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苏明清小说创作的历史分期*

2018-09-29 07:36··
明清小说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宣统小说史演义

··

袁行霈在《我的中国文化时地观》文中说:“面对悠久的中国文化,分期是研究和描述其历史发展的关键”,“将时间和地域结合起来,便会注意到文化中心的形成和移动”;“中国文化史有两个坐标:一个是时间的坐标,一个是地域的坐标”,“我希望学术界经过共同的努力,构建一个文化史的立体模式,描述时与地整体演进的图景,再现时与地相互的交叉与错位”①。继已刊拙文《论江苏明清小说创作的地理分布》②对江苏明清小说“地域的坐标”进行空间描述之后,兹文复就其“时间的坐标”,即其历史的发展进程,略加探讨,希望以“立体模式”完整呈现江苏明清小说创作的历史盛况。

一、小说史视野下的江苏小说创作

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分期,在有关小说史撰写中,同样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各小说史著作,均通过其阶段性叙写,表达各自有别的认知。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1924年讲稿),分“从神话到神仙传”“六朝之志怪与志人”“唐之传奇文”“宋人之‘说话’及其影响”“明小说之两大主潮”“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六个阶段。范烟桥《中国小说史》③,分“小说混合时期”(周秦之际)、“小说独立时期”(汉魏六朝)、“小说演进时期”(唐宋元明)、“小说全盛时期”(清朝迄作者所在时代)四个阶段。谭正璧《中国小说发达史》④,分“古代神话”“汉代神仙故事”“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通俗小说”五个阶段。郭箴一《中国小说史》⑤,分“东周以前至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明代”“清朝”“民国”七个阶段。

1949年以后,北京大学中文系集体编写《中国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分五编十八章:第一编“先秦至隋唐的小说”(包括三章:中国小说溯源、魏晋南北朝小说、唐代小说),第二编“宋元至明初的小说”(包括三章:宋元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第三编“明中叶至明末的小说”(包括五章:《西游记》、《封神演义》和其他神魔小说、明中叶以后的历史小说、《金瓶梅》和其他世情小说、明代短篇小说),第四编“清初至清中叶的小说”(包括五章:清代前期的长篇小说、《聊斋志异》和清代文言短篇小说、《儒林外史》《红楼梦》、清中叶其他长篇小说),第五编“近代小说”(包括两章: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的小说、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时期的小说)。1990年代,由原国家教委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组织、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小说史丛书”,其中断代史包括《汉魏六朝小说史》《隋唐五代小说史》《宋元小说史》《明代小说史》(分明前期小说、明代中后期小说、明末小说)、《清代小说史》(分明清之际小说、清代前期小说、清代中期小说、清代后期小说)、《晚清小说史》(分晚清新小说的发轫[1902—1903]、晚清新小说的第一个高峰[1903—1905]、晚清新小说的第二个高峰[1906—1909]、晚清新小说的余波[1910—1911])。200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分为“先唐卷”(包括四编:小说概念的界定与小说的起源和形成;小说形成期:战国秦汉小说及准小说;古小说的兴盛[一]:魏晋小说;古小说的兴盛[二]:南北朝及隋代小说),“唐宋元卷”(包括三编:唐五代小说,宋辽金元文言小说,宋元话本小说),“明代卷”(包括六编:四大奇书—白话小说全面繁荣的时代,明代白话长篇小说[上]—宋元讲史的丰厚遗产,明代白话长篇小说[中]—明中后期神魔题材的繁荣,明代白话长篇小说[下]—明代后期异军突起的世情小说,明后期白话短篇小说,明代文言小说),“清代卷”(包括七编:逞才、寄托、炫学—通俗小说文人化的时代,清前期的白话长篇小说,清中叶的白话长篇小说,清后期的白话长篇小说,清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清代文言小说,韵文体长篇小说)。

通观以上各家分期,虽然认识有别,表述有异,然在其基本阶段的认定上,即:秦汉以前的古小说、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唐代传奇小说、宋元话本小说、元末明初小说、明代中后期小说、清代前期小说、清代中期小说、清代后期小说,又有着近同的看法。

具体到江苏辖区的小说发展,明朝之前,在中国小说的主要发展阶段,也并不乏名篇名作,如魏晋六朝,句容人葛洪著杂记体小说《西京杂记》、志怪小说《神仙传》《抱朴子》,彭城刘义庆著志怪小说《幽冥录》《宣验记》、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彭城刘敬叔著志怪小说《异苑》,宦游江苏的任昉著志怪小说《述异记》等。唐朝传奇小说,有苏州吴县沈既济的《枕中记》《任氏传》,义兴(今江苏宜兴市)蒋防的《霍小玉传》。但相比较而言,在明清时期,江苏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要更为突出,无论是长篇、短篇,白话、文言,从量到质,均有着与其小说重镇相匹配的卓越成果。甚至可以说,江苏明清小说的历史发展,相当重要地反映了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实绩,而其历史分期,在与中国小说发展阶段总体吻合的情况下,也有个别差异。

二、江苏明清小说创作的历史分期

具体梳理江苏明清小说发展的历史阶段,必须以其具体的创作为依据。这里,我们首先对江苏明清小说主要创作,做一个大致的编年(以通俗小说为主,文言选其主要作品):

元末明初(?):施耐庵(兴化?)《水浒传》。

嘉靖至崇祯时期(1522—1644):1.吴承恩《西游记》(嘉靖隆庆年间);2.某公(南兰陵?)《金瓶梅词话》(嘉靖或万历);3.薛居士(南京?)《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嘉靖三十二年刊);4.罗懋登(寓居南京?)《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万历二十五年序);5.李春芳(创作于南京?)《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万历三十四年刊本);6.纪振伦《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万历三十四年序本);7.甄伟《西汉通俗演义》(万历四十年刊);8.陈玉秀《古今律条公案》(万历年间刊);9.许仲琳《封神演义》(天启四、五年刊本);10.冯梦龙《古今小说》(天启四年前);11.冯梦龙《警世通言》(天启四年);12.冯梦龙《醒世恒言》(天启七年);13.方汝浩(流寓南京?)《禅真逸史》(天启年间刊本);14.天然痴叟(苏州?)《石点头》(崇祯初年);15.冯梦龙《新列国志》(崇祯年间);16.冯梦龙《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难录》;17.方汝浩(流寓南京?)《禅真后史》(崇祯二年刊本);18.吟啸主人(创作于南京)《近报丛谭平虏传》(崇祯三年);19.东鲁落落平生(创作于南京?)《玉闺红》(崇祯四年序);20.古吴金木散人《鼓掌绝尘》(崇祯四年);21.袁于令《隋史遗文》(崇祯六年);22.方汝浩(流寓南京?)《扫魅敦伦东度记》(崇祯八年序);23.吴门啸客《孙庞斗志演义》(崇祯九年序);24.吴门啸客《镇海春秋》;25.许曦《放郑小史》;26.许曦《大英雄传》(崇祯十二年之前);27.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崇祯十四年刊);28.李清(兴化?)《梼杌闲评》(崇祯十七年);29.于华玉《岳武穆尽忠报国传》(崇祯末);30.李文烛(丹徒?)《幻影》(崇祯末)。

顺治迄雍正时期(1644—1735):1.抱瓮老人《今古奇观》(顺治年间)⑥;2.李渔(出生于扬州如皋,创作小说于杭州)《肉蒲团》;3.李渔《无声戏》;4.李渔《十二楼》(顺治年间);5.吴拱宸(丹徒?)《鸳鸯针》《一枕奇》《双剑雪》(顺治年间?);6.沛国樗仙(沛县,创作于杭州?)《一片情》(顺治年间);7.陆应旸(青浦?)《樵史通俗演义》(顺治年间);8.天花藏主人《平山冷燕》(顺治十五年序);9.天花藏主人《玉娇梨》(顺治年间?);10.天花藏主人《人间乐》(清初刻本);11.天花藏主人《梁武帝西来演义》(康熙十二年刻本);12.天花藏主人《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康熙后期刻本);14.天花藏主人《玉支矶小传》(清前期刻本);15.天花藏主人《金云翘传》(顺治年间翻刻本);16.天花藏主人《锦疑团》《麟儿报》(康熙十一年序);17.天花藏主人《古今烈女传演义》(康熙年间);18.天花藏主人《百炼真海烈妇传》(康熙年间刊本);19.天花藏主人《两交婚小传》;20.天花藏主人《飞花咏》;21.天花藏主人《画图缘》;22.天花藏主人《定情人》;23.天花藏主人《赛红丝》;24.黄周星《西游记正道书》(康熙初年);25.墨憨斋《醒名花》(顺康年间?);26.墨憨斋《十二笑》(清初刻本);27.佚名《梧桐影》(康熙初年);28.酌玄亭主人(吴县?)《闪电窗》(顺康年间);29.酌玄亭主人《照世杯》(康熙刊本);30.毛纶、毛宗岗《四大奇书第一种》(康熙十八年刊);31.徐衟《三教同源录》(自顺治二年迄康熙三十九年);32.古吴素庵主人《锦香亭》(清初刊本);33.古吴憨憨生《飞英声》(康熙二年?);34.顾石城《吴江雪》(康熙四年序);35.痴情士《闹花丛》(清初);36.笑花主人(?)《双姻缘》(清初);37.江左谁庵(?)《醉春风》(康熙年间刊本);38.禇人获《隋唐演义》(康熙三十四年序本);39.禇人获《凤箫媒》(康熙年间?);40.《醒风流》(康熙十一年?);41.娥川主人《生花梦》(康熙十二年序本?);42.娥川主人《世无匹》(康熙年间);43.娥川主人《炎凉岸》(康熙年间);44.李清《女世说》(康熙十五年刻本);45.张潮(安徽歙县,流寓扬州)《虞初新志》(康熙三十九年刊);46.吕熊《女仙外史》(康熙四十二、三年);47.烟霞散人(?)《巧连珠》(康熙二年刊本);48.烟霞散人(?)《幻中真》(顺康年间刊本);49.烟霞散人(?)《凤凰池》(清前期刊本);50.天花主人(?)《云仙啸》(康熙年间?);51.天花主人(?)《惊梦啼》(康熙十四年?);52.天花才子(?)《后西游记》(清初刊本);53.天花才子(?)《快心编》(康乾间刊本);54.天花才子(?)《隔帘花影》(康乾年间);55.嗤嗤道人《催晓梦》(康熙刊本?);56.嗤嗤道人《警寤钟》(康熙刊本);57.嗤嗤道人《五凤吟》(康熙刊本?);58.张竹坡《第一奇书金瓶梅》(康熙三十四年刊);59.石成金《雨花香》(雍正四年序本);60.石成金《通天乐》(雍正四年序本);61.曹去晶(流寓南京)《姑妄言》(雍正八年)。

乾、嘉时期(1736—1820):1.古棠天放道人(六合?)《杏花天》(雍乾时期?);2.九容楼主人松云氏(震泽)《英云梦传》(雍乾刊本);3.如莲居士《说唐小英雄传》(雍乾时期);4.如莲居士《说唐薛家府传》(雍乾时期);5.徐述夔(?)《五色石》;6.徐述夔(?)《八洞天》(雍乾时期);7.徐述夔(?)《快士传》;8.蔡元放《东周列国志》(乾隆元年序);9.吴敬梓(流寓南京)《儒林外史》(乾隆十四年);10.李百川(创作于扬州)《绿野仙踪》(乾隆十八年);11.如莲居士《反唐演义传》(乾隆十八年序本);12.恂庄主人《异说征西演义全传》(乾隆十九年刊本);13.曹雪芹(出生于南京)《红楼梦》(乾隆十九年?);14.夏敬渠《野叟曝言》(乾隆中期);15.袁枚(流寓南京)《子不语》《续新齐谐》(乾隆五十三年刊);16.沈起凤《谐铎》(乾隆五十六年刊);17.逍遥子(吕星垣)《后红楼梦》(乾隆五十六年冬至嘉庆元年间);18.杜纲《娱目醒心编》(乾隆五十七年序);19.屠绅《六合内外琐言》(乾隆五十八年刻本);20.杜纲《北史演义》(乾隆五十八年);21.梅庵道人《四巧说》(乾隆时期?);22.惜阴堂主人(?)《金兰筏》(乾隆刊本);23.杜纲《南史演义》(乾隆六十年刊本);24.杨景淐(华亭)《孙庞演义七国志全传》(乾隆六十年刊本);25.张南庄(上海)《何典》(乾嘉时期);26.天花主人(?)《二度梅全传》(乾嘉时期?);27.屠绅《蟫史》(嘉庆五年序);28.寓情翁(?)《虞宾传》(嘉庆六年序本);29.丁秉仁《瑶华传》(嘉庆八年);30.落魄道人(?)《常言道》(嘉庆九年序本);31.金陵云崖主人《龙图刚峰公案合编》(嘉庆十四年);32.邹必显《飞跎全传》(嘉庆二十二年刊);33.浦琳《清风闸》(嘉庆二十四年刊);34.寄生氏(?)《争春园》(嘉庆二十四年刊);35.周竹安《载阳堂意外缘》(嘉庆二十五年);36.李汝珍(流寓海州)《镜花缘》(嘉庆年间)。

道光迄光绪二十三年(1821—1897):1.竹西逸史(?)《雅观楼》(道光元年刊本);2.讷音居士(?)《三续金瓶梅》(道光元年小引);3.沈复《浮生六记》(道光五年前成书);4.邗上蒙人《风月梦》(道光二十八年序);5.陈森《品花宝鉴》(道光二十九年刊本);6.张曜孙《续红楼梦稿》(道光三十年);7.江南随园主人(?)《绣戈袍全传》(道咸年间刊?);8.王韬《遁窟澜言》(同治初年);9.吴中梦花居士《蜃楼外史》(同治十二年刊本);10.俞达《青楼梦》(光绪四年);11.郭松友(娄县)《玄空经》(光绪十年);12.王韬《淞隐漫录》(光绪十二年前);13.王韬《淞滨琐话》(光绪十三年);14.王寅《今古奇闻》(光绪十三年刊本);15.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光绪二十年刊);16.佚名(无锡)《杀子报》(光绪二十一年刊);17.邹弢《海上尘天影》(光绪二十二年序);18.唐芸洲《七剑十三侠》(光绪二十三年刊)。

光绪二十四年迄宣统三年(1898—1911):1.吴趼人(流寓上海)《海上名妓四大金刚奇书》(光绪二十四年);2.吴古润野道人《捉拿康梁二逆演义》(光绪二十五年刊);3.陈栩(流寓上海)《泪珠缘》(光绪二十六年刊);4.阮某(仪征,流寓宜兴)《宜兴奇案双坛记》(光绪二十七年序);5.阮某《查潘斗胜全传》(光绪二十七年序);6.月湖渔隐(流寓上海)《闺门秘术》(光绪二十七年刊);7.月湖渔隐《野草闲花臭姻缘》(光绪二十七年刊);8.月湖渔隐《七星六煞剑侠征南传》(光绪二十七年刊);9.海上剑痴(?)《仙侠五花剑》(光绪二十七年序);10.沪上书局主人(?)《闺门秘术》(光绪二十七年刊);11.二春居士(流寓上海)《海天鸿雪记》(光绪二十八年);12.连文澂(流寓上海)《邻女语》(光绪二十九年刊);13.连文澂《商界第一伟人》(光绪二十九年刊);14.孙家振《海上繁华梦》(光绪二十九年刊);15.徐念慈《情天债》(光绪二十九年刊);16.欧阳巨源(客籍苏州)《负曝闲谈》(光绪二十九年刊);17.欧阳巨源《维新梦传奇》(光绪二十九年陆续刊发);18.孙景贤《轰天雷》(光绪二十九年刊);19.张肇桐《自由结婚》(光绪二十九年刊);20.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光绪二十九年刊);21.李宝嘉《文明小史》(光绪二十九年刊);22.李宝嘉《活地狱》(刊于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23.刘鹗《老残游记》(光绪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24.曾朴《孽海花》(光绪二十九年迄民国);25.吴趼人《痛史》(光绪二十九年);26.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光绪二十九年);27.吴趼人《电书奇谈》(光绪二十九年);28.吴趼人《九命奇冤》(光绪三十年);29.徐卓呆《分割后之吾人》(光绪三十年刊);30.上海时报馆记者《白云塔》(光绪三十一年刊);31.吴趼人《瞎骗奇闻》(光绪三十一年);32.吴趼人《新石头记》(光绪三十一年);33.吴趼人《中国侦探记》(光绪三十二年);34.吴趼人《糊涂世界》(光绪三十二年);35.吴趼人《胡宝玉》(光绪三十二年);36.吴趼人《恨海》(光绪三十二年);37.吴趼人《两晋演义》(光绪三十二年);38.吴趼人《庆祝立宪》(光绪三十二年);39.吴趼人《预备立宪》(光绪三十二年);40.吴趼人《大改革》(光绪三十二年);41.吴趼人《义盗记》(光绪三十二年);42.李涵秋《瑶瑟夫人》(光绪三十二年刊);43.李涵秋《雌蝶影》(光绪三十二至三十三年);44.郁闻尧《医界现形记》(光绪三十二年);45.张春帆(流寓上海)《黑狱》(光绪三十二年刊);46.张春帆《九尾龟》(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二年陆续刊);47.张春帆《新果报录》(光绪三十二年刊);48.陈啸庐(流寓上海)《中外三百年之大舞台》(光绪三十二年);49.陈啸庐《嬉笑怒骂》(光绪三十二年刊);50.彭俞《泡影录》(光绪三十二年);51.彭俞《闺中剑》(光绪三十二年);52.彭俞《情天琐记》(光绪三十年);53.陈景韩《情天恨》(光绪三十一年刊);54.陈景韩《白云塔》(光绪三十一年刊);55.彭俞《三家村》(光绪三十二年);56.彭俞《歼鲸记》(光绪三十三年);57.陈春生《五更钟》(光绪三十三年刊);58.观我斋主人《罂粟花》(光绪三十三年刊);59.沈伯新《探险小说》(光绪三十三年刊);60.包天笑《碧血幕》(光绪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刊);61.田铸《美人魂》(光绪三十三年刊);62.上海时报馆记者《滑稽旅行》(光绪三十三年刊);63.吴趼人《黑籍冤魂》(光绪三十三年);64.吴趼人《立宪万岁》(光绪三十三年);65.吴趼人《平步青云》(光绪三十三年);66.吴趼人《快升官》(光绪三十三年);67.吴趼人《上海游骖录》(光绪三十三年);68.吴趼人《查功课》(光绪三十三年);69.吴趼人《劫馀灰》(光绪三十三年);70.吴趼人《剖心记》(光绪三十三年);71.吴趼人《云南野乘》(光绪三十三年);72.吴趼人《发财秘诀》(光绪三十三年);73.陈景韩《短篇小说丛刻初编》(光绪三十二年刊);74.陈景韩《商界鬼域记》(光绪三十三年刊);75.陈栩(流寓上海)《自由花传奇》(光绪三十三年刊);76.陈栩《新泪珠缘》(光绪三十四年刊);77.陈栩《柳非烟》(光绪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刊);78.田铸《幻梦奇冤》(光绪三十四年刊);79.彭俞《双灵魂》(光绪三十四年);80.彭俞《天上大审判》(光绪三十四年);81.陈啸庐(流寓上海)《新镜花缘》(光绪三十四年刊);82.天悔生(流寓上海)《续封神传》(光绪三十四年刊);83.吕侠人(?)《惨女界》(光绪三十四年刊);84.吴趼人《无理取闹之西游记》(光绪三十四年);85.吴趼人《光绪万年》(光绪三十四年);86.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宣统元年);87.叔夏《新意外缘》(宣统元年);88.叶小凤《新儿女英雄》(宣统元年刊);89.彭养鸥《黑籍冤魂》(宣统元年刊);90.新阳蹉跎子《最近女界鬼域记》(宣统元年刊);91.新阳蹉跎子《新三笑》(宣统元年刊);92.新阳蹉跎子《续倭袍》(宣统元年刊);93.吴县单镇《苏空头》(宣统元年);94.郁闻尧《宦海》(宣统元年刊);95.孙家振《一粒珠》(宣统元年刊);96.寓沪医隐(流寓上海)《聪明误》(宣统元年刊);97.陆士谔(青浦)《新三国》(宣统元年);98.陆士谔《新水浒》(宣统元年刊);99.陆士谔《新野叟曝言》(宣统元年刊);100.陆士谔《风流道台》(宣统元年刊);101.陆士谔《新孽海花》(宣统元年刊);102.陆士谔《也是西游记》(宣统元年刊);103.陆士谔《官场新笑柄》(宣统元年刊);104.陈景韩《新西游记》(宣统元年刊);105.陈景韩《侠客谈》(宣统二年刊);106.吴趼人《情变》(宣统二年);107.陆士谔《新中国》(宣统二年刊);108.陆士谔《新上海》(宣统二年刊);109.陆士谔《六路财神》(宣统二年刊);110.陆士谔《最近上海秘密史》(宣统二年刊);111.陆士谔《最近社会秘密史》(宣统二年刊);112.陆士谔《十尾龟》(宣统二年至三年陆续刊出);113.澹秋生《雍正剑侠奇案》(宣统三年刊);114.陈栩《浪子回头》(宣统三年刊本);115.云间天赘生(华亭)《商界现形记》(宣统三年刊);116.陆士谔《女界风流史》(宣统三年刊);117.陆士谔《龙华会之怪现状》(宣统三年刊);118.陆士谔《官场怪现状》(宣统三年刊);119.陆士谔《血泪黄花》(宣统三年刊);120.陆士谔《女子骗术奇谈》(宣统三年刊);121.陆士谔《女嫖客》(宣统年间刊);122.高太痴《梦平倭奴记》(清末)。

三、江苏明清小说创作的分阶段贡献

由以上对江苏明清小说创作的编年,我们不难看出其大致发展阶段,以及各阶段不同的贡献。

明清小说的第一个时期,为元末明初。一般认为,以施耐庵、罗贯中为该阶段的代表。其中,江苏小说占取半壁江山。《水浒传》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巅峰之作。《三国志演义》《水浒传》对于整个明清小说的发展,具有示范意义。因此,我们不妨将元末明初视作江苏明清小说创作的序幕。

嘉靖元年《三国志演义》刻印出版,如可观道人在其《新列国志序》中所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先是建阳书坊从中捕捉到巨大的商机,跟风模仿,组织创作出版,继之江南各地群起响应,通俗小说开始蓬勃发展,并在万历二十年(1592)以后,逐渐走向全面繁荣。而在起始阶段,嘉靖时期,建阳书商熊大木创作《唐书志传》《全汉志传》《南北宋志传》《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余邵鱼创作《列国志传》,虽然更多的是一种商业行为,却对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着深远意义。相较建阳书商的率尔操觚,江苏书坊和作家显示出他们特有的谨慎,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大约在嘉靖、隆庆年间,《西游记》《金瓶梅词话》的创作,成为继《水浒传》之后,江苏作家对于小说发展史新的重大贡献。《西游记》是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开启了通俗小说神魔题材创作一派;《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世情小说,成为世情题材小说创作的第一座高峰。自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刻印《西游记》问世,之后《金瓶梅》在江南抄本传播,江苏小说如雨后春笋,鸿篇佳制不断涌现,在各题材领域,均不乏重要的创获。如神魔小说,继《西游记》,有《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封神演义》《扫魅敦伦东度记》;世情小说,步武《金瓶梅》,有《玉闺红》;话本小说,有“三言”、《石点头》《鼓掌绝尘》;历史小说,有《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西汉通俗演义》《新列国志》《近报丛谭平虏传》《隋史遗文》《镇海春秋》《梼杌闲评》;英雄传奇小说,有《孙庞斗志演义》《禅真逸史》《禅真后史》《岳武穆尽忠报国传》《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难录》;公案小说,有《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古今律条公案》;小说评点,有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明代中后期的通俗小说创作,见诸各家文学史著的非江苏小说,另有《清平山堂话本》“两拍”《型世言》《西游补》《熊龙峰刊行小说四种》《英烈传》《隋炀帝艳史》《辽海丹忠录》等,江苏这一阶段小说创作的成就不难见出。可以说,明代中后期为江苏明清小说创作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清代顺治讫于雍正,凡91年时间,现知有61部作品,年均0.67部,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在小说史的分期中,或者如北京大学中文系集体编写的《中国小说史》,将“清初至清中叶的小说”作为一个阶段,认为“文人创作的小说,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康熙年间产生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乾隆年间产生的长篇白话小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都是继承了前代优良的艺术传统,而又有巨大独创性的作品,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⑦,因此为中国小说发展的高峰期;或者如“中国小说史丛书”之《清代小说史》,分清代小说为“明清之际小说”(包括明崇祯和清顺治两朝,为清代小说的因革时期)、“清代前期小说”(包括康熙、雍正两朝,为清代小说在前代基础上的继续发展时期)、“清代中期小说”(乾隆嘉庆至道光前期,为清代小说的高峰期)、“清代后期小说”(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为古典小说的终结时期),该阶段则分属于明清之际与清代前期两个阶段⑧。鄙见以为,这一时期的江苏小说,一是作品数量众多,也不乏名家名作,如抱瓮老人编选《今古奇观》、李渔创作《肉蒲团》《无声戏》《十二楼》、天花藏主人创作系列才子佳小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四大奇书第一种》、张竹坡评点《第一奇书金瓶梅》、禇人获创作《隋唐演义》、吕熊创作《女仙外史》等。二是才子佳人小说崛起,江苏成为该类小说创作的重镇,涌现出《一片情》《平山冷燕》《玉娇梨》《人间乐》《玉支矶小传》《金云翘传》《锦疑团》《麟儿报》《两交婚小传》《画图缘》《赛红丝》《醒名花》《梧桐影》《闪电窗》《锦香亭》《飞英声》《闹花丛》《双姻缘》《醉春风》《凤箫媒》《醒风流》《生花梦》《世无匹》《炎凉岸》《巧连珠》《幻中真》《凤凰池》《惊梦啼》《催晓梦》《五凤吟》等一大批作品。三是话本小说继续发展,如《今古奇观》《无声戏》《十二楼》《鸳鸯针》《十二笑》《照世杯》《云仙啸》《雨花香》《通天乐》等,《今古奇观》为话本小说名选,李渔的创作代表了清代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四是各题材小说创作不断丰富,历史小说有《樵史通俗演义》《梁武帝西来演义》《古今烈女传演义》,英雄传奇有《隋唐演义》《女仙外史》,神仙佛道有《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西游记正道书》《三教同源录》《后西游记》。世情小说则在才子佳人小说、话本小说之外,有《肉蒲团》《姑妄言》《快心编》《隔帘花影》《警寤钟》等。五是两大小说评点名著的出现,即毛纶、毛宗岗评点《四大奇书第一种》和张竹坡评点《第一奇书金瓶梅》。文学史上,这一时期的非江苏小说,有《聊斋志异》《水浒后传》《醒世姻缘传》《好逑传》《续金瓶梅》《林兰香》。事实上,文言小说巅峰之作《聊斋志异》,也与江苏不无关系,蒲松龄在出任宝应知县孙蕙幕僚的一年中,“也还在写后来总题为《聊斋志异》的狐鬼故事”,其中“《连锁》等篇写了喜吟诗的狐鬼精魅的少女”,便与蒲松龄在宝应认识知县姬妾顾青霞“有些关系”⑨。我们可以将这一时期的江苏小说创作视作继续发展时期。

乾隆嘉庆时期,84年,37部作品,年均0.44部,数量上不及顺、康、雍三朝,表现却更为引人瞩目。一是迎来了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如吴敬梓《儒林外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给予高度评价:“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⑩此为古典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曹雪芹《红楼梦》更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二是才学小说,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作品,如夏敬渠的《野叟曝言》、屠绅的《蟫史》、李汝珍的《镜花缘》,三部作品均出现在本阶段的江苏区域。三是文言小说创作成绩不俗,袁枚《子不语》《续新齐谐》、沈起凤《谐铎》、屠绅《蟫史》,均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长篇文言小说《蟫史》,更为文言小说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四是出现了一批名作,如《说唐小英雄传》《五色石》《八洞天》《东周列国志》《绿野仙踪》《后红楼梦》《北史演义》《娱目醒心编》《南史演义》《何典》《二度梅全传》《常言道》《清风闸》等。文学史上,这一时期的非江苏小说,有《说岳全传》《歧路灯》《萤窗异草》《夜谭随录》《阅微草堂笔记》《说唐全传》《施公案》。毫无疑问,这一时期,为江苏小说创作的巅峰时期。

道光、咸丰、同治迄光绪二十三年(1897),76年时间,18部作品,年均0.24部,与整个中国小说史的发展同步,强弩之末,江苏古代小说也步入了它的馀势期。具体表现,一是作品数量成倍减少,二是缺乏厚重的创作,虽然个别作品不无新创,如沈复《浮生六记》的散文忆语体,陈森《品花宝鉴》之开狭邪小说先河,邗上蒙人的《风月梦》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城市小说”,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以吴语创作,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唐芸洲《七剑十三侠》以写侠义声名不小,但格局偏狭,沉湎小我,整体已难有大的作为,谓之古典小说的终结,不无道理。文学史上,这一时期的非江苏小说,有《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花月痕》。本时期的江苏小说创作,可称为馀势期。

光绪二十四年(1898)迄宣统三年(1911),13年时间,122部作品,年均9.4部。这一时期小说的新变,毋庸置疑。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1897—1916)中说:“二十世纪初年,一场号为‘小说界革命’的文学运动,揭开了中国小说史上新的一页……但戊戌前后文学界对西洋小说的介绍、对小说社会价值的强调,以及对别具特色的‘新小说’的呼唤,都是小说界革命的前奏。因此,新小说的诞生必须从1898年讲起。”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在其《导言:过渡形态的近代小说》中说:“历史上所谓‘近代’的划分,通常是指从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发生,到宣统三年(1911)清王朝灭亡期间,总共72年。不过,小说的发展并不是随着历史步入近代就立即发生相应的变化。从道光朝至同治朝,整个小说领域在前三十二年里一直在持续古代小说的发展态势,几乎看不到什么变化,直到同治末年新创办的《申报》开始刊载小说,而且是连载翻译小说,这种新因素的呈现才开始打破一切如旧的局面……在变化伊始,其初始速度很小,各种变化只是细微缓慢地显示,但在各种迅速发展的社会因素的刺激下,该运动的加速度也在逐渐加大,于是这种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就越来越快,越来越明显。作品数量在爆炸式地增长,翻译小说占据了阅读市场的半壁江山,它们带来的新观念又影响了小说创作,此时不但在题材上突然增加了侦探、政治、科学、探险等许多新门类,其文体也开始异于往常,而白话小说的地位则在快速提升”,“明清小说史上的第三个中心就是上海。从光绪二十年(1894)开始,它已显示出成为小说创作与传播中心的迹象,而自光绪二十九年以降,其中心地位已不可动摇”。我们之所以同意陈平原的观点,一是该年康有为刊发《〈日本书目志〉识语》,包孕了“小说界革命”的相关理论,继之从1899年开始,梁启超先后提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其次,就江苏小说而言,之前的小说,不出古典传统,而始于1897年,吴趼人等开始发表作品,正式进入小说创作领域;其三,从1897年开始,作品数量“爆炸式地增长”。在这一时期,小说创作与传播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上海(属于清代江苏松江府)。但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较之传统小说,已发生蜕变,可谓之江苏小说创作的蜕变期。

综上所述,江苏明清小说创作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元末明初,以《水浒传》为标志,可视之为序幕阶段;嘉靖讫于崇祯,以《西游记》《金瓶梅词话》“三言”为代表,为第一个繁荣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以《今古奇观》《无声戏》《十二楼》、才子佳小说、毛评《三国》、张竹坡评点《金瓶梅》、禇人获《隋唐演义》、吕熊《女仙外史》为代表,为继续发展期;乾隆、嘉庆两朝,以《儒林外史》《红楼梦》《野叟曝言》《东周列国志》《蟫史》《镜花缘》《子不语》《谐铎》为代表,为巅峰时期;道光、咸丰、同治迄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浮生六记》《品花宝鉴》《风月梦》《海上花列传》为代表,为馀势期;光绪二十四年(1898)迄宣统三年(1911),以四大谴责小说为代表,为蜕变期。江苏明清小说的发展分期,与整个中国小说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总体吻合,反映了其在中国小说发展长河中的主体地位和突出贡献;其个别差异,如在清代前期未能孕育出《聊斋志异》这样的文言小说经典,却涌现出一大批才子佳人小说,成为世情小说走向巅峰的重要过渡,也自反映了其自己的特点;古典小说的蜕变最终以上海为中心得以实现,即以今日之江苏辖区论,四大谴责小说家有其三位,所以,现代小说帷幕的展开,江苏同样有不可磨灭之功。

注释:

① 袁行霈《我的中国文化时地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② 冯保善《论江苏明清小说创作的地理分布》,《明清小说研究》2017年第1期。

③ 范烟桥《中国小说史》,苏州秋叶社1927年版。

④ 谭正璧《中国小说发达史》,光明书局1935年版。

⑤ 郭箴一《中国小说史》,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⑥ 冯保善《〈今古奇观〉辑者抱瓮老人考》,《文学遗产》1988年第5期。

⑦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13页。

⑧ 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⑨ 袁世硕《蒲松龄与孙蕙—南游行迹与顾青霞》,见《稷下传习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03-124页。该条承李桂奎教授提示,特致谢忱。

⑩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37页。

猜你喜欢
宣统小说史演义
皇帝的心愿
三国演义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邯郸淳《笑林》与“笑林体”文体独立的示范意义
浅议《中国小说史略》之“略”
Ireland and Joyce’s Novelette
A Prototype—Theoretical Approach to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逐鹰演义之战三英
论清末三帝无嗣之真实原因
晚清广州府巡检司的地域分布特征初探——以《宣统三年冬季职官录》的记载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