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教学模式浅析

2018-09-26 22:46杨娜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后课前思政课

杨娜

【摘 要】 本文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以下简称:思政课)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论述了如何通过优化思政课的整体教学模式增强其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

【关键词】 思政课;教学模式;课前;课中;课后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讲话中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教师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

高校思政课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二者之间只有有机结合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高校教师才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2] 高校思政课中,思政工作者应该“坚持全流程管理,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3]对在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做“全过程”育人指导,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相统一,切实增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一、课前

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加强思政课备课的“针对性”。

思政课教师需要静下心来,“充分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提高备课针对性。”[4]

不同阶段的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是不同的。比如,大学新生年龄小,自我调控能力弱、控制力差,对学校情况了解不多,学习目标也较为模糊,思政课教师需要更多地对学生进行情绪引导,进行更多的入学环节的帮扶,应给与学生更多关心;而高年级的学生就相对目标清晰、与同学老师间的关系较为稳定,对学校各类情况比较熟悉,在大学的学习生活更为游刃有余,这个阶段的学生更多地需要与教师的交流;毕业生阶段,由于就业压力,学生容易焦虑、紧张,需要对学生就业情绪进行引导,指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选择,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更多的鼓励。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理想、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思政课教育目标的定位及其特色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仅仅对教材进行讲解教授,更重要的是要贴近学生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认知现实、分析现实、解决现实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督促学生进行思考,引起学生思想共鸣,激荡学生心灵,以此才能提升思政教育课的效果。

二、课中

1、关注学生感兴趣的,使得思政课“有滋有味”,增加思政课“吸引力”

现阶段的大学生都是”90后”、“95后”,他们思想新潮、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中的大多数会觉得,相比较专业课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那么重要,也没有多大的用处。因此,对思政课听与不听,主要取决于学生能否从思政课堂上学到一些东西,老师讲解的是否对自己有用。由此可见,思政课堂上老师讲什么,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决定了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投入学习的重要原因。所以,清晰把握授课对象的特点才能上好思政课,才能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在授课时,思政课教师应找准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兴趣之间的结合点,进行联系讲解,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枯燥无味、毫无用处的偏见,使其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作用,燃起对思政课的热情。又通过思政课的学习,为学生在兴趣发展方面提供心理支持、激情动力,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思政课在自身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真正明白思政课的有用之处,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学习思政课,而不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

2、注重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使学生增强获得感,增加思政课“感染力”

思政课中应设立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张扬自我,为学生增进同学间友谊、增强自信心、成就感创造适宜条件。自我价值的体现已经不仅仅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相互交往与相互影响。

(1)对新闻热点进行讨论。在课堂上通过对新闻热点、实时报道的讨论,为学生学习思政课增加新鲜感,将教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参与度高。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讨论热点问题,帮助学生积极思考,耳、口、脑并用,让学生来讲课。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2)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竞赛、辩论赛或演讲赛,通过集体+个人的形式加深和巩固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解决学生消极、被动、懈怠地对待思政课的问题。让学生不只是坐在那里听,还要主动站起来讲。讲自己的观点,甚至通过辩论捍卫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些比赛形式,不仅帮助学生很好地消化思政课所学内容,还能有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3)社会实践等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帮助学生从课本里走向实际生活。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如组织学生进行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理论,增强社会责任感。特別是要关注学生就业领域的实践活动。高校教师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完善就业系统,为学生提供更多有关与就业的有效信息和帮助,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的一部分。

三、课后

1、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拓展思政课堂

积极引导学生阅读书籍。通过阅读参考文献,帮助学生完成对某些定义、思想、观念的知识储备。通过阅读经典书籍后撰写读后感,对思政课内容进行深度理解,拓展思政课堂。

2、学会与学生进行真实的沟通交流,使得思政课“有情有义”,强化思政课“实效性”

思政课教师应沉下心来,主动避免单调的理论说教形式,做到真正与学生沟通交流,将工作重心转移至学生心理、思想、行为指导的具体细节上,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生活、学习、以及将来工作中应具备的自律、勤奋、乐于奉献等人生观、价值观的意义,这才是思政教育的正确路径,才能看到思政教育的实效。思政课确实要在课本外、课堂外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通过思政导师的亲切引导,自然而然地转化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内化为个人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及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正向心态。

四、结语

思政课上教师应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思政课堂上教师无论灌输给学生多少理论知识,都需要学生自身积极响应、理解、吸收,进而用于指导自己的认识和实践。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就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思政课教师应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信息技术、移动网络信息技术等互联网+时代下各类技术工具,例如精选课程相关的辅助视频,如纪录片、影视剧作品等,就是思政课堂上提高学生抬头率的方式。总之,思政课教师还应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中、后环节中积极探索其他适合教学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的是教育人。随着时代变化,新的形势、新的环境、新的现象、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思政教师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学生。教师用心、用爱、用满腔的热情去关心、爱护、教育学生,把握学生的情感、思想变化,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激情,增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帮助学生调整其整体身心状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这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终目标。

【注 释】

[1][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新华网,2016-12-08.

[3]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 2018-4-12.

[3] 黄爱军.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若干对策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2.

[4] 王雪凌.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

【作者简介】

杨 娜(1982—)女,陕西渭南人,硕士,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工程师,从事思政课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课后课前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谈数学课堂的学具准备
拓展材料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的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思想及其在教学中的渗透
思品课堂“以学论教”实施步骤之探索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之课前三分钟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