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慕课建设的政策对比分析与建议

2018-09-17 06:45刘国良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工作量院校课程

林 玲,高 丽,刘国良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1191)

慕课是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音译,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它将社交服务、在线学习、大数据分析和移动互联等理念融为一体,致力于提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公平的综合解决方案[1]。近年来,慕课以自身开放、共享等优势不断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对于彰显学校办学品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教育部于2015年4月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开启了在“十三五”期间从精品资源共享课向慕课建设转变的新局面。然而,高校慕课如何建、如何用并无一个清晰的模板可供复制,导致很多院校在建设初期走了不少弯路。本文试图对我国多所高校慕课建设方面的政策进行对比,找出一些规律,以期为高校慕课建设管理者做出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

1.2 方法

利用百度搜索引擎,使用“+”语法设定3个主关键词:“大学”“慕课”“申报”,其中“大学”在一次组合搜索之后分别用“学院”“学校”代替,“慕课”用“在线开放课程”代替,“申报”用“建设”代替,最终组合出12种不同搜索方式。经过详细浏览,去除重复信息后汇总,共获得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的32条来自我国不同高校官方网站的慕课建设项目申报通知,涉及高职类院校9所,本科类院校23所。

1.3 内容

对通知中与慕课项目相关的支持资金、保障措施、工作量认定、课程应用、平台选择等指标给予分析和提炼。

2 结果

2.1 慕课经费支持情况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校对慕课建设的经费支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含视频录制在内的综合支持型,额度在3万元到20万元不等(部分学校根据承建的级别不同,支持额度有所区分),视频录制由学校负责牵头招标,并从总建设经费中扣除;另一种是教改项目支持型,额度在5 000元到2万元不等,慕课视频录制场地和技术支持均由学校提供,学校所拨经费仅用于除视频录制外的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见图1)。造成上述额度波动较大的原因,可能是调查院校的层次和所建课程的级别不同。

图1 我国32所高校慕课综合支持类型分布

2.2 教师工作量认定

在慕课建设过程中,虽然视频拍摄、剪辑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但团队教师也要完成课程内容拆分、视频脚本设计和拍摄、拓展阅读资源制作等工作。对于此部分工作量的认定,调查显示,高校多实行以下方式:一是以教研绩效分给予整个团队,如福州大学对于立项和评审合格的慕课给予30分;二是换算成一定的课时给予整个团队,如南京农业大学为100学时/项目;三是认定为校级教学成果奖或直接给予现金奖励,额度一般在2 000~3 000元,如南京农业大学和巢湖学院。

2.3 慕课的应用

慕课的应用涉及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形式和难度不同,高校多是以折算为不等的学时来计算。线上教学一般按照应用学期分阶段实施,如北京大学,第一、二、三次开课分别按1.0、0.5、0.25教学工作量对待(通过助教开展)。对于慕课在线教学课时认定,因为目前缺乏可行的检测指标和评价体系,除北京大学外,我国其他高校在文件中未有提及。对于线下翻转教学,北京大学的做法是第一次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工作量按照1.0记,并给予教改项目支持;后续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工作量按照1.0记。因为翻转课堂实施难度较大,多数院校对于首学期翻转课堂教学均按传统教学3倍比例认定教学工作量,后续学期按1.5~2倍比例认定。

2.4 平台使用

对32所高校调查显示,目前慕课教学平台选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招标形式进行校内搭建(14所,占44%);另一种是利用我国较成熟的慕课平台,直接购买其云机构权限(18所,占56%)。一般来说,常选用的公共服务平台有爱课网、超星慕课、优课联盟、好大学在线等。

3 讨论与建议

3.1 微视频是慕课建设的核心要素

慕课与我国之前的课程质量工程(如精品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要求有内容足够多的碎片化微视频(紧扣一个知识点,时常在10分钟左右)。为更好地满足网络学习者的需求,视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内容展示方式,同时语言要精练且有一定“带入感”,这些都对慕课拍摄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前主流微视频拍摄形式主要有3种,即出镜式、录屏式和混合式(教师出镜与录屏综合叠加),其中录屏式不需教师出镜,完全在电脑上操作,投入成本最低。教师出镜越多(包括户外),对其形象和语言要求就越高,相应拍摄成本也就越高。因为课程属性差异和视频拍摄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慕课视频制作投入成本不可能有一个统一标准。对于以出镜为主的视频,不考虑教师工作付出,仅计算专业技术人员工费(含PPT美化、拍摄服务和后期剪辑等),参考我国专业公司制作标准,每个微课费用一般在500~1 000元。如果高校拥有自己的录播场地和录播团队,直接承担学校慕课录制工作,就能减少慕课团队在视频制作技术方面的顾虑和与校外人员的低效率沟通,还可为后期慕课视频改进和完善提供便利。需要提出的是,技术和服务团队可以短期内解决,但是一线教师微课制作意识和水平需要一个长期的提升过程(一般需要2~3年)。因此,教学管理人员需要提前制订师资培养规划,并以年度校级和省级比赛为带动,及时挖掘并发挥优秀青年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3.2 认可教师工作量是保证慕课活力的源泉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对教师在慕课建设中工作量的认定主要是换算为绩效分、课时或成果奖给予整个团队,对教师个人工作量认定较为模糊。在当前以科研为主的职称评审体制下,很多高校教师已经疲惫不堪。腾讯—麦可思针机构对大学教师职业倦怠展开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2],在本科院校任职的教师,工作中感到精疲力竭的最主要原因是“科研或论文发表要求”(61%),比排第二的“工作付出与实际收入不成正比”(52%)高出9个百分点;在高职高专院校任职的教师,感到精疲力竭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作付出与实际收入不成正比”(58%),其次是“学校的制度和管理”(56%)。

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质量工程,若要充分发挥其价值,就必须让教师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价值认可和成就感。然而,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教师在慕课建设中的工作量认定规定模糊,加之财务管理制度滞后,在绩效发放方面很难兑现。教育部早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指出[3],“高校应切实承担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主体责任”“根据本校实际建立在线开放课程教学与学习的管理、激励和评价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6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指出[4],“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研发类项目,均要设立间接费用”“核定比例可以提高到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20%(500万元以下)”“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经费绩效支出可以突破核定的单位绩效工资总额,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基数”。因此,制度不完善的高校,当务之急就是在国家相关指导政策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从而使慕课建设顺利进行。

3.3 “建以致用”是慕课始终如一的目标

对于慕课建设完成后的应用,我国高校目前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翻转教学模式,即在学生利用校外慕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师安排一定的课时(通常4~6个学时)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课程考核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方式;二是混合教学模式,即教师在不改变传统教师授课模式基础上,将慕课仅作为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的一种辅助手段,过程化学习与考核可由教师利用慕课平台自主掌控;三是纯在线学习模式,即学生完全利用学校指定的慕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助教在网上进行答疑互动,学生成绩均通过网络形式考核。

翻转课堂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高阶能力和协作能力等方面提供了可能性,但其教学实践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5],实施难度较大,因此很多高校以教改项目支持形式给予补助。当前慕课应用的最大阻碍,就是对在线教学和翻转课堂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监测和评估体系。我国学者尹铁艳、彭羽认为,应从多学科视角丰富翻转课堂理论,建立科学、长效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加强监控力度[6]。郭敏敏通过行动研究方法得出了一个对教师、学生和整个教学模式的评价方案[7],但缺乏有效验证。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慕课平台功能不断完善,使基于慕课资源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众私密在线课程)教学成为可能,翻转课堂得以更好地推进。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及自身教学安排,调整课程资源,增加个性化互动,较好地促进线上学习(以理论知识为主)与线下学习(以实操和社交为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发现)学习的有机融合[8]。

在慕课应用中,真正的动力是学生,而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是课程考核与学分。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高校制订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将通过本校认定的在线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制订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办法和学生修读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办法。因此,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积极从制度上下功夫,多途径、多形式激励一线教师对传统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包括依托网络的过程化考核与学习、大数据分析和评价等)。

3.4 校外慕课与校本慕课的辩证关系

校外优质慕课多由我国著名院校的名家、名师开发与创建,课程建设角度新、质量高、实用性强,部分院校教师(尤其人文素质类课程教师)担心所引入课程影响自己课时量和收入,具有很强的排斥心理。其实这是杞人忧天,如果校内慕课引入和管理制度比较完善,教师积极参与在线学习指导和翻转课堂教学,课时量并不会受明显影响,反之还可快速提升自身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应用水平,促进校本在线开放课程的开发。对学校而言,优质慕课的适当引入,可有效弥补校内相应课程师资力量的不足,同时还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与自主化学习,以较少的投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4 慕课共建共享是趋势

本次调查的32所高校中,有16所使用的慕课平台是校外云平台,可见将校内优质慕课资源与社会和兄弟院校共享已经成为趋势。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鼓励公共服务平台之间实现课程资源和应用数据共享”“鼓励高校使用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高校也可选用适合本校需求的其他平台以及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平台,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3]。借助性能稳定、访问量好的慕课云平台开展校本慕课建设,不仅可以节省维护资金,还可通过平台加入相应慕课联盟,实现学分互认,促进课程的快速共享。

猜你喜欢
工作量院校课程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嵌入式系统软件工作量多源线性估算方法仿真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思科发布云计算市场发展报告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