模拟训练以及临床科室见习等实践活动,加强敬畏生命、关爱遗体、尊重人性、尊重生前遗嘱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培育。

(3)在临床实践和专业学科教育中,融入医生岗位操作规范、医学伦理、职业准则、医学法律法规、医学人文修养等知识和要求,使医学人文素质在实践中得到内化和提升,形成良好医学人文精神。

4.3 品牌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人是环境的产物[16],巴德年院士在协和医科大学工作时悟出一个道理: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熏”出来的,这个“熏”包括人文、社科、实践等对学生的熏陶,也包括教师的修养对学生的影响。可见,构建具有渗透力的人文环境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以品牌化——高起点、高规格、强辐射要求为指导思想,坚持“一高、二特、三构面、四结合”的建设思路。

“一高”就是组织高标准、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二特”就是要开展具有浓郁医学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三构面”就是从校级、系级、班级3个层面共同构建文化活动品牌;“四结合”就是把人文素质教学与专业技能竞赛相结合、与专题文化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物质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目前,我校已建成生命科学馆、中药科技馆、中医文化馆等医学特色场馆,并成为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同时规划建设“望闻问切墙”“仁心湖”“杏林大道”“百草路”等景观,使校园充满浓郁的医学文化气息。在文化“软载体”建设上,形成了“5·12”护理文化艺术节、中医药文化节等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制度化推进“春晖讲坛”“天使讲坛”等专题文化活动,各院(系)结合专业特色举行了系列技能大赛以及爱老敬老社会服务、社区义诊等活动。

5 构建人文素质网络教学模式

网络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开放性、交互性和多元性。新媒体以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多元互动的培育路径,有效培养医学生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境界[17]。将网络化教育手段应用于素质教育,是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实践中,我们从3方面对网络化教学模式进行构建。一是专门建立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网,开辟了“医海拾贝”“时政要闻”“心灵驿站”“艺韵流芳”“文学大师”等栏目,将信息流、趣味性、知识性融于一体。二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等交流平台,设置线上讨论、学习交流和心灵驿站等话题,增强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学生的导向作用。三是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和慕课教学资源平台,指导学生应用开放的教育资源加强自主学习,延伸课堂教学的时空维度。在实施网络化教学模式时,要注重学生能力本位教育,特别是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网络学习也要加强过程监控,并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

6 构建多元化素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现代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医学考试不仅要测试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测试学生态度及其面对不同情景时应用不同方法做出最终决定的能力,要用更为复杂的评价体系取代传统侧重理论知识考核的笔试模式[18]。

对学生素质发展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是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必要手段。但是,由于人文素质包含的内容多、范围广,采用以学科知识考核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不能全面衡量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能力,因此,建立多元化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尤为重要。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处理好以下关系: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知识考核与实践表现的关系、规定动作与自我动作的关系等,并科学建立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共性考核与个性评判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实践中,我们实施“三结合”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即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结合。如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虽然采用百分制量化方式,但考核点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和课堂表现)占20%,项目成绩中小组项目成绩占20%,个人项目和网络学习项目总结成绩占20%,期末成绩由综合理论测试(占40%)等组成。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对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全面发展具有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塑造人文精神,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培养道德情操高尚、专业技术过硬、自我价值深受社会认同的复合型医学人才。高校要实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必须充分认识到“医学人文属性是医学的本质属性”,依据医学人文素质的多元内涵要义,明确课程价值和目标体系,探索创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模式,营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氛围,推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医学
医学的进步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医学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