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ogistic模型的阅读困难群体阅读意愿研究1
——以公共图书馆为例

2018-10-08 06:17
惠州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使用率学历困难

李 莉

(惠州学院 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阅读困难群体是指遭遇障碍导致的无阅读习惯或无有益阅读的人群。中国公民识字率已经高达90.9%以上,但人均阅读量却不到5本。阅读困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识字率低,还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阅读困难一般包括三类:无法识别各类材料的文盲、信息资源获取能力差的信息穷人,在社会环境中知识贫困的弱势人群[1]。近年来图书馆投入大量资源,实行一系列政策鼓励用户阅读,然而图书馆使用率一直非常低,大部分阅读困难群体从未去过图书馆,有些城市比例高达80%以上。研究影响阅读困难群体图书馆使用率的相关因素,促进全民阅读,促进图书馆改善服务质量,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一、文献回顾

1973年国外学者通过对图书馆使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哪些因素影响用户成为图书馆使用者。目前中国学者关于图书馆使用研究主要侧重在图书馆用户使用现状及使用意愿的研究,相关学者[2-6]均从持续使用意愿角度研究大学生群体移动图书馆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另外一些研究人员[7-10]则从其他角度探讨了不同社会群体图书馆使用的现状。在已有的关于阅读困难群体图书馆使用行为的研究文献多局限于理论探讨或现状介绍,缺乏实证分析。

二、问卷和数据来源

该次调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调查对象的个体因素、调查对象的认知因素及调查对象周边环境因素。在广东省内各家政服务中心、建筑工地、劳务市场、服务机构、餐饮机构等场所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92份,有效率为98%。参与调查的阅读困难群体男女比例约为1:1。从学历来看,小学及以下4人,初中有244人,占总数的62.24%,高中学历人数为96人,为24.49%,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为48人,占比12.24%。调查对象的职业涵盖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居民服务、仓储和邮政业,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认知因素从对公共图书馆重要性感知和公共图书馆使用动机两方面来测量。其中对公共图书馆重要性感知分为不重要、一般重要、比较重要和特别重要四种。使用动机包括休闲、学习、使用资源和参加活动四类。调查对象周边环境因素研究者选取的是图书馆资源、到馆距离、身边好友图书馆使用情况及每周空闲时间几个方面来考虑。

三、研究模型

Logistic回归模型对分布没有假定,不要求变量一定服从正态分布,适用于用一组自变量去预测对分类变量的影响强度,能够很好地解决非线性问题。模型基本形式如下:

其中p为用户图书馆使用率高的概率,1-p为用户使用率低的概率,xi为数值型或定性解释变量,n为影响用户图书馆使用率的因素个数。

将阅读困难群体图书馆使用频率的高低定义为因变量,采用每月到馆率作为测量变量,很多研究对象每月到馆率不超过3次,大部分研究对象每月仅到馆一次[11]。结合以往研究定义阅读困难群体每个月使用图书馆3次以上为1,低于3次为0。从个体因素、认知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类别中提取出九个因素进行分析。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绝大多数图书馆已经提供了对用户部分或者全部免费服务[12],因此,收入因素并不会导致用户无经济能力使用图书馆,因此收入因素不放入模型。在个体因素中分别定义性别、学历、职业为自变量x1,x2,x3,认知因素中定义对图书馆重要性感知、图书馆使用动机为自变量x4,x5,环境因素中定义图书馆资源、空闲时间、身边好友图书馆使用情况、到馆距离为自变量x6,x7,x8,x9(见表1)。

表1 模型自变量定义

Logistic模型虽然很少的假定,但当一组预测变量中有些自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则可能导致结果不正确。进行模型拟合度分析和共线性检验,拟合度达0.734,效果比较理想。所有变量的容限均不小于1-R2,不存在多重共线性,见表2。

表2 模型拟合度

问卷获取的数据经处理后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进行检验,选用enter方法使所有变量同时进入方程进行分析。如果不考虑自变量直接进行阅读困难群体图书馆使用率,则预测正确率为53%,几乎为偶然。采取自变量对图书馆使用率进行预测,总体正确率达87.5%。从表3的自变量测算结果得出,研究对象群体的性别、学历、职业个体因素,图书馆使用动机,身边好友图书馆使用情况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对图书馆重要性感知,图书馆资源、空闲时间、到馆距离均通过Wald水平检验。

回归系数B正负表示各自变量是对因变量是促进还是阻碍作用。在显著水平下的几个变量中,学历、对图书馆重要性感知,图书馆资源、空闲时间的系数都是正数,表示认为图书馆越重要,图书馆资源越多,个人每天空闲时间越多,则图书馆使用频率将越高,阅读意愿越高。到馆距离越远,则图书馆使用频率越低,阅读意愿越低。

四、调研分析

(一)提出假设

影响用户使用公共图书馆的因素众多,以往研究中对可能影响图书馆用户行为的因素大致分为个体因素、认知因素和环境因素三类[13],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指出能影响阅读困难群体阅读意愿的因素。提出假设:

假设H1:阅读困难群体阅读意愿受性别、学历、职业的影响

假设H2:阅读困难群体阅读意愿受对图书馆重要性感知、图书馆使用动机的影响

假设H3:阅读困难群体阅读意愿受图书馆资源、空闲时间、身边好友图书馆使用情况、到馆距离的影响

(二)假设验证

通过不同群体的图书馆使用情况的观察,发现男性群体与女性群体在进行图书借阅或电子资料使用时没有太大差别,使用图书馆的对象并没有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不同职业所需知识不同,某些特定职业的群体需要通过频繁访问图书馆或借阅图书才能较好的完成工作任务。文盲不会阅读,因此,基本上不使用图书馆,初中学历有一定能力使用图书馆,但由于受阅读水平的影响,使用图书馆相应功能时存在一定困难,学历水平越高的用户,对图书馆使用越不存在困难,所以学历较高的用户对图书馆使用的越频繁。

阅读困难群体是否使用图书馆或者使用图书馆的频率高低并不受自身性别影响。文化程度越高的对象信息意识会优于文化程度较低者,高信息意识将促使的信息工具的使用,其中就包括图书馆使用。从事职业显著影响阅读困难群体的图书馆使用频率。文化程度与从事职业的交叉项也对图书馆使用频率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各因素可以解释的因变量方差为0.362。

表3 主体间效应的检验

自变量学历包括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四水平,选取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比较因变量位于不同水平上的差异。通过对主体间效应的检验,发现文化程度对去图书馆的频率影响显著。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图书馆使用频率的边际均值呈现递增趋势。学历低是导致图书馆使用率低的原因,学历越高、就越热衷于使用图书馆,现阶段阅读困难群体学历普遍偏低,因采取措施提高该群体的知识文化水平,从而提高图书馆使用率。从图2可以看出,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使用图书馆频率较高,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图书馆使用频率偏低,各行业之间差异显著。其中图书馆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制造业,主要是由于国家制造业处于机械现代化阶段,从事制造行业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机械操作技能和产品制作工艺知识。这些知识专业性强,必须通过专业培训和图书馆资料查阅才能获取,因此,从事制造业的群体使用图书馆频率最高。相对于交通运输业应该掌握一定的交通运输行规、具备基本的驾驶技能,从事批发和零售所需的专业知识较少,从事该职业的对象并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因此图书馆使用频率最低。

结论1:阅读困难群体阅读意愿不受性别的影响,阅读意愿与学历、从事职业正相关

图1 基于文化程度的方差分析

图2 基于从事职业的方差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考虑,意识决定行动。从思想感知上认为图书馆是重要的,那么也会更多的使用图书馆。当认为图书馆不重要时,那么相应的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图书借阅、图书馆知识讲座等都会参与的很少。图书馆的使用动机的不同会不会导致图书馆使用情况的不同?基于工作需要的图书馆使用是否会显著多于基于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图书馆使用情况。

对图书馆重要性的感知将显著影响到阅读困难群体图书馆使用[14]。但对图书馆重要性的感知需要公共图书馆前期大量的图书馆推广宣传,克服阅读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从而内化到阅读困难群体对图书馆的认知。读者使用公共图书馆的目的分为休闲、学习、使用网络和音像资源、参加活动四大类。其中学习包括借阅文献资料、在图书馆自习和借助图书馆完成作业或任务。休闲则是去图书馆进行休闲性阅读或在图书馆打发时间。使用网络和音像资源则包括在图书馆免费上网、使用电脑、使用图书馆数据库和欣赏视听作品等。还有一种使用目的是参加会议、培训活动,听讲座、参加阅读推广活动等。通过分析可知,不同的使用图书馆的动机,并不会对使用图书馆这一行为产生显著差异,从侧面说明阅读困难群体在图书馆使用目的上存在多样化。

结论2:阅读困难群体阅读意愿受图书馆重要性感知影响,但图书馆使用动机的影响并不显著(见表4)

表4 认知因素对阅读意愿影响

当图书馆馆藏资源就是用户急需的资源,那么用户使用图书馆的可能性会变大,使用的频率也会增多。当工作结束后仍有大量空闲时间,用户则可能会将图书馆作为休闲娱乐或提升自身能力的首要选择。当身边好友大量使用图书馆时,阅读困难群体并未受好友影响也提高图书馆使用频率。原因在于阅读困难群体呈现出信息贫困,他们缺乏与外界的信息交流、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处于信息短缺状态,因此导致身边好友的图书馆使用情况对自身决策行为影响作用不大。如果图书馆有该群体需要的资源、空闲时间较多,到馆距离比较近,则图书馆使用率都会显著提高(见表5)。

表5 环境因素对阅读意愿影响

用步行到达最近图书馆时间来表示到馆距离,到达最近图书馆所需时间与图书馆使用频率负相关。距离越远,则图书馆使用频率越低,距离越近则图书馆使用频率较高。当到达图书馆需要步行60分钟以上时,选择经常去图书馆的人数比例也偏低,仅22.2%,当到馆的距离缩短为30分钟以内时,80%的人都会经常去图书馆。这主要是由于研究对象经济条件限制,如果距离较远、缺乏必要的自驾交通工具,导致出行不便利,因此到馆距离的远近对去图书馆的频率影响很大。调查对象中,有120人不知道图书馆位置,说明图书馆推广活动程度不够,导致阅读困难群体中接近30.6%的人对图书馆不了解,不熟悉图书馆的位置等基本信息。不知道图书馆位置的人群中有104人,基本不去图书馆,占比达86.7%。从心理学角度和行为惯性考虑,人们热衷于从事自己熟悉的事情,基于对未知事物的不确定性,对必要信息缺乏了解,将使人们减少相应的行动。

结论3:除身边好友图书馆使用情况影响不显著外,阅读困难群体阅读意愿受图书馆资源、空闲时间、到达最近图书馆所需要时间显著影响。

五、政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技能培训

阅读困难群体教育程度偏低,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方面相对弱势,普遍存在自卑及抵触心理,拒绝接受或拒绝主动获取外界信息,长期处于社会边缘导致缺乏对图书馆作用的认知和了解,导致了大部分阅读困难群体图书馆使用率极低。

公共图书馆应根据阅读困难群体的信息需求特点,充分借助电视、报纸、宣传册、流动宣传车等传统媒介,电脑、手机等新兴媒体宣传自己,深入阅读困难群体的工作地点,进行图书馆宣传推广,详细介绍图书馆服务内容和使用流程。对信息技能差的阅读困难群体进行计算机操作方法、图书借阅流程、文献检索方法等培训,提高他们的图书馆使用技能。

(二)优化整合图书馆资源

收集整理当地阅读困难群体在就业、生活、教育等方面所需的信息,在了解阅读困难群体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性提供实用的专业技术等书籍及培训,开办知识普及讲座,提供劳动保护、法律、就业等信息咨询,通过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读书交流会、休闲娱乐等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吸取各种有利于自身素质提高的知识信息,消除他们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自卑感、失落感、不公平感。

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需整合区域图书馆的力量,挑选整合阅读困难群体所需电子资源库,构建数字化图书馆,使他们能够方便地找到所需的资源。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优势提供能支持手机、便携式阅读器、互联网等信息载体的多形态的图书馆资源。

(三)根据用户阅读能力差异,开展个性化服务

建立个人信息和阅读兴趣数据库,为其提供更优质的个性化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应加强学校、政府、工会等社会保障部门的沟通联系,共同整理建立包括个人信息和阅读兴趣数据库。将其到馆频率、阅读偏好、所需服务、个性需求、入馆障碍、满意程度等信息进行整理,建立一个阅读困难群体用户信息库,全方位了解用户需求并提高服务质量。

针对离馆较远的的阅读困难群体,可以在人口密集的地区设立分馆或流动图书馆,为其进行便利服务。对于工作繁忙阅读困难群体,图书馆可以主动联系,采取电话咨询确定上门借还书等服务方式,可在其工作附近区域的咖啡馆或书店等地设立取书点,读者可在网上进行申请获取借阅资料,图书馆将图书送到读者附近取书点。可根据其自身阅读能力差异灵活设立适合他们阅读和借阅的专门图书室。

猜你喜欢
使用率学历困难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2018年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为3.97亿
选择困难症
基于服务学习方法提高青少年安全带使用率
知识无力感
胃肠外科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探讨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