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蜗牛》时,我们在读些什么?

2018-09-29 11:14邓建明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8年6期
关键词:意蕴小树蘑菇

邓建明

童话,是小学低段课文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一般来说,每读完一篇童话,教师内心都会形成一个大致的印象:这篇课文赞扬了什么,肯定了什么,或者批评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这就是对作品意义价值的初步判断。多年来,我们语文教师对这一套路可谓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解读课文也好,教学课文也好,只需把这个框框套上去,教师好教,学生好记,一切都顺顺当当,皆大欢喜。但是,当我们沿用这个套路来解读新入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小蜗牛》时,却突然卡了壳。《小蜗牛》是俄罗斯作家巴乌姆美莉的作品,课文共208字,没有生动曲折的情节,也没有鲜活独特的童话形象,课文只是讲了一只小蜗牛缓慢爬行,越过春夏秋冬的故事,似乎并没有明确赞扬了什么、肯定了什么,或者批评了什么、否定了什么,但却赢得了师生们的喜爱,令人深思、回味。那么,我们读《小蜗牛》到底会读出些什么?它具有怎样的价值意义?

执着的震撼。蜗牛,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是陆地上最常见的软体动物。作为一种生物种类,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缓慢爬行是其活动方式与生存方式,自有其存在的理由,用不着别人来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但作为一个童话形象进入文本,我们便有意无意地赋予了它渺小、迟缓、弱势等诸多特点,使之成为被愚弄、取乐和怜悯的对象。从表面看,《小蜗牛》也是从取笑小蜗牛入手的。春天出发,回来已经是夏天;夏天出发,回来已经是秋天;秋天出发,回来已经是冬天,该待在家里过冬了。课文采用夸张的写法,含蓄风趣地写出了蜗牛“爬行缓慢”这一特点。相对于人类来说,这蜗牛的爬行实在是太慢、太好笑了,值得怜悯同情。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我们人类似乎找到了一些優越感,赢得了些许的愉悦与满足。但是,对作品价值意义的把握如果仅仅止步于此,课文的丰富内涵和审美意蕴必将大打折扣。事实上,在反复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更多地领略到了蜗牛妈妈的慈爱理性与小蜗牛的纯真执着。尽管爬行缓慢,渺小弱势,但小蜗牛一家仍然顽强地生活着,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毅力。为了看小树发芽,为了摘到草莓,为了采到蘑菇,小蜗牛坚持不懈地爬行,他的这种“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的执着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鼓舞着我们。

错过的忧伤。春天,小蜗牛去小树林看小树发芽,结果小树长满了叶子;夏天,小蜗牛去小树林摘草莓,结果草莓没有了;秋天,蜗牛去小树林采蘑菇,结果蘑菇没有了。几个来回,花开花落,时序就已经是冬天了,地上盖着雪,树叶全掉了,小蜗牛只能待在家里过冬了。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天性——爬得缓慢,小蜗牛就这样连续地错过了春夏秋冬的各种美好,怎不令人忧伤?错过是一种无奈,但错过却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恨不相逢未嫁时”是错过,无视“一棵开花的树”是错过,欧·亨利小说《麦琪的礼物》中丈夫卖掉金表为妻子买发卡和妻子卖掉金发为丈夫买表链是错过。鲁迅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小蜗牛的形象就是凭着一抹淡淡的悲剧色彩而牵动了我们的心,使我们不由自主产生了“含泪的微笑”。

意外的惊喜。刻意追求的,往往不能得到;失落之间,忧伤之时,却突然遭遇了意外的惊喜,这是生命所遭逢的苦乐之美。“有心栽花花不活”是莫大的遗憾,但无意之间插柳成荫的风景也分外迷人,更加值得我们称赏。夏天,小蜗牛没看到小树发芽,却看到小树长满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地上长着许多草莓;秋天,小蜗牛没摘到草莓,却看到地上的蘑菇和金黄的树叶;冬天,小蜗牛没有采到蘑菇,却看到了地上光洁的积雪和孤傲的枝丫。坚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发现意外的惊喜,珍惜意外的惊喜,享受意外的惊喜也是生命与生存的大智慧。

在童话作品中,特别是在提供给小学低段儿童阅读的童话作品中,过多、过早的价值明示或暗示是没有多少意义甚至是有害的。但作为教师,对这些作品的价值意义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审美意蕴。准确把握童话作品的价值意义需要新颖的视角和开阔的视野,其功力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步练就。

猜你喜欢
意蕴小树蘑菇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爆图团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蘑菇
蘑菇伞
送你一棵小树
我们的小树屋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