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史

  • 信史·信使·心史: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与《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写作
    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1917-1957,以下简称《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印行a,标志着中国文学研究在英语世界开始步入体系化和专业化的道路。该书以一人之力,纵论文学革命以降40年内的小说发展状况。体大虑周之余,因其时发谔谔之言,曾引来许多非议。b这些批评,虽有助于帮助我们认识跨文化阅读如何波诡云谲,并厚植于具体的国际政治关系之中,不过,跳出是非定论和道德指摘,我们必须承认:无论弹

    扬子江评论 2023年4期2023-08-27

  •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研究方法和批评视野
    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下简称《小说史》)于20世纪60年代初出版,80年代初传入国内,是英语世界第一本全面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著作,他独特新颖的批评谱系和研究方法对国内文学史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小说史》中,夏志清能抛开旧批评理论的“反映论”和“印象论”,提出新批评的理论,他私淑英国批评家利维斯的“道德批评”,又取法以布鲁克斯为代表的美国新批评,凭借自身融汇中西的知识体系,将中国现代文学纳入到了世界文学的视野中。他对英美文学批评理论的借鉴,对人道主

    文化学刊 2023年1期2023-04-15

  • “道德视景”与“感时忧国”: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再审视
    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AHistoryofModernChineseFiction)英文版1961年由耶鲁大学出版,该著的问世,不仅很快开辟了欧美汉学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新学科,并由此奠定了夏氏在海外汉学界该学科领域至今难以移易的地位。截至2021年,该著作在一个甲子的时间里,共有中英文10个版本(1)包括3个英文版:耶鲁大学出版社1961版,耶鲁大学出版社1971版,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99版;4个中文繁体版:香港友联出版社1979版,台湾传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12-07

  • 一部拓荒性巨著 ——我看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一部作品,能够在出版半个多世纪后依然被翻版并流传,已足够证明其生命力之顽强。尤其文学理论著作更为难得。有几本文学理论著作50年后还能一看呢?虽然,《中国现代小说史》出版后颇受争议,但即便是夏先生最极端的反对者,也不能完全无视他的某些贡献与真知灼见。他的诸多理念与见解,早已春风化雨,融入到新时期中国文学的肌理与血脉之中。自其之后,中国任何文学史家重整现代文学史,均很难绕过这部奠基之作。我曾不止一次暗自琢磨,为什么写出

    台港文学选刊 2022年4期2022-08-19

  • 夏志清与伊文·金的一桩公案
    撰写《中国现代小说史》。此后的几年,夏志清孤独地往返于纽约和纽黑文之间,几乎读尽了纽约公共图书馆、哥大图书馆和耶鲁图书馆所藏中国现代作家的全部作品和各种报刊,后来还不断地请哥哥夏济安在华盛顿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借阅、核对各种文献。一九六0年前后夏志清校读清样的那段时间,兄弟俩的通信中,这些内容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初,书稿几经修改,终于打印出三份,送请饶大卫(DavidN.Rowe)审阅。饶大卫本人是政治学教授,自觉不是内行,就请了耶鲁大

    读书 2022年11期2022-05-30

  • 古代小说通史的新篇章 ——石昌渝《中国小说发展史》学术意义管窥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中国小说通史著作的第一部,著名小说史研究专家陈平原先生称:“现有的中国小说史,其整体框架几乎全部因袭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而评述具体作家作品,也无不以征引鲁迅的论断为据。一部学术著作,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靠自身的学术品格,统治学界达半个多世纪,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单纯埋怨后学不努力没长进未免有失公允,小说史研究中的‘鲁迅时代’之所以不易超越,还在于《中国小说史略》本身的学术魅力。”[1]对于该著的成功,学界言之甚夥,陈平原先生认

    中国图书评论 2021年11期2021-11-28

  • 《世说新语》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地位研究
    说新语》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研究,可以更加明晰世说体对后世小说的影响。一、《世说新语》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时代意蕴曾有学者这样点评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风流、最混乱、最个性、最痛苦的‘世说新语时代’。”一本中国古代小说成为一个风流时代的缩影,这才是其小说意蕴和时代价值的最终体现。《世说新语》所诞生的刘宋时期是一个儒家思想势微、道家思想正兴的思想大融合时代,其小说内容也巧妙地体现了儒学和道学的思想精髓合流,使《世说新语》中的人物不仅风流潇洒,

    现代交际 2021年17期2021-11-24

  • 缘起与探索
    末,《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海外中译本便开始在内地“流通”,引起各种追随与批判的声浪,被认为对“重写文学史”思潮产生过影响。此书对张爱玲、钱锺书、沈从文、师陀等作家的重新发现,乃至其所谓“纯文学”批评标准所产生的延续至今的冲击,都让这部英文语境下问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至今仍不容小觑。相较于这部著作今天所受之重视与瞩目,夏志清最初的写作不无偶然因素,其过程更是筚路蓝缕,他在此书英文初版前言中就描述了写作期间饱受材料匮乏之苦,亦乏同行切磋①,应该说,这很符合彼时

    南方文坛 2021年5期2021-09-26

  • “总体性”中的李洱 及其小说史意义
    ”;“三统”;小说史一  “三统”会通与小说之“杂”每个作家都生活在特定的总体性中,能否有所成就,或成就大小,是总体性与作家个体之禀赋、气质、心性、才具、努力等相遇合的产物。这个总体性,就是作家所处的时势。时势造英雄,时势也可使人英雄气短。能否抓住时代的际遇,或突破时代的限定,生发、开阔出作家的个人文学生命,决定着一个作家创作的前景和高度。从年代上来看,李洱可谓生不逢时。出生于1960年代后半段,出道时,正是先锋作家声名鹊起之时,文坛虽是喧闹不堪,但此时文

    当代文坛 2021年3期2021-05-21

  • 中国新文学史叙述的独立性问题* ——再读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下简称《小说史》)不啻为一个惊雷,为中国研究者展示了不同以往的文学史叙述。尽管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史写作的高峰,经历了“重写文学史”等要求对中国当代文学重新评价的学术理念的兴起,但是当下的文学史叙述似乎掉入另一窠臼之中,如张光芒所总结的文学史写作模式是由三大板块构成的:“一是‘文学背景+文化与文学运动+理论主张’等构成的历史……二是文学体裁史……三是重要作家作品论(包括某些重要创作流派)……”[1],这样的文学史书写忽略了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01-16

  •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個题目。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

    晚晴 2020年9期2020-12-03

  • World Literature and Modern Chinese Fiction* #
    ame.《中国小说史略》(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There has never been a history of Chinese fiction,if we except the accounts in the histor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written by foreigners.Recently certain summaries have appeared in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0年2期2020-11-17

  • 《四库全书总目》文学批评研究的离合现象
    观的“翻转”与小说史重写——从〈四库全书总目〉到文学学科教材》,讨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事实上也就是离合现象一个独特个案的研究,尽管论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一现象。无疑现代以来文学学科教材中的“小说”,显然与《总目》小说类呈现的“小说”是相疏离的,在舶来的小说观念主导下,中国小说史一些本来面目被遮蔽,重写小说史同样需要处理现代与传统之间促离为合的通变问题。论文认为《总目》小说类提要是目录学形式的特殊的小说史,由此修正、补充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史自鲁迅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4期2019-12-18

  •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张天翼
    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海内外第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专著,在夏志清的小说史之前,大陆已经出版了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路》以及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等著作,但是每部著作注重的都是小说的介绍,而对于作家的评价及其在文学史中地位的评判稍有欠缺。“因此,夏著的出现,恰恰填补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空白,开辟了现代小说史撰写(亦即现代小说系统研究) 的先河。”和国内其他文学史专著比较起来,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用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张天翼。此外

    名作欣赏 2019年18期2019-01-28

  • 《金瓶梅》的经典建构及学术史转型意蕴
    的境况,在中国小说史著中被认定为一部经典之作,地位发生巨大转变。小说史著的撰述者们运用新的观念、方法及视角,以理性、客观的学术态度,对《金瓶梅》进行了“去淫”的处理,发掘了《金瓶梅》为小说史所提供的新元素。并且在与《红楼梦》多层次多角度的比较中,使《金瓶梅》重新得到评价。正是在学术史转型的大背景下,《金瓶梅》研究的学术品位得到提升,在20世纪上半叶小说史著中,真正实现了经典建构。关键词:《金瓶梅》;经典建构;小说史;学术史作者简介:李蔚,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11-06

  • 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成就及意文
    式意义的《中国小说史略》。鲁迅逝世时,蔡元培沉痛悼念道“著述最严谨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太沉痛莫做空头文学家”。《中国小说史略》从远古神话传说讲到清末谴责小说,从庞杂的作品中整理出了一条清晰的小说发展线索,它不仅包含对作品的整理,更讲解了中国小说的起源和演变,评述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小说家和作品,并分析了不同时代小说间的内在联系。作为第一部书写中国小说史的著作,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我国文学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小说梳理和时代开创意

    群文天地 2018年4期2018-08-28

  • 从戏作到小说
    :说到日本近代小说史,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就是坪内逍遥。在坪内之前,日本文学界被所谓的“戏作”所充斥。戏作兴起于江户时代,是町人文化繁荣的产物。但到了十八世纪,戏作沦为颓废的产物,这些作者自称为“戏作者”,没有社会地位。作为东京大学毕业生的坪内逍遥,身体力行来告诉广大青年“文学也是艺术”,从此打开新文学的大门。关键词:坪内逍遥;日本文学;小说史;小说神髓作者简介:尹蕾(1983.3-),女,山东济南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日本古典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6期2018-03-14

  • 民国教育体制下的鲁迅兼课及新文学传承
    ,这使他对中国小说史有了相对全面的了解,成为用现代眼光审视和描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第一代学者。与此同时,在西方大学课程的影响下,国内一些大学的国文系也相继开设了中国小说史的课程,急需中国小说史的任课教师。于是,对中国小说史有专门研究的鲁迅,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各个学校争相聘任的兼课教师。然而,学界对鲁迅兼课教师这一重要身份至今尚缺乏深入的阐释,尤其是没有从民国教育体制的视阈对其兼课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阐释。鲁迅兼课与现代大学新课程师资匮乏有关鲁迅在学校担任教职

    社会观察 2017年12期2017-11-21

  • 略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史的撰写体例和方法
    略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史的撰写体例和方法⊙夏习英[天津农学院, 天津 300384]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出现,不但打破了中国小说自来无史的尴尬局面,而且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构建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新格局。《中国小说史略》构建了以朝代先后更迭为经、以小说的流派为纬、以各时期小说代表作品来衔接的理论框架,厘清了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范围,确立了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研究范式。《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 体例《中国小说史略》第一次非常详尽地介

    名作欣赏 2017年36期2017-07-25

  • 邯郸淳《笑林》与“笑林体”文体独立的示范意义
    ”,就中国古代小说史而言,《笑林》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独立,邯郸淳是小说史上第一人,《笑林》“为赏心而作”和“戏而不谑”的创作手法和科诨尺度也成为后世笑话的基本范式,《笑林》与“笑林体”的文体独立示范意义在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理应受到应有的关注。關键词:小说史;文体史;文体独立;笑林;示范意义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论及《谈谐》一书时,提到三国时邯郸淳《笑林》,称“小说家有此格也”。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

    蒲松龄研究 2017年2期2017-07-07

  • “张天翼现象”解读 ——从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谈起
    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谈起江静涵*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上海 200240在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常常会提及“文坛四家”,但人们对于“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三人的熟悉远超于第四位作家——张天翼。实际上,张天翼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国内对于张天翼和其作品的专业研究较少,远没有其余三位作家的曝光度和热度。而与之同样受到夏志清推崇的“张钱沈”却引发了国内现代文学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并发掘其中的文学发展和

    山西青年 2017年17期2017-01-30

  • 从“隐含读者”视角审视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田晓箐(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隐含读者”概念由美学家伊瑟尔提出,是接受美学的重要批评理论之一。文学作品在成书过程中,往往具有明显的读者预设现象,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通过中西比较进行“隐含读者”预设,从这个层面审视这部文学史著,它带有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隐含读者;中西比较;政治意识形态《中国现代小说史》诞生于1961年,由美籍华人夏志清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期间所著,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部经典的文学批评名著。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3期2016-11-26

  • 喜 欢
    夏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对其的极力推崇至关重要。可张对他连感谢的话都很少,连电话号码也不愿意告诉他。夏包容理解了张的一切无礼,甚至多次在朋友面前替张辩解。就像夏志清夫人王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那样:“夏先生对张爱玲真是一句闲话都没有。”后来夏为张谈妥了皇冠版权事项,这样张下半生的生活便有了着落,夏流露出无比的快乐。他其实什么也不需要,只想看到她终于可以轻松地做自己热衷的事情了。欣赏、体谅、理解、保护、帮助、不扰便是夏志清喜欢张爱玲的方式。(潘光贤 摘自《

    爱你 2016年18期2016-11-25

  • “民国文学”场域中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编写
    域中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编写付兰梅针对20世纪百年文学史的建构这一文学版块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灯下黑”现象,在“民国文学“场域理论中,遵循文学的自律、他律与共律原则,结合个人在中国现代文学方面的研究和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践,从宏观角度探讨把中国现代小说史分解为“民国时代的小说”和“党国时代的小说”这一编写体例构想。在这一框架下,通过对作家多向度的“民国体验”场进行微观考察,论证这一时期小说发展的局部样貌及其生成的内部理路的可操作性。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编写体例进

    华夏文化论坛 2016年2期2016-11-25

  • “优美作品之发现”的可能性
    那本《中国现代小说史》密切相关。大陆学界和普通读者群对夏志清的了解除了这部书以外,并无更多的了解b。也就是说夏志清是凭这部书获得如此受重视的地位,这倒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同样不容忽视的问题又在于,这部书受到在美国的有中国背景的学者严厉批评,其批评主要来自这一说法:夏氏这部书是受美国中央情报局雇佣所写,它是冷战政治的产物。既然打上这样的标签,余不足论。对于海外及国内一部分学人来说,似乎并不关注夏氏关于现代小说的重新评析是否有学理价值,由于过于执着于一项意识

    扬子江评论 2016年5期2016-09-06

  • 浅议《中国小说史略》之“略”
    摘 要]《中国小说史略》作为中国小说史研究的“第一块基石”,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在《中国小说史略》的题名中,“小说史”何以言“略”,是个极易被忽视的问题。“小说史”之“略”,既与作者撰写全书的体例、结构有关,也与作者的叙述策略及学术理念、立场有关。就《中国小说史略》而言,“略”至少包含三层信息:其一,“略”是作者教学的实际需要;其二,“略”是作者撰史的表述策略;其三,“略”是史家对史料和史实的精要提炼。在小说被纳入中国文学史的过程中,鲁迅的《中国小说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7-04

  • 夏氏兄弟的道德新批评
    名作《中国现代小说史》。在《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二)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中国现代小说史》写作过程的信息,这对《小说史》的读者和研究者而言,自有其特殊的价值。1951年6月8日夏志清向哥哥报告好消息,他终于得到耶鲁教授饶大卫的聘用,研究中国问题,编写《中国手册》。可以说自此夏志清走上了中国文学研究的道路。夏济安得知消息后,欢欣鼓舞,不仅为弟弟在生活上有了安顿,更为“中国文学史”终于得到一位恰当的研究者深感快慰:“由你来研究中国文学,这是‘中国文学史

    中国图书评论 2016年5期2016-05-18

  • 论《新青年》同人小说史研究的语境性
    《新青年》同人小说史研究的语境性火 源(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新青年》同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选择也表现在他们的中国小说研究方面。要想理解其细节,需要考虑语境因素。通过分析人际互动、主体需求和小说观念等语境性因素,认为同人中国小说史研究中的文化选择并非个人的、任意的,而是在语境影响之下做出的。他们在文化语境的作用下形成交融视野,在解决问题和困惑的过程中选择了自己的文化态度和立场。《新青年》; 同人; 中国小说史; 语境; 文化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04-13

  • 农村题材的全新诠释与小说史书的独特撰述 ——由《中国现代农村题材小说史》引发的思考
    材的全新诠释与小说史书的独特撰述 ——由《中国现代农村题材小说史》引发的思考(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长沙410081)在学术研究理论和学术视角日益多元化的当下,中国现代文学这一段辉煌的历史被不同时期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体例进行各种各样的不同书写。有学者曾对已经正式出版或公开发表的各类型中国现代文学史做过统计,约达500多部,其中尚不包括各种内部印行的史著。在这份统计目录中,文学史体例大约有通史、断代史、文体史、阶段史、区域史、文学思潮史、流派史等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4-13

  • 民国文学史视野下通俗小说家“著史现象”考论* ——以张恨水的1930年为中心
    直有写一部中国小说史的心愿。以往的研究者多关注作为小说家的张恨水,对于他的学术思路很少提及。这与张恨水的研究论著没有完成、相关文学理论论述过于零散有关。事实上,从关于著史一事只言片语的记述文字中,依然可以窥探出张恨水的文学理论思想及其学术眼光。1930年的张恨水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文学史料收集和考证。他对通俗小说渊源的考证显示出对小说研究初步的学术积累。除张恨水外,民国时期通俗理论的相关论述,多出自于身为通俗小说家的作家之手,他们从创作实践出发,随感式地论说有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3-23

  • 鲁迅文学史研究之探析
    作品分析”式的小说史写法几成各种文学史中论及小说的不易之法则,读者亦早已习以为常。但或许当我们回首上世纪初期的文学史家,观照他们所处的特殊的时代背景、所肩负着的特殊使命时,我们才能发现其对小说史所作出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之功,也才能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得以管窥那个时代的文化与学术风貌,从而进一步挖掘出对今人的小说史研究有所裨益的地方。鲁迅就是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一位。本文的宗旨,意在通过鲁迅的主要思想和治学方法,探求其小说史研究的独特学理风格,同时对他以《中国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3-17

  • “五四”作家对“现代小说”的想象与建构
    于反思当前现代小说史研究的弊端。“五四”;现代;小说;现代小说一、“现代小说”概念的两个维度何谓中国“现代小说”?在现有表述中,我们至少看到两种意义的用法。最常见的是强调其价值维度,特指一种性质“现代”的小说。在当前的表述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两种意义的用法。首先,最常见的是强调其价值维度,特指一种性质“现代”的小说。最早以“现代小说史”命名的著作是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该著强调的正是小说的“现代”性质,作者在谈现代小说的发生时说:“我得马上要指出的是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3-13

  • 中国小说的起源时间辨析*
    的却很少。中国小说史著作中对小说的起源时间探讨也是众说不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小说史写作的混乱。文章认为中国小说应该起源于西周时期,其代表作就是《尚书》中西周时期写成的《金縢》。中国小说 起源时间 辨析中国古代小说起源说众多,但提出明确起源时间的很少。例如班固认为小说出于稗官,但稗官是从什么时候有的,就无法确定;《隋书·艺文志》认为小说“推其本源,盖亦史官之末事也”,但史官的确切起源时间很难说清楚,另外史官们什么时候开始进行这些“末事”小说创作也非常模

    新疆社会科学 2016年5期2016-02-26

  • 小说史的叙述体例、理论命题及研究视角——刘勇强教授小说史研究方法评介
    00071)小说史的叙述体例、理论命题及研究视角——刘勇强教授小说史研究方法评介蓝勇辉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摘 要:刘勇强在小说史研究上有精当的见解与较大的突破,总结来说,主要有几个特色:第一是将小说家作为探究小说史演变的内容,采用“一书兼二体”的小说史叙述体例;第二是从小说文本及小说史的角度归纳总结出一系列理论命题;第三是运用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及超拔的鉴赏构建个性化的小说史。关键词:刘勇强;小说史;叙述体例;理论命题;研究视角北京大

    天中学刊 2016年1期2016-02-12

  • 论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建构方式
    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序”中曾经说过他在写作四十年代文学时,没有什么参照,彼时王瑶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下册)还未出版。但是,我们从这里可以推测,夏志清在写《中国现代小说史》时,应该是看到了《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我们又在“复旦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看到了夏志清在写作《中国现代小说史》时所附的参考书目。从这份参考书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夏志清当时参考了一些左翼文学史家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比如张毕来《新文学史纲》第一卷(1956年)、刘

    小说评论 2015年4期2015-11-14

  • “世代交替中的明清小说研究”讨论会成功召开
    现状雷勇教授就小说史的书写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小说史具有史学和文艺学双重品格,小说史书写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第一,体例、结构的问题;第二,自身问题和衍生问题;第三,写法问题。段庸生教授梳理了学者关于古代小说研究的分期和所面临问题的讨论,并认为,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仍值得注意。二、学术新军如何崛起赵义山教授将学者的组织归纳为行政、课题、学会三种组织模式。同时,以明代小说中的寄生词曲为例,强调跨界研究,不仅有利于开拓视野,也有利于开拓新的领域。黄大宏教授强调文

    明清小说研究 2015年2期2015-10-25

  • 论夏志清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遗产
    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及相关序言中。此外,夏志清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四种合评》、《〈中国三十年代作家评介〉序》、《文学不能为政治服务》等论文中也阐述了他的文学史观。但概括地讲,夏志清的现代文学研究遗产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体现:第一,将张爱玲、沈从文等作家“请进”了现代文学史。从一九四九至一九八○年,内地出版了不少中国现代文学史专著或教材,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内地首次使用“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文学史)、刘

    当代作家评论 2015年4期2015-06-01

  • 龚鹏程对《中国小说史略》批评之探析
    044)《中国小说史略》上起先秦神话传说,下迄近代谴责小说,本是鲁迅在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的讲义,后几经修订成书。其著述与修订的过程,体现着鲁迅严谨的治学态度,凸显出作为小说家的鲁迅的小说史观。此书问世之后,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如蔡元培认为《中国小说史略》“已打破了清儒轻视小说之习惯”[1],并在1936年鲁迅逝世后所作的挽联中特别提出“著作最严谨,岂徒中国小说史”,显然他把《中国小说史略》作为了鲁迅学术精神的代表。胡适在192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2015-03-29

  • 晚唐江西作家卢肇研究论略
    面。诸多版本的小说史如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史稿》[19]《隋唐五代小说史》[20]、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21]、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22]、苗壮《笔记小说史》[23]、陈文新《文言小说审美发展史》[24]、李剑国、陈洪《中国小说通史》[25]、邱昌员《晋唐两宋江西小说史话》[26]等亦有论及。对卢肇诗、赋、文及《文标集》论述较为全面的文章是毛忠贤《卢肇及其文学创作简评》,论文充分肯定了卢肇作品的文学及文献价值,并指出其创作擅长形象化及有明显科举倾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1期2015-03-20

  • 西方文化视野下的文本解读——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国现代小说史》(下文简称《小说史》)。这部英文著作自1961年问世以来,一直受东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港台地区自1970年开始翻译、发行这部小说,个别版本还进行了再版重印,其影响程度可见一斑。然而直到2005年,几经周折,删节版的译本才在大陆大区公开出版,这种迟来的做法,反而使《小说史》流传更广,影响更深,继而引发了学界讨论、研究的热潮。在夏志清的《小说史》流传大陆之前,大陆已经有多部系统书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著作,如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的《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03-18

  • 《中国小说史略》“略”去了什么?
    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所使用的讲义整理而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上下卷,由北大第一院新潮社排印出齐。对于这本著作,蔡元培、胡适、郭沫若、郑振铎等学界名宿,都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中胡适认为:《史略》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精力。”(《白话文学史·自序》)即使鲁迅自己谈起《史略》,也不无潜在的优越感。譬如,他在《两地书》(编刊稿)最后一信里对许广平说:“例如小说史罢,好几种出在我的那一

    读书文摘 2014年11期2014-12-24

  • 理论贡献与立场偏狭
    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终于得以“名正言顺”地在中国大陆问世。此时距离《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版出版已经54年,距离中文版出版也已经35年了。在文学和文学研究日渐势微的今天,《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简体版在中国大陆出版,已然不会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经典出版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和阅读热潮了。或许相当一部分现代文学的研究者,早已通过各种方式读到了未经任何“增删”的“全本”《中国现代小说史》;或许《中国现代小说史》中那些富于创见的观点、思想,在

    文艺争鸣 2014年9期2014-11-20

  • 《中国小说史略》“略”去了什么
    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所使用的讲义整理而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上下卷,由北大第一院新潮社排印出齐。对于这本著作,蔡元培、胡适、郭沫若、郑振铎等学界名宿,都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中胡适认为:《史略》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可以替我们研究文学史的人节省无数精力”。(《白话文学史·自序》)即使鲁迅自己谈起《史略》,也不无潜在的优越感。譬如,他在《两地书》(编刊稿)最后一信里对许广平说:“例如小说史罢,好几种出在我的那一

    福建文学 2014年9期2014-09-19

  • 夏志清的未竟之功
    ,即《中国现代小说史》。接下来我想的就是无论如何赶紧设法买一部来读。前不久找出母亲一九八六年去香港时写给我的几封信。其中一封写道:“这里有《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夏志清著,据店员说夏志清只著此书,是否?书价五十五元。”另一封则说:“我只买了一本夏志清著小说史(这书有点折角,只此一本了),是香港翻版的,我逐章逐句对过,也问过售货员,是完全一样的,就便宜多了,原版是五十五元五角,翻版是三十五元,打了折扣(正在春季大减价),为二十八元八角。”按照当时的黑市汇率,这

    读书 2014年3期2014-09-10

  • 在时代中的沉与浮 ——论夏志清及其《中国现代小说史
    及其《中国现代小说史》刘涛《中国现代小说史》2005年大陆版书影2013年12月某晚,夜刷微博,看到夏志清先生去世的消息,不觉叹息。我与夏先生有一丁点因缘,可稍作交代。2000年,我在南昌大学中文系学习。那时教中国现代文学的老师似乎颇受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影响,课上屡屡提及夏志清和他的书。我不禁好奇起来,四处搜索此书,然而不得。于是,向那位老师借来,那是一本复印本,底本是1979年的香港本。她说,这已经是复印本的复印本了。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未

    传记文学 2014年5期2014-08-07

  • 夏志清的学术贡献及其遗产
    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率先使欧美人了解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情况,该书在香港、台湾出版之后也“启蒙”了那里很多学者,其著作悄悄传入中国之后,引发争议,一方面他受到批评,另一面也悄悄地影响了诸多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之后,夏志清在中国的影响逐渐增大,200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2013年12月29日,夏志清去世。本刊编辑部邀请刘涛先生组稿,试图较为系统地讨论夏志清的学术贡献,总结其遗产。因为夏志清先生影响了较多地域的学者,便着重邀

    传记文学 2014年5期2014-08-07

  • 没有夏志清,张爱玲已被历史活埋
    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1961年出版于美国,里面关于张爱玲的篇幅是鲁迅的两倍,《金锁记》被推为“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与之对应的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大陆的所有文学史书、文学评论中,鲁迅是神,张爱玲的名字从未出现——她完全被历史活埋了。当时被历史活埋的作家还有:周作人、沈从文、钱钟书……因为夏志清的推崇,后来的大陆学者才开始重新审视意识形态重压下的文学史。有评论称,《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能量,不亚于一次文学革命。也是从这本书以后,中国现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12期2014-05-06

  • 谭正璧《中国小说发达史》的小说观念与言说体例 ——以《中国小说史略》为参照
    ——以《中国小说史略》为参照林莹(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谭正璧《中国小说发达史》写于1935年,主要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参考,并在其基础上更新了部分史料。此作因被《中国小说史略》的影响力所遮盖,以及解放后没有再版等原因,历来所受关注较少。以《中国小说史略》为参照,发掘和分析《中国小说发达史》的小说观念与言说体例,期待展示其中别有洞天的学术风景和谭正璧自家的研究旨趣。中国小说发达史;中国小说史略;谭正璧;小说观念;言说体例谭正璧《中国小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4期2014-03-31

  • 小说史书写中的“举例” ——以《中国小说史略》为中心
    者关乎文学史、小说史的基本定位,可能形成较明显的共识;后者还与史家对作品的独特感悟与把握有关,可能从不同角度展现作品的丰富性与史家的个性眼光。我曾经在拙文《小说史叙述的文本策略》中指出,小说史叙述对文本的疏离是一个由来已久的现象,对文本的观照由于受到某种理论方法的制约,文本自身的特点或者没有得到充分的、深入的揭示,或者竟被遮蔽。而文本在小说史中的虚位化,使得小说史成为作品名目的简单罗列,不管是这种罗列的基础是时间性的陈述,还是题材性质的归类,或是两者相兼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04-11

  •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
    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王 瑜(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一种写史“范式”,影响且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编写。夏志清从文学性、人性和道德情感的角度评判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研究模式,与大陆以“革命斗争”“思想启蒙”“改造国民灵魂”等关注视角迥然不同。对言词、字句和文字本身细腻的关注是文学史编写文学性的体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基本立足点。就此而言,夏著的典范意义对当前文学史编写如何走

    唐山学院学报 2012年4期2012-08-15

  • 研究型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以《古代小说史专题研究》为例
    体系中的《古代小说史专题研究》课程来看其具体实施和效果,以此个案来探讨研究型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并试图为专题研究式课程提供某种参考。一、研究型教学的目标根据笔者讲授《古代小说史专题研究》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学状况不尽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文学史与小说史协调互补的问题;教学时间短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学生主动性不强、依赖心理重。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改进和解决的话,这门课程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将会出现小说作品没有细读几篇,小说史的脉络也理不清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2012-08-15

  • 新文学观念下的审美标准与批评方法 ——读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①
    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①蔡 军(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成功地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史书写方法,无论对其争议与褒扬有多少,辩争本身都不是最值得注目的地方。透过辩争,夏先生文学史书写的审美标准和批评方法渐渐完整地展现出来,由此也可探知夏先生真实的文学观。《中国现代小说史》;新传统;新批评;文学观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推崇文学本身的美学质素及修辞精髓的基础上,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1],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4期2012-04-18

  • 从学术史视角看鲁迅的中国文学史研究
    崇。专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论文《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讲演记录整理稿《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以及如吉光片羽一般散见于其杂文和书信中的若干文学史论断,不仅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成就,也为后世提供了富于开创性和启发性的学术思路,成为文学史写作的精彩范例。一、小说史研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鲁迅首先以小说史研究闻名,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划时代的名著《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该书不仅是鲁迅的学术代表作,而且开创了中国人独立撰写

    东岳论丛 2012年12期2012-03-29

  • 古小说之名义界限及其文类特征——兼谈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符合古代实际的小说史。古小说研究倡导一种还原和贴近历史的小说研究,希望遵从古人的小说概念和观念,重新建立符合古人小说观念和历史真实的古小说史和古代小说史。[关键词]古小说;汉唐小说;传奇;古代小说;小说史[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1-0170-12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有时可以看见“古小说”一词,但各家使用这一概念时的内涵并不一致。大略而言有两种用法,一种指唐代以前的小说,如鲁迅《古

    社会科学研究 2012年1期2012-02-28

  • 《中国现代小说史》与80年代的“现代文学”
    光炜《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来龙去脉”华裔美籍著名学者夏志清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影响甚大的英文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以下简称《小说史》)1952年开始写作,1961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1971年再出增订本。其兄长夏济安学生刘绍铭发起,国雄、谭松寿、水晶、董保中、李欧梵和杜国清等十余人参与翻译的中译繁体本,1979年同时由香港友联出版社和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夏志清详细交代过《小说史》的写作背景:“1951年春天,我一方面忙于写论文,另一方面真不免要

    南方文坛 2009年3期2009-09-09

  • 众说纷纭下的一种坚持 ——论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偏见”
    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以下简称《小说史》)那样受到争议与追捧。已故捷克汉学家普实克在《小说史》英文初版问世的第二年就撰写长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根本问题——评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批评其文学研究的“非科学”与“主观化”,认为夏志清是一位有着严重政治偏见的主观批评家。且不说普实克模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本质区别对夏志清的评判是否有失公允,作为主体派批评家的代表人物,夏志清等人就是“凭借批评主体自身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艺术感受来进行批评的批评家。依赖的不是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1期2009-04-05

  • 20世纪的“中国小说史”编纂
    20世纪;中国小说史;编纂[摘要]20世纪编写“中国小说史”著作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1897年至20世纪最初20年为奠基期,20年代至70年代是演进期,80年代以后是求变期。在这框架下梳理了“中国小说史”著作发展的轨迹,并从史识、学识、学养、视角等不同角度,或详或略地将一些代表性的著作进行了评介,为以后治中国小说史者提供借鉴。[中图分类号]I207.4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04)03—0084—11

    东岳论丛 2004年3期2004-06-29

  • 论中国小说发生期的期限
    理学术界对中国小说史初始阶段的不同认识的基础上,以小说出现、小说本质、小说活动和小说理论为基本标志,确立起小说发生期的概念。同时,对于发生期的期限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在把握小说文本与文化文本、小说起源与小说发生的区别的基础上,依据小说史实际,确定发生期的上限为战国时代。在把握发生期内各种小说现象的内部统一性的基础上,确定发生期的下限为西汉末年。关键词小说发生期上限下限

    浙江社会科学 2004年3期200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