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之美,自带光芒

2018-09-20 11:18策划本刊编辑部执行九月晓冰
莫愁 2018年25期
关键词:袁咏仪刘德华茶水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九月 晓冰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格局之美,自带光芒

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国藩在谈到如何将事业做大时,有这样一句名言:“谋大事者首重格局。”作家陈文茜说:“人生最怕格局小。”所谓格局,就是你追求目标的高度、眼界的广度、思维的深度,以及你身上所体现出的从容大度。如果将人生比作一盘棋局,那么人生的命数就由这盘棋的格局决定。

拥有大格局的女性,都有着别样的美。一如本文的两位主人公,她们做着平凡的工作,但都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坚守着为人处世的原则,确保了一种站在高处来思考问题的能力。她们的大格局,为她们的人生实现了无数可能。

谋人人之发展,她让他们眼里有了光

2018年,刘晓佳促成了“木兰花开——贫困无业离异妇女就业促进行动”项目的实施。作为江苏宿迁育华培训职业学校的校长,帮助贫困离异女性实现有尊严地就业,一直是她的一个心愿。

21世纪初,政府鼓励振兴第三产业。苏北大地上的宿迁,看到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2005年,34岁的刘晓佳,响应政府振兴第三产业的号召,创建了育华培训职业学校。在此之前,她做过几年小学老师,又在一所职业学校工作了6年。凭着对校园和讲台的热爱,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她不顾所有人的反对,走上了创业之路。

租房,买了十台缝纫机和十台二手电脑,请了两个计算机老师,刘晓佳的积蓄已基本花光,“连吃饭都是问题,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无数个深夜,刘晓佳一个人睡在教室里,一张折叠床,就是她的全部家当。害怕时,她就把所有的灯打开,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在每台缝纫机和电脑旁坐一下,自己跟自己对话。暗黑的夜里,也有过无数次的自我怀疑和犹豫,每当此时,她就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黄炎培在《实施实业教学要览》中的话:“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面尽其对群众之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

“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早在1913年,黄炎培就提倡重视职业教育。刘晓佳渴望延续这一理想,纵然困难重重。

学校开办以来,没有生源。之前认识的一位家长,了解刘晓佳的为人,把自家孩子送来。面对这仅有的一个学生,刘晓佳手把手地教,直至他顺利就业。刘晓佳的认真负责,大家看在眼里,一个两个三个……空旷的教室,学生多起来,也逐渐热闹起来。

随着生源的增加,育华学校相继开设了服装、电子电工、计算机、保健按摩、家政类(母婴护理员,育婴师,养老护理,保育员,催乳师)等专业。为了促进就业,每个专业都开设了对应的实体:育华信息部、招生就业培训部、百特电子厂、好苏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乐创广告公司、创佳保健按摩服务中心、创业指导中心等。教学场地也由最初的两个房间,扩展到两层楼。

2012年,听障人士朱保洋被父亲带到育华学校。朱父带着恳求的语气,让刘晓佳收下儿子。

根据朱保洋的情况,刘晓佳让他学了保健按摩。刘晓佳在自己手上、脚上写满了穴位名称,一个穴位一个穴位地教。为了让朱保洋掌握穴位的精准位置,刘晓佳要付出高于常人五倍的精力。

“初来时,由于长期自卑,也不会讲话,朱保洋整个人都是往下的,耷拉着脑袋和身子,看得我异常心疼。”刘晓佳开始教他对口型,练习讲话。每天一上课,刘晓佳就让朱保洋做自我介绍。从最初耷拉着脑袋一个字都不会讲,到站在讲台上昂首挺胸流畅地做自我介绍,刘晓佳和朱保洋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

现在朱保洋在泗阳一家保健会所工作,月薪4000多元。他经常在休息日,回到育华学校找刘晓佳,跟刘晓佳聊聊家常,说说职场事。在他心里,育华就是他的家,刘晓佳就是他最亲的家人。

18岁的盲人陈娟,走入育华时,一脸的怀疑和忐忑,就连父母对她的未来也不抱希望。刘晓佳免除了她的学费,为她提供住宿、服装等,一点点教她推拿按摩。在刘晓佳的教导下,陈娟越来越自信,现在南京一家学校继续进修。“上帝为我关上了门,刘校长为我打开了一扇窗。”陈娟如是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让刘晓佳有了新的想法。她利用一切业余时间,上门为农村留守妇女、残障人士传授技能,免费招收贫困学生来校学习。

最近,刘晓佳又把目光对准了农村不识字的女性。一个偶然的机会,刘晓佳认识了年过四旬的朱留琴。朱留琴在一个推拿中心学推拿,因为不识字,遭受了各种奚落和嘲笑。她满脸悲伤地说:“不识字就是睁眼瞎。”刘晓佳问她:“你真的想识字?我可以帮你。”于是,每天下班后,朱留琴到育华“上学”,刘晓佳为她安排了语文老师、数学老师,从“a、o、e”“1、2、3”“横、撇、竖、捺”教起。

半年后,朱留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顺利“毕业”了。她拉着刘晓佳的手满脸是泪地说:“刘校长,我这辈子也有校长,也有班主任,也有母校了。”刘晓佳的泪当即奔涌而出。

“识字了以后,她眼睛里有光了。”刘晓佳欣慰地说。自己有能力帮助他人,给他人带来光亮,更让她倍感振奋。

刘晓佳先后获得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并成为宿迁市第三次、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泗阳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一心忙事业的她至今未婚,很多人质疑她:“辛苦这么多年,又拥有了什么呢?图什么呢?”但刘晓佳从来没后悔过:“学生们在育华能够成长,能在社会上实现价值,于我而言,就是最大的值得。”

三尺讲台,朗朗书声,从最初的热爱,到现在的执著,历经岁月洗礼,刘晓佳的情怀,始终未曾改变。

没有卑微人生,她的存在无人可替

上世纪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造就了一批影视巨星。这片璀璨星空下,不乏一些普通人。60后杨蓉莲被朋友介绍进剧组做茶水工,工作简单到乏味——倒茶、端水、分盒饭、递毛巾……与她同时入行的很多人,因工作枯燥卑微而迅速撤离。而杨蓉莲从第一天开始工作,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把它做好。

某一天,戏从早上六点拍到次日凌晨三点。大家收工时,发现杨蓉莲还在茶水间,拿着铅笔在纸上画画。有人好奇问她做什么,她羞涩地回答:“我不会写字,所以一条杠表示咖啡,二条杠表示茶,三道杠表示矿泉水。”每组杠下面,她对应着画出了导演和每个演员的头像。她用这样的方式记住每个人的喜好。也是从那天开始,无论是导演还是明星,都恭恭敬敬地叫她“莲姐”。

小小茶水间是员工流动性最大的地方——工作时间跟明星一样长,但收入与其有着天壤之别。但杨蓉莲日复一日地坚守,挑战着这个岗位最长的工作年限,悄悄改写着这个工作的含金量。不管多大的明星来了,每次去送水,她不会为满足自己的好奇而多停留一分钟。

一次,袁咏仪感冒发烧,杨蓉莲默默为她煮了姜丝可乐。在买姜丝时,她还特意帮袁咏仪选了一个印有麦兜形象的保温杯。袁咏仪感动至极,笑着说:“莲姐,看到麦兜,我的病就好了一半呢。”收工时,袁咏仪特意来到茶水间,让摄影师给她和杨蓉莲拍照。袁咏仪主动牵起她的手,才发现她手心里全是汗。她羞涩地说:“做梦都想跟你拍照,好紧张啊。”袁咏仪吃惊地问:“拍张照不过几秒钟而已,你可以提出来的呀。”杨蓉莲笑笑说:“我不能耽搁你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你情愿的,我拉你合影,然后去炫耀,这是不光彩的。”袁咏仪眼圈不禁红了。

不几日,刘德华来片场,主动找杨蓉莲拍照。原来,袁咏仪告诉他,杨蓉莲是她见过的最大气的茶水工。刘德华很感动,决定认识一下杨蓉莲。从此,每当拍片累了,刘德华就去茶水间找杨蓉莲聊天。杨蓉莲让刘德华给她做助手:“只有不耽误手头的工作,我才可以跟你聊一会儿的。”看着杨蓉莲利落地冲咖啡,倒茶包,分盒饭,自带节奏感,刘德华羡慕地说:“莲姐,真想有一份你这样的工作。”她认真地回答:“你都赚那么多钱了,为什么还要来抢我的饭碗?而且,我警告你,你是抢不过我的,因为我不仅会冲茶,我还会演戏,导演经常请我去当群演的,可你只会演戏。”刘德华捧腹大笑。

很多演员都说:“莲姐的水就是片场最好的药,她把小茶水间变成了心理按摩间。”

大家习惯了莲姐的存在。偶尔她请假,片场往往抱怨声起伏,不是埋怨茶不好喝,就是抱怨饭不好吃。冲茶的手法、端杯的姿势、毛巾的湿度与温度,甚至是微笑的尺度,都可以被模仿、训练,然而,一个人内在的气场却是最独特的竞争力,杨蓉莲将一份最不起眼的工作,做到了无人能够代替。

曾经有一场戏,拍了七天七夜,大家吃住都在片场,异常辛苦,抱怨丛生。杨蓉莲按时按点地给大家送水送饭。只要有人没休息,她就不下班。导演看不过去了,强行让她休息,她倔强得很:“大家都在工作,我凭什么休息,难道你是让我下岗吗?”也是从那天开始,她连工作人员的茶水也管了,用她的话说:“不就是多一个茶杯吗?”事实上,这对于她来说,就需要画更多的头像和杠杠。但她说:“心里多想着点别人,就不会对个人得失那么在意了。”

古天乐称她是“开心果”;成龙说“有些人你拍摄的时候可能没发觉他们的存在,但他们不在片场时你会叫救命”;蔡卓妍说“只要有莲姐在,开工不会口渴”……

多年来,片场导演和明星如流水,铁打的只有茶水工莲姐。她用一杯水将临时组建起来的一群人,凝结在一起。她像一株绿植,默默地改变着约定俗成中的生态,创建着一种温和的平衡。她是香港电影产业里最微弱的那一环,却渐渐变成最不可或缺的那一环。

2018年4月15日,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将“专业精神奖”颁给了杨蓉莲。那一刻,她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她的岗位很平凡,但她让这个岗位具备了高贵的专业精神。

猜你喜欢
袁咏仪刘德华茶水
请把我当普通演员
职人刘德华
张智霖袁咏仪:一如初见时那么爱着你
茶水间
茶水间
茶水间
周周的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