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柏拉图宇宙观

2018-09-26 22:46吴琼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柏拉图理念

吴琼

【摘 要】 宇宙观是柏拉图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介绍了宇宙形成的具体过程,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造物者不是从无之中创造出世界来﹐而只是把预先存在着的元素按一定的比例重新加以安排,这些元素包括火、水、气、土,宇宙便是这四种元素构成的统一体;他从理智与真实意见入手,分析得出三种存在,理念、空间和可感知的事物;最初一切都是混乱的,各种元素有着不同的地位,到后来它们才被安排好,从而形成了宇宙。这对后人研究宇宙的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柏拉图;《蒂迈欧篇》;理念;宇宙观

《蒂迈欧篇》是柏拉图晚期的著作,它也通常被认为是柏拉图的“自然哲学”著作。的确,柏拉图是在《蒂迈欧篇》里提出他的宇宙生成观点。自柏拉图以后,人们总是试着从这篇对话出发来理解柏拉图的“宇宙论”。从研究成果看,对《蒂迈欧篇》的研究,国外学者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应该说领先于国内的研究。就译本来说:国外的有柏克尔本、米希勒本、伯尼特本、康福特本、乔维特本、伯雷本、泰勒本等;国内的有谢文郁、王晓朝的译本等。本文在此采用的是谢文郁的译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版)。

《蒂迈欧篇》是以对话形式出现的,篇中涉及四个人:苏格拉底、蒂迈欧、赫墨克拉底、克里提亚。在这里,蒂迈欧是个主要的角色,通常被看作是柏拉图思想的表达者(以下的解读都基于这一认同)。借蒂迈欧之口柏拉图谈到宇宙的产生和人的创造过程。柏拉图认为讨论宇宙本性问题,考察它的起源都得求助于神,这是一个前提(神是至善,善是最高的理念)。在此前提下,他划分了两种存在(即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28A),并肯定了宇宙是被创造出来的(29A)。他认为凡是不变的都被理智和理性所认知,凡是变化的都被意见所认知。世界既然是可感的,所以就不能是永恒的,而一定是被神所创造出来的。而且神既是善的,所以他就按照永恒的模型来创造世界,也就是说,造物者选择了永恒的、完美的模式来作为宇宙世界的模式。可以说,柏拉图认为从实在(理念世界)到被造物(感性世界)的过程也是从真理到意见的过程。(这里可以看到巴门尼德的思想对柏拉图的影响),看到了整个的可见世界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一种不规则和无秩序的运动之中,于是造物者就从无秩序之中造出秩序来。造物者相信在可见事物中有理性的存在,整体上优于没理性的存在,理性又存在于灵魂内。因而,宇宙作为生命体是拥有灵魂和理性的。造物者创造的宇宙作为模式的生命体只能是一个,否则就破坏了宇宙的唯一性(31B)。

当然,柏拉图的造物者不是从无之中创造出世界来﹐而只是把预先存在着的元素按一定的比例重新加以安排,这些元素包括火、水、气、土。宇宙便是这四种元素构成的统一体,这种统一性又使得造物者给它设计了圆球形的形状,因为圆球形是最完美的、最能与理念模式相似的,也就是说更符合于为造物者所理解的那个永恒的原本的。空间在此篇中是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永恒的、不容毁灭的并且为一切被创造的事物提供了一个住所。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把一类可感知事物的理念比作父亲。他把可感知事物在其中运动的那个“空间”描述为一个容器,并把它比作事物的母亲,把它们的产物比作子女(50D)。关于空间柏拉图写道“它是不可见的无形式的存在,承受一切事物,并以神奇的方式分有了理性。它的存在是最难理解的”(51B)。

当然,柏拉图深入探讨了人的感官所感觉到的事物是不是惟一的真实存在的问题。他从理智与真实意见入手,分析得出三种存在:理念、空间和可感知的事物。为了说明四种元素如何形成事物,柏拉图引进了几何学的三角形来解决这一问题。柏拉图认为决定物质世界的并不仅仅是土﹑气﹑火和水四元素,而且还必须有两种直角三角形,甚至认为两种三角形产生了四种元素(54C)。两种三角形为:一种是正方形之半,另一种是等边三角形之半(53D)。最初一切都是混乱的,各种元素有着不同的地位,到后来它们才被安排好,从而形成了宇宙。但是当时造物者是以形和数来塑造它们的,并且“从不美不善的事物中把它们创造得尽善尽美”。上述的两种三角形,据他说乃是最美的形式,因此造物者就用它们来构成世界。用这两种三角形就可能构造出五种正多面体之中的四种,而四种元素中每一种的每一个原子都是正多面体。当然,可以看到柏拉图把元素、数和空间结合起来说明问题,同样可以洞察到毕达哥拉斯主义对柏拉图的影响。因而有人认为:在早期各篇对话中苏格拉底所占的那个地位,在《蒂迈欧篇》里已被一个毕达哥拉斯主义者所代替,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说包括以数解释世界的观点在内,大体上也被柏拉图所采用了。黑格尔也认为《蒂迈欧篇》是现时还保有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著作的进一步发展。参见《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P164)总之,永恒之神(造物者)为有限之神(生命体)做好了设计,在这个完善体里,他把灵魂安置在中心,并使它扩展到整个身体,把整个身体包围起来,进行自身运动。

后面就是对造灵魂的方式和材料讨论。灵魂是由不可分、不可变的东西与可分、可变的东西所合成的。(这一思想被黑格尔认为是柏拉图对话中,最著名、最深刻的一段。《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P232)造物者把这个混合体按比例进行划分,并区分了异的运动和同的运动,所有的运动都是有比例的。随后就是关于行星的解说,并引申到了一种关于时间起源的解释。当造物者看到被他所创造的生命体在运动着、在生活着的时候,他感到喜悦,他满怀喜悦地决心使摹本格外要象原本。既然原本是永恒的,他就力图使宇宙也尽可能地永恒。然而理念的性质是永恒不朽的,但要把这种属性完美无缺地赋予摹本却又是不可能的。于是他就决心设立永恒理念的动态形象,这就是“时间”(37D)。时间和天体是在同一瞬间出现的。当这些与时间有关的天体进入指定的运动时,它们为生命的纽带所连接而成为生命体。有了时间,各种与原本相似者便被造出来。至此,除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而外,还有四种动物:神﹑空中飞行的﹑水中生活的和陆地上生活的动物(40A)。这之后,造物者又把宇宙灵魂和前面未用完的材料进行混合,最终生成最惧怕神的东西(人)。当然,灵魂有感觉﹑爱情﹑恐惧和愤怒。 如果人们克服了这些,他们就能正直地生活,否則就不能。

以上是筆者对《蒂迈欧篇》的总体解读,下面就此篇谈谈里面一些问题的探讨或看法。首先,是关于《蒂迈欧篇》中数学的讨论,数学在柏拉图思想中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在学园门前铭言“不懂几何学的人不许入内”,他认为数学上的命题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这是与理念相符合的,所以他要在这里发现他的“真正的实在”。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通常把数学论证省略,并补上诸如:论证起来太难或太长的话。数学问题的讨论支持着柏拉图的信念:要了解宇宙就要理解数学。

其次,是关于空间问题的思考。空间是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范畴。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用了两个不同的词,英文对应词是receptacle和place或space(51A、53A)前者原意是容器、接受者、提供的场所,后者是空间。梯利在其《西方哲学史》中讲道:某些柏拉图的注释家认为这种柏拉图的“物质”是空间,另一些注释家认为它是没有形式而充满于空间的质料(梯利《西方哲学史》P67)。笔者赞同把它看成是空间,因为若把它作为质料来理解,就难以说明四种元素在构成宇宙中的意义,而柏拉图认为这些元素要与三角形相结合才能构成宇宙、世界,若把这个词看成质料就容易与元素混淆。在柏拉图那里有着三种存在:理念、空间和可感知的事物,空间是联系理念和可感知的事物之中介。柏拉图在解决理念世界同现实世界的关系时,认为完善和不变的东西对不完善和永远变化的感官世界起作用时,需要另一中介,它可以成为任何事物,这就是空间。这一东西,后来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柏拉图式的“物质”,它构成现象世界的基础,作为基础,它总是可以在上面铭刻模式的粗糙的资料。当然柏拉图认为这个过程是令人惊奇又言之不尽的,可见,这是一个非常难以理解的问题。当然,如何理解现实世界同永恒的不变的理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也是一个难题,对于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柏拉图反复强调这是相似的解释(29D、44D、53D、55D、56D、59D等)。笔者认为柏拉图在此努力实现思辨哲学与实践哲学的结合,但柏拉图并未成功的解决它。总体上说,柏拉图的思想是他之前希腊著名思想家学说的融合和变革,他吸收了前辈的许多思想,并把它传承下来,对后世影响极大.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柏拉图,谢文郁 译,蒂迈欧篇,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 [德]黑格尔 贺麟 王太庆 译,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60.

[3] [古希腊] 柏拉图 王晓朝 译,柏拉图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

[4] [古希腊] 柏拉图 王晓朝 译,柏拉图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3.

[5] [古希腊] 柏拉图 王晓朝 译,柏拉图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

[6] [古希腊] 柏拉图 王晓朝 译,柏拉图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3.

[7] [英] 梯利 葛力 译,西方哲学史(补增修订版),商务印书馆,1995.

【作者简介】

吴 琼(1971.10—)女,安徽太湖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哲学,文化管理.

猜你喜欢
柏拉图理念
让法治理念根植民心
“减负增质”理念下作业管理的创新策略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用心处事
虚荣与嫉妒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经典对白
柏拉图之椅
让大脑绕个弯儿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