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鼎湖庆云寺佛教晚课仪式及其音乐分析*

2018-09-20 03:37陈华丽林恺琪
黄河之声 2018年14期
关键词:木鱼僧人佛教

陈华丽 林恺琪

(1.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3;2.肇庆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一、庆云寺简介

座落于广东省肇庆市的庆云寺,距今约400年的历史,是广东四大名刹之一,也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最早建于明崇祯九年,即1633年。庆云寺的总占地面积约为17000平方米,寺庙是按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庆云寺的大雄宝殿具有和别的寺院不同的特色。殿内除了三宝佛外,没有师祖堂和伽蓝殿。一般寺院的三宝佛分为:净世宗多供的“横三世”和禅宗与律宗多供的“竖三世”,但庆云寺的三宝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左边是阿弥陀佛,右边是弥勒佛,既是“禅、净、律”三宗俱全。换言之,以禅宗为正宗,易兼修净土宗与律宗。

寺内僧人共十五人,三人来自外省,五人来自广东雷州,剩下的七人则是本地僧人,寺里的当家和尚是本地人。庆云寺奉行的佛事活动,主要有日常活动、专门活动和节日活动,是游人香客的必到之地。

寺内每天都会举行早课和晚课的仪式,各有不同的意义。每篇唱诵的经文有各自的曲调特性配合着僧人的唱诵和法事的活动轨迹。僧人手中的法器也是经诵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仪式中,钟、磬、鼓、引磬和木鱼是主要的法器。每一带的寺庙均有各自的风格,拥有着南腔特色的庆云寺也不例外。其佛教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

2015年10月12日笔者参加庆云寺在肇庆在东门广场举行的“肇庆市端州区佛教协会第三届‘弘法·感恩·环保·放生’我爱星湖公益活动”;2015年9月25日、2016年3月12日、2016年4月4日和2016年4月14日,分别4次前往庆云寺参与实地调查采风。在采风过程中获赠三本书:一本是《鼎湖山——庆云寺》,此书由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庆云寺编;一本是《佛教念誦集》里面记载各种庆云寺佛事仪式的课诵,如:早晚课诵,供佛仪规,普供赞集,斋仪,祝圣普佛仪规,放生仪规等等;还有一本是僧众学习使用的《朝時課誦·暮時課誦》,此书记载这早晚课诵的经文,仪规动作和法器符号等。收到的录音资料有41'27";录像资料有49'38";照片58张。同时在采风中亦交到了两位僧人朋友。非常有幸的是,笔者和两位僧人法师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闲暇时候,我们也会通过网络通信工具,如:QQ,微信、短信和手机电话等方式进行交流,为论文写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文章以参考佛教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实地采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主要内容,比较全面地概括和分析肇庆庆云寺的佛教晚课仪式及其音乐特点。

二、庆云寺晚课仪式的法器和仪式的基本过程

(一)庆云寺的腔调语言

古语有云,南腔③北调。庆云寺的曲腔源于中国佛教南派体系,也由于寺内僧人多以本地和省内僧人为主,唱诵的是粤语鼎湖方言,所以寺内的法事诵经中,多以南腔为主。特别是在《蒙山施食》中,尤为明显。但由于僧人的流动,也有个别僧人会使用北腔,如晚课中的维那,即和国内其他寺院一样的腔调——普通话。北调有一个特征就是有节奏,一板一眼,法器严格按照经书上的指示来奏,而且音调明显,容易分辨音高。而南腔却恰恰相反,虽有经文书和固定节奏和法器指示,但一般是比较自由地敲击乐器,除了必要的敲击处,并且使用粤语式的梵呗④。本文晚课梵呗演唱形式为维那领唱用北腔,僧众跟唱用南腔的特色地域风格。

由于佛教的起源头是在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即现在中国佛教的经文,是梵文⑤翻译来的。故,在唱诵中虽用南腔,亦保留有梵语的发音语调在内。以个别突出的读音为例:

南腔读音谱例:

以《淨土文》中举例,

(二)庆云寺晚课中所使用的法器

法器的使用,是佛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在演奏的要求上比较严格、规范,但在庆云寺中,有些法器的使用可较为自由,不一定按照记谱的点板记号规定而演奏。法器的演奏是始终贯穿于整场法事的,一般在课诵的开始和结束部分做开端、过渡和引导的作用,而在课诵中,起稳定节奏、烘托气氛和指引的作用。

庆云寺晚课的法器使用主要有:大磬、大木鱼、报钟鼓和引磬,分别各使用一个。

大磬,呈钵般的形状。由铁铸造。课诵时,主要由维那手持木棒击之。庆云寺的大雄宝殿将大磬放于中间释迦牟尼佛和右手边的弥勒佛之间。

大木鱼,木头制成。长、宽约50 cm,高40 cm。配有一木棒,用作敲击木鱼头而发出声响。大雄宝殿将大木鱼置于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之间。

司鼓,又称小型鼓,此大鼓安放在右侧门,进门一米处远的矮木架上。此鼓配以吊钟,架放在鼓架上,在鼓面左上方。大鼓是木制鼓身,牛皮鼓面,鼓面朝上。演奏时用两根鼓签敲击鼓面,用于歌诵时辅助板打节奏。

引磬,由铜铸成,磬头呈钵型,与大磬相呼应,但体积很小,口径约5 cm,铜手柄支撑,另有一铜手棒连着。手轻夹,铜棒碰击磬头,发出清脆的“叮”的声响。引磬是配合着大磬进而使用的,是在根据诵词而发出的动作,时进行敲打。

具体的法器位置请看下图:(大雄宝殿)

(三)仪式介绍

佛教的寺院,僧众每天都有必修的宗教修行,包括早晚课诵,也称“功课”。早课一般是在清晨,晚课在下午时分。庆云寺的早课时间,若无其他法事就在5:00开始,若有其他法事则在4:00开始;晚课时间是15:30分开始,若与其他法事相撞,也有可能会推迟晚课的时间。当然,由于仪式举行的时间不一样,它们的意义也不一样,早课是自我提醒。而晚课则是忏悔和自我反省。

一般在佛教课诵中的音乐体裁主要有赞、偈和礼忏唱诵。但笔者发现一个很特别之处是,庆云寺的晚课中没有《炉香讃》,在问询后紧接着唱诵《佛說阿彌陀佛經》。全国通行的佛教梵呗版本中,晚课仪式问讯后便唱诵《炉香赞》,这是南腔寺院庆云寺与北腔寺院仪轨的区别。

赞,指的是用梵音的歌唱。

偈,一般有四句或者八句,而且每句的字数相等。一般常用的偈言数为四、五、六、七言。

礼忏唱诵,也就是在礼拜时,心中忏悔时候的唱诵。

晚课仪式主要由维那主唱和领唱,僧人①齐唱,法器来伴奏,一般都是敲击法器。僧人或信众可以在一旁安静,有秩序地参与。晚课主要唱诵《佛說阿彌陀經》《禮佛大懺悔文》《蒙山施食》《讃佛偈》《淨土文》、《普賢警眾偈》、《三皈依》、《大悲咒》和《觀音讃》。到了仪式的尾声会有“绕佛”的仪式,即有引磬为前导,僧人依次跟在后方,若有僧人或信众旁听,需跟在僧人后,绕殿内佛像而行,边行边唱诵和敲击引磬。在“绕佛”仪式后,会跪拜佛像,此处所有晚课人员参与,包括在场的听众。

若晚课有《蒙山施食》这一课文,必须准备当天的净水净饭。据寺庙常贤师解说,在当天的早饭和午饭前会有“献供”仪式,即要唱诵《二時臨齋儀》,盛起米饭或面条留做“放蒙山”②后僧众才开始吃早、午饭。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北腔寺院和南腔寺院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北腔有分单双日进行不同的经文唱诵,例如《禮佛大懺悔文》不是每日的晚课都有这一课诵,在书中笔者也看到,在《淨土文》中就就标注着“单日念”的字眼,但在与大师交流中得知,在庆云寺这个南腔寺院里,《禮佛大懺悔文》和《淨土文》就是每天晚课必会念诵的经文,不管双日还是单日。

(四)晚课仪式轨迹记录

2016年3月12日,笔者参加了当日的晚课仪式。经过法师允许,我们对晚课进行了录音。由于法师的个人原因,法师不希望在文章中出现其法号。故后文没有法师法号。以下是庆云寺晚课记实:

时间:2015年3月12日 星期四 15:30到16:11'15"

内容:晚课仪式

地点:肇庆市鼎湖山庆云寺大雄宝殿

参与人数:殿内共十人。分别为:维那一人,当家一人及僧人八人。

(1)15:28 众僧进场排班⑥。左边站四位僧人,右边站三位僧人互相对望而站。维那站于大磬旁,当家站于木鱼旁与维呈东西对面而站立。还有一僧人在大鼓前。僧众排列如下图:

(2)15:30 大鼓前的僧人开始敲击司鼓,晚课课诵开始。

(3)15:30-15:31'25" 此处为“問訊”⑦大磬声音出来,然后接几下钟声,钟声后接鼓声,来回三次,再接大磬,木鱼三下,最后落到大磬,唱诵开始。“问询”期间的器乐节奏相对自由,由慢渐快,又渐慢下来,最后落在大磬。

(4)15:31'25"-15:41'27" 三称“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佛說阿彌陀經》开始,以木鱼为基本节拍,随着木鱼的节奏加快,念诵速度加快。中间有一次合掌和放掌的动作。除了木鱼还有大磬,在段落间敲奏。

(5)15:44'27"-15:50'07" 《禮佛大懺悔文》诵文从“南無皈依金剛上師”开始维那和僧人开始同念经文,途中众僧有面向佛像站拜,然后跪在拜垫上双手合十在胸前念诵。此文以木鱼打拍子,节奏平稳,有换节奏处。本课诵末处会渐慢。

(6)15:50'05"-16:00'11" 开始念诵《蒙山施食》篇。僧人在三拜后起立恢复原来问询时的位置。然后其中一僧人出列于殿中跪拜三次后,开始“放蒙山”仪式。上前取净水和净米,一轮手上仪式后,走到殿中门对着的护栏处——孤魂台,泄水,意为喂食鬼魂。一轮仪式后,改引磬做节拍,节奏加快,结尾处减慢。中间还有两个章节,包括《般若波羅蜜心經》和《往生咒》。

(7)16:00'11"-16:04'38" 紧接在《蒙山施食》后的《讃佛偈》,僧众向相对一拜,再向佛祖一拜后,开始“绕佛”仪式。伴奏乐器改作司鼓,由鼓声和小吊钟声作背景节奏,维那做领队和领唱“南无阿弥陀佛”,僧众依次走在维那后和跟唱,绕着殿内的佛像走三圈。整个“绕佛”仪式,唱诵的经文一样。

(8)16:04'38"-16:05'21" 《讃佛偈》后半段,三句圣号,各三称。僧众跪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三遍,“南无大势至菩萨”三遍,“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遍,在最后一遍时“菩萨”两个字拖长,速度自由减慢。

(9)16:05'22"-16:06'27" 维那举北腔“一心皈命”,木鱼做节奏,比较快速。《淨土文》开始。僧人则用明显的南腔在跟着念诵。中间有三声大磬,本文尾声处加入司鼓。

(10)16:06'27"-16:06'56" 《普賢警眾偈》。维那领唱“是日已過”,僧众开始跟唱。这偈用引磬做节奏,一拍一个字,每句十拍。中间有“大眾”二字由维那唱,其他人不用唱这两个字,然后再一起唱后面“當勤精進…”

(11)16:06'56"-16:08'05" 《三皈依》开始唱诵,进行三组的三次跪拜,掌心向上。引磬接大磬,大磬接鼓,声音相互交错。维那唱“自”,然后齐唱“皈依佛 當願眾生……”每句的接唱方式都一样。

(12)16:08'05"-16:11'15" 《祝伽讃》和《伽蘭讃》,位置回到原始的排位,即僧众站着相对而望。小吊钟做节拍,和大磬相交接,后转木鱼做节拍和大磬相接。到尾声鼓声,木鱼声,吊钟声和大磬声交错而接。最后两个鼓声接吊钟声,唱诵完毕。

(13)16:11'15" 维那放下敲击大磬的木棒,仪式结束。僧众离场。

三、庆云寺晚课仪式音乐分析

(一)器乐部分

1.仪式中的法器点板符合说明

据《朝時課誦·暮時課誦》和《佛教念誦集》里记载,以下的符合分别代表一种乐器的奏法:◎敲大磬;·敲引磬;-吊钟;大磬与钟鼓同敲;○重鼓;°轻鼓;◁捺大磬。

两书同时记载着符合表示的拍书:○在时值上约等于乐谱的二拍;=在时值上约等于乐谱的一拍;o在时值上约等于乐谱的一拍;-在时值上约等于乐谱的一拍。

2.谱例与解析

以下是晚课中的两个谱例

解析:在文字右边的◁为捺大磬,在捺大磬后·标记为敲引磬,引磬为基本拍一拍一下,与唱诵的一字同时发声,到了“佛”和“缘”字的时候原本的敲引磬被敲大磬而代替。

解析:在《禮佛大懺悔文》中,凡是诵到“無”和“佛”字时,大磬与钟鼓同敲。

(2)“問訊”仪式的器乐分析

谱例:

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四个小节,开头是“×·× ×× ××”的节奏然后一下大磬接一下引磬和司鼓上的小吊钟一个三下,再一下引磬出来,僧众一拜下去,再一下引磬僧众起来,如此类推,到了第三次拜下去时是两下引磬声,最后在渐弱的小吊钟声下鞠躬完成。

第二部分,先是一下相对较强的小吊钟声,接着和鼓声相接,最后鼓声渐弱,然后再来三下鼓声,渐弱,又起鼓声三下,渐弱到无声。

第三部分,大切分和两个四分音符节奏开始“×·× × ×”,紧接着木鱼声,在接鼓声,接了三次后,来了强弱弱的三声木鱼,然后木鱼声渐快渐弱后接了一声大磬,再一次木鱼渐快渐弱,同时维那敲了一下大磬,僧众又重复了一次,最后强弱弱三下木鱼,再一下木鱼一下大磬,到了这里,维那起腔,整个“問訊”仪式结束。

总结下来,整个“問訊”过程的器乐节奏是相对自由的,不是固定的一板一眼,相似于一些中国器乐谱子中的引子部分,没有特定的拍号,多处出现渐弱和渐快的节奏。在第一部分时,引磬的作用倾向于提示僧众什么时候拜佛和起来,达到整齐仪式的效果,而在第三部分以鼓开头,多次出现强弱弱且渐快的木鱼节拍,据大师解释,是有“阿彌陀佛”的含义在内,但不是学佛的人士,是很难参透中间深层的含义。

(二)声乐部分

庆云寺的课诵多以念诵方式为主,唱诵部分并不多,也不明显。僧人们的音调取决于个人的起腔习惯,因此有时会有调式不明显的状况。也由于腔调的关系,很多唱诵的篇章,只有开头两句是能听出旋律的,到了后面就基本是念诵了。

在声乐旋律中来看,佛经中最令人有共鸣的是赞、偈、咒。其中旋律感最强的是香赞,亦由于地方风俗,按照仪规分析,庆云寺的香赞在晚课中被省略了,故笔者只能从偈的方面进行分析。

《普賢警眾偈》的开头句,谱例如下:

1.调式调性

此句为C为宫音的调式调性,旋律比较平稳。维那领唱的是北腔,起腔音高而亮。僧人和唱,多为南腔,声量较小。在此偈中,整个听觉效果南腔相对暗淡些。虽是合唱,但更倾向于凸显维那的声音。

2.节奏、节拍

此偈节拍为5/4拍,属行板的速度。主要由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组成。以引磬为基本节拍的基础上速度保持平稳。

3.曲式结构

全偈分两个部分,每部分两句,另加维那独唱的“大眾”二字。每句有八字,每四字为一小节,歌词对仗工整。在两句中间,有“大眾”二字的为维那的独唱。整偈歌词为“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总的来说,庆云寺晚课仪式的音乐,腔调既有南腔也有北腔,音区跨度不大,调式调性不是特别明显,声音相对沉稳,节奏整齐。

四、结语

庆云寺是广东的四大古刹之一。当年六祖慧能来到庆云寺传受佛法,因慧能本是岭南人,操粤语方言,庆云寺因而也传受了南腔的经法,至今仍在代代相传。但据寺里僧人介绍,南腔并没有确实的曲谱记载,只有口传心授,才使南腔传诵到今日。南腔的佛教音乐现已经被简化。比如,早晚课中没有《炉香讃》。同时由于寺内会说粤语的本地僧人已经不多;部分僧人也会由于各种原因,会到国内不同的寺庙里游学;从现在的社会情况来看,出家的人也没有以前的多了。各方面环境因素影响,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鼎湖腔”能传受的机会已经不多,而且开始走下坡路了。也由于本地僧人的减少,不得不请来外地的僧人,但这些僧人都是学习北腔的,大多不会说粤语,也没法用地道的南腔来唱诵。寺内外僧人有人模仿学习南腔,有人保留唱诵北腔;在长期的交融过程中,南腔和北腔相互影响,交错使用。庆云寺早晚课仪式中,有一种新的音乐特点:讃、偈中通常前两句旋律明显,使用北腔。后面基本是旋律性不强的念诵,属于南腔。在佛教的发展中,音乐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庆云寺面临着现状,对音乐唱诵做了适当调整和取舍。现在寺内僧人基本上是念诵为主,唱诵为副。但是庆云寺僧众对佛的虔诚之心,是不会因为音乐上的改动而减弱的。

注释:

① 僧人:即“寺众”,指没有职衔的寺内的僧人。

② 放蒙山:祭幽冥众生,地狱、畜生和饿鬼。

③ 南腔:因南腔用粤语唱吟,即地方语言——广州话。曲调比较特别,清雅,平淡。有别于“北腔”。因起源于肇庆鼎湖的庆云寺,更为之代表。故又称鼎湖腔。《宝相寺佛教音乐探析》——李雁

④ 梵呗:和尚念经的声音。

⑤ 梵文:佛教的经典语言。

⑥ 排班:僧众有秩序地排队,等待敲钟声,开始仪式。

⑦ 問訊:拜佛时,拜下去之前的动作和拜完之后的动作。

猜你喜欢
木鱼僧人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煮竹
神奇的木鱼声
白云深处
好看的木鱼
好看的木鱼
木鱼书的“灵韵”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