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2018-09-19 09:33胡少华
大学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时代

胡少华

[摘 要]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发展时期,出现了一批由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这些学校的师资队伍在数量关系、教学与研究能力、内部环境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启,把教育事业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为新建本科院校带来了新契机。围绕“双一流”建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等外部环境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可从突出学科建设重点、改革人才引进机制、发挥应用型优势等方面加速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新时代;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8-0183-0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师资队伍是高等学校高质量办学的重要保障,对任何层级、任何类型的高等学校而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要求,无不依赖于不断提升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效显著,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的发展时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扩大,高等学校的数量也持续增加,由此出现了一批由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面对新的社会发展矛盾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师资队伍建设成为这些学校升格后急需破题的首要任务。

一、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升格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学校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办学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事物内在的矛盾,矛盾双方总是向对立面转化的,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虽然新建本科院校取得了本科层面的办学资质,但办学初期教师队伍必将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已有学者从不同区域和角度做过研究,在此对存在的普遍的一般性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

(一)数量关系问题

数量关系是反映各部分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教师队伍的数量关系主要表现为生师比、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等。

从规模上看,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规模一般都会高于原有层次的办学规模,教师总量明显不足,甚至有的学校与办学规模所要求的师资数量相差甚远,实际生师比“明显高于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规定的本科院校的生师比应达到18∶1的要求”[1]。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是反映高等学校教师学术水平的基本指标,新建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教师中教授所占比例普遍较小,拥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中博士缺乏。受制于先前办学层次对人才吸引的影响以及岗位比例的限制,中级及中级以下职称教师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所占比重较大,教授人数往往总体上刚好满足本科办学条件规定的基本要求。年龄结构上,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有的学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高达50%以上。合理的教师队伍需要“在各年龄段教师人数的分布上,不应出现较大幅度的同步老化”[2]。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青年教师占主体,不利于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的学科专业分布也不均衡,升格前因专业拓展的需要,往往忽视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升格后学科发展需要与师资队伍支撑之间的矛盾较为显著。由于优势学科率先开展本科教学,学生规模在这些学科上的先行增长,致使优势学科、重点发展学科师资不足;而本科学生规模的增加必然带来专科学生规模的锐减,一些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由于基础薄弱暂时无法开展本科教学却师资富余。此外,有些新建本科院校还存在学缘结构不合理,毕业于同一地域高校的教师数偏多,拥有重点大学及海外学习经历背景的教师较少。

(二)教学和研究能力问题

专科教学重术,本科教学重学;专科学校以专业为引领,本科院校以学科为导向。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缺乏本科教学经验,往往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甚至理论底蕴不深厚,不能将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运用于教学中,难以担负起高质量本科教学任务。学校升格后,学科建设将取代原先的专业建设,这将有赖于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作用的发挥。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普遍缺乏高层次学术领军人才,尤其是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学术团队的局面亟须突破,因为它制约着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

(三)内部环境问题

“培育高端人才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必修课程,所仰赖的是人才政策、教育环境、仪器设备、科研团队和文化氛围等共同构筑而成的软环境。”[3]新建本科院校缺乏的就是这种人才成长的软环境,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只重事不重人、只重当下问题不重长远规划、只重成本控制不重价值产出的师资队伍管理模式,这种陈旧的师资队伍管理方式在学校新的发展层次上,表现出用人机制不够灵活,师资培养培训制度不健全,教师评价体系不科学,教师缺乏主动提升的积极性,师资队伍管理效率低下。

高等学校的教育说到底是文化育人,而文化是历史的产物,需要在学校长期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积淀而成。高等学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没有经历这种长期的为适应外界环境而不断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自我调整过程,因而缺乏必要的文化积累,这种文化的缺失正是教师队伍成长和价值产出的必要土壤。

二、新时代背景下影響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之初也都能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然而在高等学校人才竞争激烈的趋势下,受制于有限的人才发展平台,往往缺乏对一流人才的吸引力,从而陷入急于引进人才而又难以引进所需人才的尴尬境地。新建本科院校是顺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既是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也是不同时期社会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认清学校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担当,认真分析时代特征和内外部环境,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做出符合国家需要、适合本体发展的、切实可行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这是对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事业在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最高定位,同时做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部署。可以说,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机。在此宏大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诸多发展任务,具体表现在“双一流”建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转型发展等方面。

(一)“双一流”建设引领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存在巨大差距,但是“双一流”建设也为新建本科院校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把握发展机遇、获取资源的外部环境。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主导的历史背景下,我国重点高校建设存在“身份固化”“竞争力缺失”等问题,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的发展目标。这一递进式的发展目标显示出,“与以往的政府‘指定式或 ‘选择式的重点建设政策不同,‘双一流建设的范围更广”[4],而且到2030年的长远建设目标,也给新建本科院校留有发展的时间。

“双一流”建设打破了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中“身份固化”的模式,引入高等学校通过提升自身发展获取资源的“竞争性”导向。同时,一流学科建设也能改变高等学校一味追求规模发展、健全学科的同质化发展思路。对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的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其优势学科也具有跻身一流学科行列的潜力。

(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带来契机

世界教育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每当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必然迎来一次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这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体制性障碍限制或制约了源于社会、地方和基层、学校的教育活力,是造成教育生态持续健康发展困境的重要原因”[5]。

从现代管理学意义上说,任何一项改革要取得实效,必然是“指导—反馈”式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新建本科院校升格初期,有待重建本科办学层次的管理机制,应主动把握当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契机,积极调整不适于发展的各种关系,按照改革的要求和思路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建立科学有效、适合人才成长的制度层面的软环境。由此新建本科院校既可以夯实对高等教育规律的理解与应用,又可以避免发展中少走弯路,实现高效产出的价值期望。

(三)转型发展提供市场

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市场在社会发展各领域越来越起决定性作用,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政府权力对高等学校发展的影响相对减弱。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是面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市场化因素,引导高等学校积极转型的重要决策。

在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中,新建本科院校必然是政府、市场和教育理论界的关注点,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建校时间短,学术底蕴浅,还不能达到原有本科院校的学术水平。二是大多数由高等专科学校或职业技术学院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原本就具有应用型的特点,而且往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较为紧密。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既不是转向职业教育,更不是办学层次的倒退,而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次改革。“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除了学术权力,还需要与地方政府、市场经济相结合,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实现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助推地方经济社会竞相迸发活力的新局面”[6],以此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和快速发展。

三、新时代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思考

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核心理念给新建本科院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理应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趋势,从学校实际出发,抓住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契机,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开局,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在高等学校发展历程中,学科建设的领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双一流”建设政策中提出的“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任务就是以学科为依托的,并将“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基本原则。

“任何大学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7]。新建本科院校要瞄准一流学科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围绕重点建设学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形成较为稳定、可持续发展、能够体现办学特色和保证传统优势的人才支撑。

以学科建设引领教师队伍发展,就是要推动人才和学科的融合。新建本科院校要以重点建设学科为抓手,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平台,及时遴选一批学科带头人,形成覆盖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通过搭建学科平台,实现由个体优势向群体优势的转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同时,要创新教师工作机制,建立支持相关学科教师到校内外研究机构流动工作机制,提供宽松的研究工作环境,进行目标培养,充分发挥校内外研究机构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孵化作用,保持学科整体优势。

(二)改革人才引进机制,引领教师队伍成长

围绕人才培养需求,增加教师数量,是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采取的措施,在高等教育史上也不乏借助外力实现短期内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先例。然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初期,吸引人才的能力有限,人才引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队伍整体薄弱的问题,相反“在优质教师资源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外部校际间师资竞争激烈,依赖‘引进,势必会自设师资建设的‘瓶颈,制约学校的发展,原有资源也有可能萎缩、流失”[8]。

对此,在人才引进方面必须处理好以下两组关系:一是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新建本科院校要对现有师资队伍结构展开详细的分析,科学编制教师补充计划,瞄准人才梯队建设,立足学科建设需要,按照亟须补充、宁缺毋滥的原则,分层次、保重点、有计划地引进人才,优先保证传统优势学科、本科教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在注重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创新人才及教学科研骨干引进的同时,要进一步储备人才,在特色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及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领域兼顾补充优秀硕士研究生。二是引進人才与本土教师的关系。这里所说的关系,不只是利益关系,利益关系是需要通过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予以维系的,而是特指工作领域的合作关系。本土教师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是历史的贡献者,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主体,人才引进的目的不是替换本土教师,毕竟没有哪一所高等学校能够通过替换数量占多数的教师主体来实现发展,因为由此付出的经济代价、文化代价都是不可估量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以校养才、以才育才就成为孕育‘双一流师资队伍的必然选择。”新建本科院校要创新人才引进工作思路,坚持“引人”与“引智”相结合,建立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人才引进政策,通过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借助与高校的项目合作等措施,借智借力,培养一批有潜力的本土教师。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时代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守望沃野助力小康
关于加强乡村学校美术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