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程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2018-09-25 09:43叶亚丽王保群徐向锋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6期
关键词:工程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培养体系

叶亚丽 王保群 徐向锋

摘要:土木工程是工程应用型很强的专业,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进行了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基于能力发展和知识模块创新需求,建立专家贯通指导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模式;结合学生能力形成发展过程整合教学内容,基于“四大控制节点”为主体,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类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土木工程专业;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196-03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普通本科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1-3]。为快速适应高等教育的变革与转型,满足社会需求和国家对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2013年山东交通学院启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工作,土木工程专业被列为2013年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成为山东省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计划项目、2016年列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重点项目。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提出以工程能力为导向,进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指引,从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构建、第二课堂活动、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和校企产学融合等环节入手,以社会需求为终极目标,实现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4-6]。

一、工程能力导向的培养模式

1.一线专家贯通指导,引导专业建设。学院聘请土木工程行业一线专家,明确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等,并参与课程质量标准的编写与审阅。为了满足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校企合编25门专业核心教材,教材内容体现工程应用型,引用了大量工程实践案例,让教学内容与工程有机结合。

聘请校外专家讲授一些工程应用型和实践性较强知识点,比如沥青路面施工工艺聘请山东路桥公司的施工一线的工程师结合正在施工的工程案例进行讲解;立体交叉设计步骤聘请山东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道路设计工程师,用常用的设计软件进行实例操作制作成MOOC视频等,让学生更真切地認识专业,更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

每年邀请就业单位的一线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对我校毕业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进行反馈,并针对目前工程上需求的能力进行调查,对专业内容进行实时动态调整,将土木工程中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及新的管理模式及时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中。

2.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创新培养模式。(1)打破传统大学科背景下的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需求的课程体系[7]。充分调研设计院、施工企业、试验检测等单位,教材编写进一步贴近行业标准、规范、规程;课程内容进一步整合重组,紧跟行业技术发展。(2)实现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的转变。教学目标突出“能力本位”;教学内容体现“能力主线”;教学方式凸显“能力形成”;学习方式显现“能力发展”;评价方式注重“能力考核”。在整个教学与考核过程中,不再是仅仅通过考试定最终成绩,而是通过实践操作、设计、报告、讨论、汇报、面试等多种手段,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核,再结合应试的知识点考核进行学生能力的评定。(3)调整实践教学环节,满足校企双方利益需求。如生产实习调整为“教学期4周+暑期+教学期6周”。通过延长实习期,使学生承担相对稳定的“顶岗”任务,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同时便于实习单位统筹安排,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3.学生能力形成为主线,整合教学内容。改变以往掌握知识的教学思路,在培养模式及实践中注重能力培养,以能力形成作为主线[8],将知识、技术、方法和情感贯串在教学过程中,在能力训练中获取知识和培养情感。(1)将能力要求贯串到课堂教学中,将能力培养内容编写到课程质量标准中,使之具体化并具有可操作性。在课程教学中如何结合设计规范完成设计、如何结合施工技术规范组织施工、如何结合试验规程开展试验检测、如何结合施工组织与管理理论进行项目工料机的配置、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场所完成工程项目试验检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等。(2)整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能力的“公共科学应用能力→土木工程技术基础应用能力→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综合能力”形成过程,将教学内容碎片化为650多个知识点,由知识点进行整合为知识模块,再由能力培养需要的多个知识模块组合成15门公共科学应用课程+6门基础能力培养课程+10门实际问题能力课程+17门综合能力课程(包括3门创新创业课程和3门执业能力扩展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后,土木工程专业确定了22门核心主干课程进行MOOC录制。(3)突出岗位能力特色的实践教学。建立“四个教学阶段、三级能力培养、二个教学循环”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三级能力目标”的考核体系,如图1所示。

其中,第一教学循环通过参观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掌握各专业课程所对应的设计、施工和检测专项实践技能;第二教学循环主要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实现道路桥梁设计、施工、试验检测综合能力的培养。

(4)与中交第一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第八工程局、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成立工程技术中心,并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书。在山东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交通科研院等23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并依托产学研合作单位开展“××工程项目实践基地建设”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工程建设中。

二、基于目标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土木工程专业组织了四十多次人才模式改革会议,共同学习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文件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等。让所有教师认识到应用型人才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对土木工程专业所有的知识模块进行整合优化,做好各门课程的贯通与衔接,针对目前业界对土木工程的需求,对知识模块的内容进行探讨修订。同时让老师知晓所授课程在课程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承接着一种什么关系或功能,培养学生哪种专业能力;而且要通过概论让学生了解该门课对知识体系的形成起到的作用,可以锻炼哪种能力,此外在单元教学、课堂教学中均体现上述指导思想。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要求老师撰写质量总结,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量化评价与分析,详细分析学生对本环节中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评定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若没有达到要求怎样改进。

让学生知道所有教学环节的要求与执行计划,让他们了解这些教学环节能培养他们什么能力,并将具体评定标准进行公布,学生结合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完成相应的任务。只有让老师和学生知道了自己的目标,师生全员参与目标管理,才能有效地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内容。

三、改革实施与保障

1.目标管理理念为主导,带动师生全员参与。土木工程专业组织了四十多次人才模式改革会议,共同学习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文件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等。让所有教师认识到应用型人才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对土木工程专业所有的知识模块进行整合优化,做好各门课程的贯通与衔接,针对目前对土木工程的需求,对知识模块的内容共同探讨。同时让老师知晓所授课程在课程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承接着一种什么关系或功能,培养学生哪种专业能力;而且要通过概论让学生了解该门课对知识体系的形成起到的作用,可以锻炼哪种能力,此外在单元教学、课堂教学中均体现上述指导思想。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要求老师撰写质量总结,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量化评价与分析,详细分析学生对本环节中各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情况,评定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若没有达到要求怎样改进。

让学生知道所有教学环节的要求与执行计划,让他们了解这些教学环节能培养他们什么能力,并将具体评定标准进行公布,学生结合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完成相应的任务。只有让老师和学生知道了自己的目标,师生全员参与目标管理,才能有效地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内容。

2.四大控制节点为主体,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特点,制定質量保障体系,具有四大控制节点。(1)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控制节点:学院院长和分管教学副院长作为负责人,组织专家及老师完成该节点的五大控制项目:①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②制定和完善培养全过程质量控制标准;③管理、教学评价;④年度教学质量报告;⑤学生培养评定与预警。(2)教学资源管理控制节点: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及专业负责人为负责人。该节点包括如下五个控制项目:①校内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校外兼职教师选聘与管理;②教学经费管理,包括专业学科建设经费、日常教学经费、产学研校企联合培养经费等;③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包括教材、课程案例库、试题库、教学视频、创新创业平台、校内实践教学建设等;④校外教学基地标准化建设与管理;⑤专业培养改革与研究。(3)教学过程管理控制节点:分管教学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分党委副书记及专业负责人为负责人。该节点包含三大控制项目:①专业培养方案;②学生个人成长跟踪与管理;③培养人才全过程(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成绩评定、学风建设、社会实践及科技活动管理等)。(4)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控制节点: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及专业负责人为负责人。该节点包含三个控制项目:①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②教学质量反馈与分析(包括学生成绩综合管理与分析、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调查反馈与分析、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等);③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等。

四、结语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工程能力的提升,已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实践、反馈和持续改进的过程,山东交通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将结合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情况进行持续改进,培养面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线,具有一定国际工程视野、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者。

参考文献:

[1]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6):7-11.

[2]邬适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会展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9,(1):104-108.

[3]王克臣,冷超.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按大类招生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以哈尔滨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2016,(12):80-82.

[4]鹿林.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J].山东教育,2014,(7):19-29.

[5]张竞,孙卫红,梁喜凤.IT专业培养模式的反向设计及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126-129.

[6]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

[7]黄先开,杨鹏,冯爱秋.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5):61-63.

[8]杨毅刚,孟斌,王伟楠.基于OBE模式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2):24-30.

猜你喜欢
工程能力土木工程专业培养体系
纺织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初探
基于CDIO的网络服务配置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重修教学探讨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双证制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3CE+B”模式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