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瞬间变为永恒 董希文故居寻迹

2018-10-13 10:28陆杨
时尚北京 2018年10期
关键词:艺专大雅开国大典

陆杨

胡同里的中国美术传奇

东城区有一条大雅宝胡同,胡同北面有一条与之相邻且平行东西走向的小雅宝胡同。大雅宝胡同甲2号院的位置在这两条胡同的东头,并且横跨于两条胡同之间,前院和后院各有一个通向外面的门,俗称“穿堂门”。如今的大雅宝胡同甲2号门牌变成了5号,里面是大杂院。

1946年徐悲鸿接管北平国立艺专时,教职工宿舍便选在了这里。1950年,北平国立艺专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这里改为美院的家属院。

1946年8月,经好友推荐,董希文结识了时任北平艺专校长的徐悲鸿。很快,董希文便受邀担任北平艺专讲师、副教授,并身兼北平师范大学以及辅仁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等多个职务,成为北平文化界的一颗新星。这一年,董希文一家也搬进了大雅宝胡同甲2号,一住就是20多年,直到1973年,董希文58岁英年早逝。

董希文的女儿董一沙曾在《父亲在大雅宝的岁月》中回忆道:大雅宝甲2号是个大院,分前院、小院、中院和后院。小孩儿们常常从前跑到后,不经人请就随便进入别家玩儿。

董希文一家住在前院的两问平房里。1956年,他有了一间后门洞里带天窗的小画室。董希文每天早晨握着一把洗好的画笔从前院穿过小院、中院,走进画室关上一整天,孩子们只是在吃饭的时间,才去轻轻敲他的门。

当年的大雅宝胡同甲2号仅仅是京城边的一座普通四合院,东头是城墙,人们叫它东城根儿。出城便是郊外,举目荒凉。城墙外有段环城铁路,时而能听到火车的轰响和汽笛声。离铁路不远处是整天流淌污水的护城河。这座不起眼的院落,却被称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美术传奇”的“文化大宅门”。

新中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绘制与创作、“建国瓷”的设计烧制,包括人民币图案都有大雅宝胡同甲2号“居民”的参与。这个大杂院,曾是叶浅予、李苦禅、李可染、张仃、黄永玉等几十位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名家大师的居所。大雅宝胡同甲2Y-的艺术家们在校是同事,回家是邻居。孩子们每天在一起哄闹,老人们在一块唠嗑,几十口人像是一大家子。

弃工从艺

20世纪50年代初,董希文把已经七十多岁的父母从杭州接到北京,给老人租住在大雅宝胡同甲2号旁边的3号院中。董希文的父亲董萼清到北京后分两次将自己收藏的几百件古代书画捐给了国家,其中有黄庭坚、文征明、八大山人、吴昌硕等名家的作品。

董萼清少时家境不算太好,成年后随家人往返沪杭一带学做生意。很快董萼清在沪杭站住了脚,于是携妻儿落户杭州,并置有一套上规模的房产,然后努力培养两个儿子董希贤、董希文进校读书。发迹后的董萼清开始收藏古董,算得上是个收藏家,并成为当地有名的文物鉴赏家。从家藏的大量书画瓷器、金石碑帖中,董希文受到了最初的艺术启蒙。

董希文18岁高中毕业后,准备报考艺专学画,但父亲认为,画家生活没有保障,不同意他走这条路。1932年他遵从父命考入杭州之江大学土木系,但第二年他便辍学,向姐姐借来30元钱,偷偷考入了苏州美专西画系。直到一年后,父亲才知道此事,见儿子心志已坚,便同意他弃工从艺。

董希文20世纪30年代的求学经历对其绘画风格的形成极其重要。在苏州美专毕业之后的几年里,他辗转国立杭州艺专、上海美专、越南河内法国国立安南美术专科学校以及北平国立艺专学画,遍访名师,先后师从林风眠、常书鸿、李超士、潘天寿等,博采多家众长。在董希文的艺术中,尽管他选取的是油画,但从他一生坚持走油画民族化的明确态度中,仍能看到他骨子里所受到的传统艺术影响。

敦煌的吸引

1942年,28岁的董希文带着新婚的妻子到重庆旅游时,参观了当地中央图书馆举办的《敦煌艺术及西北风俗写生展》,受到极大震撼,他感觉这就是自己想要的中国绘画艺术。他立即联系到当时“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委会的恩师常书鸿,表达了去敦煌的愿望。之后他与妻子一起,直接从重庆出发,跋涉3个月,于1943年1月才到达敦煌莫高窟。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临摹、学习历程。

莫高窟宏大的壁画群深深吸引着他,在千佛洞里度过了一千多个日夜,临摹敦煌壁画数百幅。在常书鸿的指导下,探索中的董希文找到了民族遗产和西方油画之间的交叉点,并运用于自己的油画创作之中,这对他的艺术具有决定性影响,也是他日后成功的重要起点。

抗战胜利后,董希文同妻子带着两个沙漠里出生的儿子回到内地。于1946年举办了“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及创作展览”。徐悲鸿对这位年青有为的画家十分欣赏,32岁便被徐悲鸿聘为国立北平艺专讲师。

“幸运之神”的召唤

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2月3日,人民解放军从永定门进入北平,当时的董希文也挤在人群中。回来后,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他拿起画笔创作了《北平入城式》,记录下新北京的第一页。

没过两天他接受了组织交给他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求他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毛主席等5位国家领导人画像工作。在不足一周的时间里,他带领艺专的师生夜以继日地工作,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1949年2月12日,这一天是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召开的日子。董希文主笔的毛主席画像,第一次悬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5个月后他又完成了纪念“七七”抗战十二周年大会,天安门城楼第二幅毛主席画像的任务。

由于董希文出色的工作,他受邀参加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站在欢呼的人群中,他兴奋地用筆勾勒下这一景象,并让他产生了创作开国大典的强烈愿望。3年后,这个特殊的重任又恰恰落在他的肩上,这也许是“幸运之神”的召唤吧!

陋室画经典

1952年,当时的中国革命博物馆按照中央部署,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油画《开国大典》。美院领导经过慎重研究后认为,董希文几次为领袖画像,并参加过开国大典,由他执笔“当之无愧”。

当时只有37岁的董希文接受了这次挑战。因为题材厚重,既要严格按照史实忠实于原场面,又要表现出象征新中国崛起这一历史时刻的庄严与宏伟。董希文找出国庆那天的素描,回味当时的情景,又想办法收集国家领导人的照片和其他资料,草图画了一张又一张。最后董希文决定采用“油画色彩丰富、空间真实的长处,吸取敦煌壁画装饰性的元素,把风和日丽日子里的一个庄严而热烈的场面描写出来”的思路。

家里狭小,董希文勉强把四米多宽的画布钉到墙上,又由于房子太矮只能把下面部分先卷起来。董希文先将大的结构绘在画布上,为了把一个古老国家获得新生的气象表现出来,他把红灯笼吊在屋顶上临摹;去故宫观看汉白玉栏杆的形态;找著名建筑学专家梁思成了解天安门的结构;用木屑细沙和在画地毯的颜料中,还原地毯真实的感觉……在广泛征求意见后他开始下笔。

工作虽然在紧张进行着,但小屋光线不足和院里各家孩子们的喧闹极大影响了作画思绪。于是董希文将画室移到了距离大雅宝胡同不远的西总布胡同74号姐姐家的二层小楼里。房间虽没大多少,但光线充足且人少。没有了外界干扰的董希文,24小时连轴转,实在熬不住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

经过近两个多月的奋战,一幅长4米、宽2.33米,史诗般的作品《开国大典》终于创作完成。这幅将西方油畫和敦煌壁画的技巧相互融合,创造了中国风格油画先河的作品一亮相立即引起轰动,得到艺术界高度评价。毛主席看到这幅画后称赞说:“是大国,是中国”,“我们的画拿到国际上去,别人是比不了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油画《开国大典》成为董希文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油画《开国大典》,成为上世纪50年代一幅家喻户晓的作品,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之后又被印制为年画、邮票发售,也进入了中小学课本。现已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猜你喜欢
艺专大雅开国大典
徐州艺术专科学校研究
大雅新风
大雅新风
大雅新风
莫忘初业第一程
——早期北平艺专的国画课堂
难忘庆祝开国大典隆重演出
1949,开国大典阅兵
保卫开国大典
笔墨筑大雅 撇捺写真意
“武昌艺专”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