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地合气”观与《内经》理论的建构

2018-09-21 06:16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6期
关键词:化生内经运化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内经》天地合气生成万物的思想,不仅说明了生命和自然环境产生的物质同源性,还说明了生命形成的过程和进化规律。在《内经》中关于“天地合气”的阐述见于多处篇章。《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在天为气,在地为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说明万物是天地相感才能化生的。此外,《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1]。即是说人类禀受于天地之气相合而生,同时依赖于天地之气而存,并随着四时规律成长。笔者通过阅读发现运用“天地合气”的思想能更好的理解构成人体的五脏六腑和所需精微物质如气、血、精、津液以及五运六气的由来。文章拟从上述几个方面予以阐释,以期能更深刻探析天、地、人三才模式的整体思想。

1 五脏六腑论

《汉书·律历志》曾言∶“传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夫五六者,天地之中合,而民所受以生也。故日有六甲,辰有五日,十一而天地之道毕,言终而复始也”[2]。历法学“天六地五”观与中医学“五脏六腑”论有着相同的天文学背景。如《难经·三十九难》所提“其言五脏六腑者,谓五脏应地之五行,其六腑应天之六气,其天之六气,谓三焦为相火,属手少阳,故言腑独有六也.”说明五脏应地六腑应天。此外《国语·周语下》讲到“六”与“五”这两个数:“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经纬不爽,文之象也。”即“六”为天数,“五”为地数。人体也必须符合这两个数的规律[2]。

正如《素问·举痛论》曰:“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天人相应,藏为阴,故其数取五,府为阳,故取其数六[6],于是才有了五脏六腑。可见,天之六气对应人之六腑,地之五行对应人之五脏,构建了天地人相应的宏观整体调控模式,这也是《内经》与“天地合气”的理论关系的体现。因此,五脏六腑的产生是由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行相合而生成的。

2 气论

气即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又是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在《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观点,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因此天地气交的实质就是天地人本源于一气,“天地合气”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合于“气”[3]。肯定了人和万物一样,都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同时构成人体的气也离不开天地之气的共同作用,诸如宗气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二者相结合而生成,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所以肺跟天气密切相关。《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所以脾作为后天之本。与地气密切相关。因此,肺气通于天气,脾气通于地气,气的生成跟天地之气密切联系,在肺(天)气与脾(地)气的共同作用下生成(如图1所示)。

3 血论

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础物质,即水谷之精化血。《灵枢·决气》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即说明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由脾气之升上输于心脉,在心阳的作用下变化成红色血液。《景岳全书·血证论》说:“火者,心之所主,化生血液,以濡周身阳而生血之阴,即赖阳血以养火,故火不上炎,而血液下注,内藏于肝,寄居血海,由冲任带三脉。行达周身,以温养肢体。[4]”说明在心阳的温煦作用下才能化赤为血。同时在心阳的温煦作用下也有助于肺的宣发和肃降,实现清浊之气的交换,将富含的清气注于心,以利于心气温煦和化赤为血。由此可见,血的生成是在脾胃运化的后天水谷之气和依赖于肺所吸入的清气注入心中,在心阳的温煦作用下化赤而成(如图2所示),体现了天地合和的思想。

4 与精、津液的关系

精这里是指气的精微部分,是提纯、萃取或凝炼的气。《管子·内业》曰:“精也者,气之精也者”;又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意为天予精气,地予形气,天地二气在肺司呼吸与脾主运化的相互作用下生成了人,并维持了人体正常的生命状态,如《灵枢·决气》中:“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5]”所以精的生成也是依赖肺所吸入的清气,同时得到后天谷气的不断充养,故精气的生成也是天地合和的结果。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及有关脏腑的生理机能而生成。《灵枢·决气》言:“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5]说明津与液同源于水谷,生成于脾胃,但需依赖于肺的宣发才能使腠理发泄、淖泽注于骨、皮肤润泽,实现津液的滋润和濡润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味,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可见津液的生成离不开肺(天)气的宣降与脾(地)气升转。

5 与五运六气的联系

五行即五运,“运”与“行”都是运动变化的意思,东汉郑玄注《尚书·洪范》“一曰五行”曰:“行者,言顺天行气也。”[6]五运是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在天地阴阳中的运行变化,五行化生五运主要是由十天干的演化而来,“六气”是依二十四节气将一年分为风、寒、热、火、湿、燥六个相应的气候特征[7]。正如《尚书大传·五行传》;“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运气学说五运法地,六气法天,运五气六。《素问·天元纪大论》也指出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总之,在天为无形的六气,在地为有形的五行,形气相互交感,就能化生万物了。由此可见,天地之气的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表现出五运规律、六气规律。五运六气理论揭示了天地之气运动所产生的自然气候、气象规律及其对人体生命和发病规律的影响,正是天地之气运动而产生了自然界的气令现象,观察天地之气运动所产生得自然现象与人体生命及发病的相互联系,五运六气就是对天人相应理论的具体表现。

综上所述,本文从“天地合气”观,把人体的主要脏腑和所需精微物质与“天地合气”相联系,加深了对人体五脏六腑及气、血、精、津液的认识和对《内经》的理论构建。而此理论是基于对天地的认识,取法于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能更深刻领悟到天、地、人三才模式的整体思想,更好掌握养生之道,对临床用药和治疗方面有更好地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化生内经运化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胃黏膜肠化生的处理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胃黏膜“肠化生”就意味着胃癌?NO!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从文论医评《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