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的构建研究

2018-09-26 06:57梁培培
池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置互联网+

梁培培,包 青

(安庆师范大学 a.经济与管理学院;b.资源环境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在线课程、网络公开课、“慕课”等教学新形式的出现,表明“互联网”打破了传统高校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时空限制,为求学者接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平台。然而互联网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理念和新机遇的同时,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新挑战,例如社会岗位需求的匹配、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知识的运用。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模式,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主要面向共性岗位,存在专业与岗位匹配度较低、知识覆盖面窄、应用能力低、创新意识弱等典型问题,与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目标相差甚远。课程群的构建应该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专业知识链条为纽带,以学生能力类型为标准,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构、规划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系统。目前,课程群构建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价值影响已经引起了众多教育专家的关注,已经得到共识的是课程群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必然性和有效性[1],然而在众多高校中教学改革实践中具体实施的偏差现象依然较为突出,并无科学有效的构建思路作为借鉴。

1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1.1 “互联网+物流”的新需求

“互联网+物流”作为一种新形态和新理念,它对传统物流业的变革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是物流业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的重要“粘合剂”。传统物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懂流程、懂系统、懂运营、懂管理等方面,然而随着互联网理念的普及和相关技术在物流业中的应用,传统物流技术及管理模式的应用情景范围越来越窄,能服务于新经济形态下的物流复合型人才的缺口也越来越大[2]。金融、互联网营销、财务会计、数据挖掘与分析、项目管理等能力已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必备技能。然而就目前业界运营现状来看,物流人才知识覆盖面窄、综合技能弱、岗位专业匹配程度低等问题已成常态,由此引发的短板效应也已逐渐凸显。

1.2 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导向

专业课程群的构建契合国家高等教育改革背景,2014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的“引导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以及2015年国务院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都明确强调了高校对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要性。然而由于本土案例缺乏、应用能力难以量化等原因,改革成效并不明显。根据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统计结果显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短板。高校作为物流人才主要的输出地,应有必要地认清当前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物流人才的需求状况,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也明确强调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的匹配性,这也契合了近年来高等院校从单一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综合培养模式的转型背景。课程群构建作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必经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实践中关注的首要内容[3]。

2 现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主要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系统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要素运作过程的计划、控制和管理。该专业具有学科范围广、操作性强、系统性强等主要特点。在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系统运营观的物流管理能力培养,还需重视学生物流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然而在具体改革实践中还存在以下值得关注的共性问题:

2.1 课程设置固化

在本科通识教育背景下,现有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时存在固化的共性特征。固化则意味着课程结构的刚性,缺乏适应新经济和新技术背景下的柔性演化能力。由于教师备新课的意愿弱、相关新理念方法的教材尚欠成熟、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转变缓慢等诸多原因,使得符合现代物流管理发展新理念、新趋势下的新课程难以融入原有的课程体系。在实际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每四年一次的修订过程中,“小修小补”现象非常典型,且多见于非专业核心课程的调整,与现有教学改革的目标相差甚远。课程设置应该基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为目标,课程逻辑关系的梳理以专业知识链条为纽带,结构划分则以学生能力类型为标准,进而构建多学科知识点融合的课程体系。特别在“互联网+”视域下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核心课程应融合经济学、信息学、营销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才能顺应现代教育改革及技术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匹配社会需求的专业性人才[4]。

2.2 课程设置细化

细化则意味着大类专业知识链条将被割裂成众多的知识碎片,导致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知识转化能力偏弱;并且学科的细分也导致了课程设置在高校教学中出现了属地主义的倾向。依托高校现有优势专业,固然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然而会将教师的授课固定于一到两三门专业课程,从而将教学能动性囿于课程的设置。随着“互联网+物流”新理念的出现,计算机学、金融学、经济学已逐渐得到物流业界的重点关注,也成为现代物流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面。最新的教育部文件也给出了将上述相关课程作为专业核心必修课的硬性规定。然而在高校实际课程设置过程中,由于大类专业划分,导致课程设置过于细化,相关课程要么作为学科及大类基础课开展,要么不开课,从而使得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出现学科知识点融合难、知识汲取渠道困难等问题。

2.3 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应用

所谓应用型是相对学术型而言,培养的专业性人才解决的是现实问题,而非理论问题。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对“应用”有所偏颇,而是在培养理论素养的基础上,将实际情景与理论结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5]。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在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中属于常态,尽管高校主体也意识到这会导致与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学以致用,通专兼备”的教育理念相悖反,然而理论课程比重大,实验与实践课程比重小的现象依然突出。诚然,近年来实操性课程的比重逐渐在增加,然而由于受到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外部实训平台等局限,使得教学大多囿于课堂,效果也不甚理想,这也是高校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不断探索实践的原因。

3 课程群构建

课程群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体系,其构建过程并不是将相关性较高的课程简单地进行累加,而是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将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相关而又具有互补性的课程,按照一定的框架体系进行整合[6]。它不仅涉及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还涉及到支撑体系以及运行机制的构建。

3.1 构建路径

学院教研团队基于对课程结构现状的认识以及社会岗位需求的调研,对此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形成了如下的课程群构建路径:(1)以大类知识链条为纽带,对课程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以能力培养类型为标准,在原有课程结构基础上进行调整、优化及整合,避免课程设置的过于细化,初步完成专业课程群的划分;(2)聘请物流领域教育专家客观评审初步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群的其他内容建设,如编制教学大纲、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配置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手段等内容;(3)依托优势专业,以精品教材、精品课程为龙头,逐步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避免课程设置的固化。(4)完善课程群的支撑体系和运行机制,从政策、资源及管理三个视角对组织架构进行优化,规范教学管理机制、资源保障机制以及课程教学的监督反馈机制。

3.2 关键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课程逻辑关系梳理和能力培养类型为基准,围绕基本素养、专业素养、综合素养、应用创新能力逐步对各个分类课程群进行调整。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公共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方向课程群以及专业拓展课程群四类。其中,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学校师资资源、教学资源、学生兴趣等开设专业选修课程,类似“物流营销学、物流经济学、物流金融”“物流数据挖掘与分析”等课程可适时纳入专业方向课程群。

图1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群结构

(2)支撑体系。柔性演化是课程体系创新的重要驱动能力,而课程群实现柔性演化的关键在于支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首先,政策体系保障。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以引导为主,对专业拓展性课程实践加强激励力度,适时地将课程群建设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工作中。其次,资源体系保障。学校应重视课程群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优化、教学资源购置、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等方面给予“人财物”的倾斜,保障课程群的构建、实施与调整等工作。最后、管理体系保障。制定合适的管理制度,配置相应的管理资源,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进而在课程群优化、课程执行与监督、课程群评价反馈等过程予以规范和动态调整。

(3)运行机制。运行机制的探讨目的主要是为课程群建设在新经济形态、新理念、新技术背景下的柔性演化提供微观层面的认知和理解,为课程群完善的信息平台构建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框架。运行机制主要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通过课程群结构的优化、执行、评价等环节,结合评价结果以及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基础上,持续性对课程群及其支撑体系予以规范和完善。

图2 课程群运行机制

4 结语

课程群构建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一项持续性的系统工程。其核心不是简单地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构,而是以提高学生应用型创新能力为导向,对课程体系、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方法、管理体制等环节进行全面的改革。各环节质量的同步,才能实现课程群建设的良好运行。同时,课程群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持续性地与外界进行能量交互,持续性地动态调整,才能逐步走向成熟与规范。后续可围绕支撑体系的具体内容、课程体系中小类课程群的联动效应等内容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设置互联网+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