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归纳与演绎逻辑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2018-10-09 07:40万建云
广东教育·高中 2018年7期
关键词:史观本题所学

万建云

归纳与演绎是逻辑思维的两种方式,从具体到一般是归纳,从一般到具体是演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归纳与演绎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提升学生认知、辨析和理解历史的能力。

一、基于多元史观的归纳与演绎

高中历史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史观主要有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准确地把握各史观的内涵并将其作为统领历史分析的思维工具,可以很好地提升思维的高度、拓展思维的广度。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第42题: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据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该题主要要求学生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现代化”展开论述,学生可以立足于现代化过程中要实事求是,或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在曲折中发展等角度来进行思考。当然,在解答此题之前,学生首先要能够把握和理解现代化史观的内涵,之后再联系相关的知识展开论述。现代化史观认为,现代化主要体现为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以及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等。比如,本题如果学生选择“中国的现代化应符合国情”为主题,那么可以从中国近现代史上选取现代化过程中符合国情和不符合国情的相关史实加以辩证论述(当然也可以选择侧重于某一方面加以充分论述)。在史实的选取上可以有诸如:在政治的现代化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本主义民主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井冈山道路是一道符合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等。在经济的现代化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等。

又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第41题,该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生态史观等多元史观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本题主要考查是的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和发展,其既体现为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体现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学生如果能够综合多元史观进行因果思考,本题应当可以较好地得到解答。参考答案(括号内史观为笔者标注):(2)原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全球史观);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生态史观);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唯物史观)。(3)意义: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二、基于历史概念的归纳与演绎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最本质的认知,包括对各种历史问题发生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历史概念可分为史实概念和史论概念。史实概念按照历史事物本身的类型可以分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献、历史典章制度、历史物品、遗迹等。史论概念也可以按照所涉及的学科性质,分为政治学概念(如革命、国家、民族、国际关系等)、经济学概念(如贸易、关税、生产力等)、文化概念(艺术、文学创作、艺术流派等)、哲学概念(内因与外因、必然性等)等。高中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准确地界定历史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辨识历史和反思历史的能力。

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5题:

35. 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A)

A.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 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 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 經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本题中图表材料显示的信息是联合国成员日益增多,特别是亚洲和非洲国家增加明显。如果学生能够对题中涉及的相关历史概念有明确的认知,解答本题就轻而易举了。第三世界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所以联合国中亚非国家大量增加,体现的正是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故答案应选A。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世界各地和平;发展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帮助各国共同努力,改善贫困人民的生活,战胜饥饿、疾病和扫除文盲,并鼓励尊重彼此的权利和自由;成为协调各国行动,实现上述目标的中心。所以,联合国成员数量增加和成员国构成的变化并不能反映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故不选C,也不能体现为经济区域一体化(欧共体是经济区域一体化的组织),故不选B、D。

又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第30题:

30.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解答此题时需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要有所了解。该题反映的是抗战时期中共没有继续以往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政策,实行的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政策,故不选B。随着日本侵华的加剧,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其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此时实行“双减双交”的政策,既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一起抗日,也有利于调动农民抗日的积极性,故答案选A。国民革命(1924-1927)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军阀,故不选C。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不选D。

三、基于阶段特征的归纳与演绎

阶段特征是对具体历史时期的高度概括。高中历史教学中,阶段特征一般是从政治(制度、政局、阶级关系、政策等)、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等)、思想文化(思想、科技、教育、文艺等)、外部环境以及对外政策等方面加于归纳整理。构建历史的阶段特征,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以及立足历史认知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第41题: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依据阶段特征进行因果逻辑思考的试题,学生如果对阶段特征能有较好的把握,该题得高分应该不是难事。参考答案(括号内答题角度为笔者标注):(1)变化:(略)。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政治);有利于发展生产(经济);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思想)。(2)内忧外患(政治);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思想);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政治)。(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政治);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政治);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经济)。

又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第45题: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

1977~1981年的我国正处于文革刚结束和改革开放刚起步的时期,全球范围内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解答本题时学生如果能够立足于当时国内外的阶段特征去思考,相信思路的展开必定会是相当顺序的了。参考答案(括号内答题角度为笔者标注):(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政治);改革开放(经济);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文化)。(2)内容:(略)。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風气(思想);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文化),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济)。

责任编辑 李平安

猜你喜欢
史观本题所学
非所学
非所学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深蓝要办“重建中华史观公投”
浅谈新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今天是几月几日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找规律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