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数据和“互联网+”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对策

2018-09-17 06:23胡泽文曹玲刘硕
考试周刊 2018年68期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互联网

胡泽文 曹玲 刘硕

摘要:“互联网+”和大数据是国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实施的战略,必然极大地促进不同行业对“互联网+”和大数据创新实践型人才的需求,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能够为“互联网+”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提供得天独厚的土壤。本文在论述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实践,阐述了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措施与对策

一、 引言

2017年12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要加快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完善大数据发展政策环境。要坚持数据开放、市场主导,以数据为纽带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培育造就一批大数据领军企业,打造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队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5年3月5日提出,要加快实施制定和实施“互联网+”战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各行业网络化和数字化之间的融合和健康发展。

因此高校相关专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专业等等,要加速改革进程,跟上国家大数据战略发展进程,在大数据前沿技术研发、数据开放共享、隐私安全保护、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互联网+”领域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全面改革。

大数据和“互联网+”行动在国家层面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革新,也极大地提升了各行各业对大数据和“互联网+”方面的创新实践型人才需求的数量。

教育部《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显示,继2016年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对外经贸大学首批设立大数据相关学科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复旦大学等32所高校成为第二批成功申请“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新专业的高校。

国家大数据和“互联网+”战略催生下的新兴学科和专业,该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处理新型人才培养与学科课程体系再造、培养方案革新和师资重塑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

2016年,刘贵容、王哲和耿元芳认为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改革应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为此目标融合各系师资力量,通过本科导师制的方式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

2015年,朱光认为南信大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存在很多问题,无法满足大数据和“互联网+”方面的人才需求,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2014年,黄晋首先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论证了开设大数据系列课程的必要性、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形式。

2016年,马海群和蒲攀将数据人才分为数据技术人才、数据管理人才、数据安全人才、数据分析人才、数据政策人才、数据开放人才和数据科学家这七种类型。在对这七种数据人才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数据人才培养的三种路径。

然而,我们认为,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主动迎合国家大数据和“互联网+”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新增“互联网+”和大数据方面的系列课程、实验平台和实训基础,重塑师资力量,构建面向国家战略发展的大数据和“互联网+”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方案。本文在国家大数据和“互联网+”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称南信大)管理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改革为例,简要阐述学院面向大数据和“互联网+”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实施的一些改革措施。

二、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展大数据和“互联网+”方面人才培养的优势

(一) 三方共建和学科优势

南信大是一所三方共建(教育部+江苏省+气象局)高校,2015年获批四个品牌专业(信管、气象、电子信息和环境),并且拥有“大气科学”双一流学科。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近4年排名始终稳定在A等级,跻身全国前10%。(数据来源: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

三方共建和学科优势能够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展大数据和“互联网+”方面人才培养提供巨大的人才资源、平台资源和需求资源。

比如:中国气象局“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增强资料应用、信息支撑能力、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是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 资源和平台优势

南信大管理工程学院拥有一系列大数据和“互联网+”方面的教学中心、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

如:“国家级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软件工程与信息服务实践教育中心”“江蘇省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

三、 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互联网+”和大数据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 发挥品牌专业协同优势,创造环环相扣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汇聚各品牌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教学研究专家,共同确定面向“互联网+”、大数据、行业特色(数字气象和气象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寓“教学+学习+科研+应用+实践”于一体的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共同评估教学、科研学习和应用实践效果。

(二) 紧贴“互联网+”和大数据人才知识需求,全面革新课程体系

为促进国家大数据和“互联网+”战略的实施,满足各行业对大数据和“互联网+”人才的需求,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全面革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新增大数据和“互联网+”方面的系列课程。

比如南信大管理工程学院,为了促进大数据和“互联网+”方向的专业改革,对信息管理类学科知识结构课程体系进行重塑:增设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深度学习等新兴的信息类课程;在通识课程平台中增设了“互联网+”、IT行业创新与创业、商务谈判、气候变化与国际博弈等商务素质类课程,构建了内涵拓展、文理交融、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 依托学科、平台和资源优势,培养“互联网+”和大数据创新实践型人才

南信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依托学校气象行业特色,国家级教学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围绕国家和江苏省对“互联网+”和大数据各类人才的需求,为江苏省气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互联网+”现代制造业的变革,培养气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大数据信息挖掘与分析、大数据管理与商务智能方面的创新实践型人才。

例如:管理工程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大数据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训练,先后获得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铜奖(2016年)各一项,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2014年)。

(四) 构建“互联网+”和大数据创新实践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

依托学科气象(双一流)、信息(品牌专业)、管理(博士点)等优势学科,以行业、产业需求为双轮驱动,以实现“三个导向(精英型、应用型、国际型)”人才分类培养为目标,构建融合资源建设、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于一体的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五) 实施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

与国内互联网、大数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气象信息服务方面的企业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制定面向创新实践和行业应用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成立“校企教学实践中心”,实现校企联合招生和实践教学常态机制,培养信息管理通识人才和行业创新实践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EB/OL].[2017.11.25].http:∥www.xinhuanet.com/2017-12/09/c_1122084706.htm.

[2]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7.11.25].http:∥www.wxyjs.org.cn/zyldrhd_547/201503/t20150317_169093.htm.

[3]大数据人才培养之路該如何走[EB/OL].[2017.11.25].http:∥www.cbdio.com/BigData/2017-05/15/content_5518811.htm.

[4]刘贵容,王哲,耿元芳.“Internet+”下应用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2-23.

[5]朱光.气象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5(82):11-12.

[6]黄晋.关于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5):201-203.

[7]马海群,蒲攀.大数据视阈下我国数据人才培养的思考[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6(1):2-9.

[8]胡泽文,朱晓东,刘硕.“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17(68).

作者简介:

胡泽文,曹玲,刘硕,江苏省南京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信息管理专业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中医药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信管专业(医学)计算机实践类课程群建设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