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实践观

2018-09-26 10:17秦琦
现代交际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客体手稿异化

秦琦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最核心的思想,是最为首要的基本观点,同时也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逐渐形成的外显起点。这一基本观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就较为系统地提出和论证了,所以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即对它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历程进行探究,对于当代人能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能够充分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精准的理论航向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实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212-02

一、异化劳动理论是实践观得以确立的理论基底

马克思在异化劳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阐述了实践观,目的是消除异化这一畸形状态,从而使人恢复并且拥有属于自己真切的实践本性。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

纵观马克思历史观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在《莱茵报》任职期间,对于物质利益发表意见这件事曾多次感到疑惑。正是因为如此,他在对政治经济学家著作仔细研读的同时,也开始着手较为系统地整理自己的研究理论,对各国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有效整合,并对其进行了系统与全面的分析性批判,阐述表明了自己比较系统的独到见解,所以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这一概念就是在这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行系统阐明论述的。

(二)异化劳动理论中的劳动实践观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实践与异化劳动二者之间概念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并且用异化这一理论来解释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异化行为”。马克思在这里将实践视为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自此开始步入科学化领域阶段。

1.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劳动实践

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进行分析研究时,明确地指出,人与动物二者之间的核心区别就是劳动实践。人的生產劳动与动物生产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动物的生产的驱动因素只是为了自身的生存,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主观目的与诉求,而人类劳动本质上就具有超出生物的本质,即有目的地实践并且能动地去改造自然界。

2.劳动异化与劳动对象化

马克思对明确地将劳动异化与劳动对象化二者进行明确区分。马克思认为,劳动异化所指就是劳动的消极方面,那就是并不符合人类存在的本质,因此会造成人的事实个体存在与本质分割开来成为独立的两个方面这一现象。劳动对象化所指就是劳动的积极方面,那就是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的过程当中,任何形式存在的劳动都只是创造产品,而这些劳动产品正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劳动。马克思认为异化这一现象只是之于劳动的其一独立存在的方式,而对象化才是作为劳动真正的本质。马克思在此处对将劳动的异化与对象化二者作出详细的区分比较,逐渐揭开“实践”基本含义的面纱。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不仅将新哲学的实践性公开地提出,同时也将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实践,这是马克思在唯物主义的基底层面上,对实践作出的新的哲学层面的升华。

(一)实践的本质是以人自身为目的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这一概念是在马克思所著的《博士论文》中首次出现的。但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马克思又将实践定义为人的劳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的大环境的影响下,劳动这项活动本身发生异化。转变成虽然不依赖于他,但是却转过头反对自身的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1.人类自身是人实践活动的目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实践是人的本质。并以此为核心区分点,用来区别一般动物的本能活动和人的异化劳动。从满足需要这一角度来谈,实践便成为一种手段。实践活动体现着人的存在。它又是生活的目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从人的本质力量为起始点,去面对劳动与生产,都必须也只能应该是以人的自身为出发点与目的。

2.对象性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内因构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明了对象性关系与实践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内在构成的关系。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作为一种对象性而存在,只有这样才是现实的,正因如此人才是真正的人。人是劳动与实践活动的主体,并且作为对象性而存在。劳动主体把自己的生命付诸对象,对象的生命也就会因此而获得。在此,马克思清楚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是以人自身为目的的对象性活动。

(二)实践的内容是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

在马克思看来,主体与客体二者之间的分化根据点在于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正是由于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因此才会发生:人与自然界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1.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的主体人是以外部的世界作为认识对象,浩瀚无限的宇宙都是人以外的客体,但却又并不都是实践的对象。步入实践的领域,并且能够成为实践对象的,并不是包括整个客观世界,只是其中非常有限部分,那就是人通过利用它们以满足本我需要的那一部分。

人是实践的主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实践的主体并不是单纯的自我意识,而是从事感性活动的人。因此,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是自我意识与感性活动二者的统一。这种统一正是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实践的内容也就是由实践的人和实践的客体所构成的。

2.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在主、客两体的相互关系中 ,马克思是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即:用实践的关系来区分主体与客体。马克思将客体视为与人的活动对立的一种东西。在这个层面上,客体是独立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主体改造事物使独立性和能动性并不排斥客观世界与主体的活动的制约性。因此,人与客观世界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主体与客体二者的有机统一,便是实践客观内容的构成部分。

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的历史地位

对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观的历史地位的考察,从哲学史这一角度作为出发点进行分析研究,它的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深化了马克思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知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又进一步作出了如下论述。他明确地提出:“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而体现了他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关系的认知,并且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与高度。不仅阐明了意识与存在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上同样产生了一定的认知。马克思在哲学这一基本问题的层面上,已然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前提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较为全面地总结出了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相关问题。并且首次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他将实践的观点逐渐引向了认识论,并且把实践观点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成熟的程度,进而开创了哲学史上如此划时代意义伟大的变革。

(三)奠定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对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有一个相对过程,但是对于其基本原理的提出,是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实践观的研究为基底,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且成功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前提,尤其是奠定了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正因如此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变革拉开了序幕。

四、结语

现今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进行浅析,了解实践活动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仍然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大课题。重新研读马克思的实践思想理论观点,对于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且坚持以人为本地科学发展走进新时代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374.

[2]马克思博士论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64.

[3]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所.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253.

[4]黄章韩,黄敏方.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现实”概念[J].黑龙江史志,2010(17).

[5]高少峰.怎样理解“美的规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学习札记[J].福建论坛,1982(5).

[6]桂书生.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中国接受历程再思考——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中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7).

[7]倪玲.浅谈马克思的《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的思想及其意义[J].商,2015(2).

[8]黄聪英.马克思的“人与自然”思想探微——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体会[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9]郭丽平.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J].群文天地,2011(15).

[10]张当.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三种转向及其联系[J].理论界,2017(2).

[11]彭冰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综述[J].嘉兴学院学报,2013(1).

[12]宋晓敏,潘多.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看私有财产与人的解放[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2).

[13]张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识论思想初探[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6).

責任编辑:关磊

猜你喜欢
客体手稿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浅议犯罪客体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作家手稿
天价手稿
罗丹手稿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探
试析期货法律关系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