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对外汉语听说课中的运用

2018-09-26 15:12梁艺莹
赢未来 2018年10期
关键词:汉语教学听说能力

梁艺莹

摘要:电影一直是第二语言教学中独特而有效的形式,特别是在听说能力的培养方面作用尤为明显,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还为学生提供了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教师应提前基于影片内容进行教学准备,影片播放过程中针对语言点或背景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和回放,并且在影片放映后安排一定的教学活动回顾和巩固教学重点。

关键词:中文电影;汉语教学;听说能力

引言

听说教学是语言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听、说”技能是形成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据美国的一项调查,人们在交际活动中11%的时间用于写,15%用于读,32%用于说,而至少42%的时间用于听[1],足以说明“听”“说”的重要性。

前人针对听说课的理论部分提出了很多借鉴性的意见,阐述了汉语听说课的教学目的及意义,论述了视听说教学的五大作用,对视听说的选材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但是,目前对外汉语听说教学还明显存在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效果欠佳的问题。鉴于电影资源在对外汉语视听说课教学中的优势和目前电影在实践运用中的不足,很有必要就中文电影在对外汉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本文主要从对外汉语听说课的本质出发,优化视听说教学,让留学生在观看电影的同时,训练听、说技能,掌握语言文化知识,从而有助于实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电影作为对外汉语听说教学资源的优势

人类主要靠五个感官来接收和反映信息,分别是:视觉、听觉、喚觉、触觉和味觉。其中,最主要的途径为视觉约占信息获取的83%,而听觉为11%。由此可以看出,以电影为媒介传播手段运用于对外汉语的视听说教学中,效果与作用远大于传统教学方法。

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艺术,具有思想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点。电影欣赏区别于对乐器、色蕾舞、绘画的欣赏。电影欣赏无需专业的影评知识,见仁见智。每个受众都可从不同切入点去谈对电影深刻含义的理解。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语言艺术,它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也正是语言教学所需要的。电影应用于对外汉语视听说教学具有三个优势。

(一)电影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渠道

电影是集视、听、说于一体的一种更广泛传播语言和接受知识的重要载体,这种多元化的学习渠道在提高学习者听力、语音、词汇以及语体等语言知识和技能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文电影融视、听、说于一体,自然地运用字幕、语音、图像、文化背景等手段,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2]。电影提供了连续观察的机会和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多角度来接受语言信息,同时能够观察非语言交际模式,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声音暗示等,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因听时辅助信息的缺乏而导致的听力理解障碍。语音是任何一门语言的基础,它不仅包括汉字的发音,还包括在真交际中字词的变调、儿化、弱化、重音等许多音变形式。

中文电影提供了贴近生活,具有代表性,比较经典并且发音纯正的语句和在实际生活场景中使用的地道汉语,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听到标准的发音,而且能学习到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如何运用得体的词汇、语体,进行得体交际。因此,在电影创造的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者可以较快地掌握准确的汉语发音以及词汇、语法、语体在生活场景中的实际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语感的培养,从而提高听说能力。

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是语言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好比巧妇为炊的稻米和建筑用的砖瓦,基本语言知识是提高语言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听”是人类学习语言的第一途径,听和读一样是语言知识输人,吸收语言营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通过电影,能够让汉语学习者了解到日常生活中的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的具体用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说和写的方式输出,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语言交际技能。因此,汉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语言能力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实际运用语言知识,这是巩固所学语言知识,使之转化为语言技能的有效手段,也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所缺乏的。电影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给语言教学提供了便利而有效的手段。电影通过真实社会场景的创设,使学生真切地接触、感受语言,从而自然地获得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语体、语调、节奏、重音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同时了解到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各种差异和变化,提高听说能力,进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二)电影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电影在听说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知识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媒介,以学习者为中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把中文电影运用于汉语听说教学实践中,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是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电影以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社会文化为背景,运用现代影视技术将语言、文化、娱乐融为一体,从视觉、听觉、情感等方面去触动观众,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秀的电影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和文化信息,还以生活片、科幻片、爱情片、武打片等诸多形式和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浓厚的兴趣会带来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习者在轻松偷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运用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有效地促进汉语语感的形成。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和听力材料,而是生动形象的画面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这就是电影的魅力,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从而达到在真实语言环境中从容运用语言应对各种情况的目的,提高听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紧张、焦虑等消极情感因素会阻碍语言学习者最大限度地获取语言输人和使用的机会,也会妨碍学习者对已输人语言进行有效地吸收和消化,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语言焦虑,是语言学习特有的一种复杂心理。早在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就有了在语言教学中引人影视手段的尝试,以去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对语言交际的影响。运用电影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最大的动力,使他们在全神贯注地、积极地接受语言信息,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语感。电影是一门綜合性的艺术,集美术、音乐、文学、表演为一体,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与文化生活,并以其直观的表现手法,丰富的内容和艺术感染力,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在学习中保持度的兴趣和注意力。这样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的听说教学模式的弊病,改变了单一枯燥的语言环境和材料给学生造成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而影响学生听说水平发挥的情况。

二、电影应用于听说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听说教学中合理使用电影这一形式进行教学,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对每个教学环节加以精心设计。从影片的选择、电影的播放到播放后的教学活动安排,每个细节都会影响电影在听说教学中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基于影片内容做好教学准备

这个教学环节包括教师备课和学生的课前准备。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教学任务对影片中出现的生词、理语、习惯表达、经典句型等语言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出关键语言点。同时对影片内容所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加以整理,深人研究可能对学生理解影片内容形成障碍的部分,准备充分的资料以应对学生的理解障碍。例如,在观看影视作品《花木兰》时, 事先将男尊女卑、孝顺父母、关爱幼弟等中国传统思想的内容介绍串插,在课堂中作为背景知识讲述,而避免产生为何花木兰会替父从军女扮男装等难以理解的文化思考,从而帮助他们看懂整部影片。在上课之后、影片播放之前,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与影片有关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做好准备。教师要针对影片中出现的语言点进行讲解,首先扫除学生的语言障碍。还应就影片的故事梗概以及故事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学生进行介绍和预先讲解,让学生在观看影片之前就对影片有一个大概地了解。文化背景知识的有益补充是学生克服文化差异、深刻理解电影作品内涵的必要准备。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单独或分组来完成关于影片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影片放映前的准备是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充分的准备是学生在电影教学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

(二)注重影片播放过程教学手段

在影片播放过程中,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自己变成单纯的电影播映员,把学生当成单纯的观众这种角色的错位。电影是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教学工具。在电影播放过程中,虽然教师不应频繁打断学生观看,要使学生连贯地欣赏影片,完整地获得语言信息,感受语言、文化艺术,但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影片中重要的细节是必要的教学活动。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在电影播放中对影片内容的反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停止,针对语言点或背景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和回放,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目标和效果实现。教师要事先细致周密的计划来实施影片播放过程中的教学行为,使学生在欣赏电影艺术之美的同时获得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提高言语技能。例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年出版的《对外汉语听说课程》二(上)《朋友》这篇课文,教师可以选取《朋友》这部影片让学生观看,然后讨论自己是怎么和朋友相处的,和中国朋友相处跟同本国朋友相处有何不同,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这样的讨论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听说能力,更可以起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影片放映后回顾教学重点

影片放映后的教学活动是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这时教学活动要突出强调本次教学任务中的语言点、关键词语,以及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并通过各种形式来加以巩固。教师围绕学生应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冷静思考,探究交流。冷静深人的思考能使学生加深对影片的理解,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口语训练方面要有热烈的讨论,“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合作学习是必要的。”[3]以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的形式让学生就电影的内容、主题、语言、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交流观后感受,并在全班就某一方面进行口头报告。在不同观点意见之间如果能引起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准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运用各种文化背景知识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会更有效地巩固教学效果。教师也应在课下通过 QQ、微信 等方式和学生保持联系,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要充分鼓励学生。当然教师根据课下的反馈,也可以了解教学不足查漏补缺,争取在下节课的学习中解决问题。

结论

影视教学是听说教学多元化手段的有效尝试。中文电影以其丰富的语言、真实再现的中国社会生活场景和中国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巩固和掌握学过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更多中国文化知识,提高文化适应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以及各环节之间的协调配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精益求精,充分发挥中文电影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局,2016年版。

[2]李晓琪:《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王晓凌:《看电影学汉语》,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韩秀梅:《电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特殊作用》,《海外华文教育》,2005年第3期。

[5]赵睿:《汉语国际传播中电影材料的作用》,《电影评介》,2010年第13期。

[6]宋学军,《运用角色扮演提高高初中生口语能力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論文,2007年。

[7]齐新:《中文电影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学苑教育》,2018年第07期。

[8]单韵鸣,陈静雯:《电影欣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以<建国大业>为例》,《电影评介》,2010年第24期。

猜你喜欢
汉语教学听说能力
浅谈跨文化交际理论对汉语教学实践的影响
论文化教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缺失
委婉语教学研究
论借鉴自然拼读法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可行性
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知分析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听说能力
全面提高小学生英语能力的思考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