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提升法治素养的路径探究

2018-10-15 09:10刘尧玺
青年时代 2018年20期
关键词:法治素养新青年实践路径

刘尧玺

摘 要:党的十九大明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的报告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法治建设的方向与战略安排。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新时代赋予新青年更多使命,提升青年学生法治素养必须体现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新青年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者与引领者,应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找准自身定位,强化法治意识,德法兼修,体现当代青年人的时代担当。

关键词: 新青年;法治素养;实践路径;新时代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对新时代青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法治中国”建设离不开新时代青年道德素质提升,同时也离不开法治素养的提升。我们应深刻把握法治新时代的基本特征、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面对法治强国目标和全面依法治國任务,我们应全面系统地学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和方略,感悟法治价值和提升法治素养。

一、新时代青年法治素养的基本内涵

法治素养需要学法以形成法治认知。在经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法治教育以及自身的法治理论和实践学习后,熟悉现行法律法规,尤其是与自身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其次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律体制,包括我国的政治制度、权力运行体制、法治运行情况;最终了解我国的法治本质内涵,包括法治原则、法治精神、法治价值,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掌握,在脑海中形成法治的基本框架。

法治素养需要懂法以形成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在知道法律是什么之后,需要将法治的各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它主要体现在思考的过程中,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这实际上就是对法治思维提出的具体要求,通过运用法律逻辑、法律论证和法律解释进行思维决策,探寻用法治的方式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纠纷。

法治素养需要用法以形成法治意识。法治意识就是人对于“法治”这一事物的内在心理反映,法治意识要求人们清楚为什么要制定法律,公民的现代法治意识是树立法律权威的内在支撑,法律的权威只能来自于公民自觉自愿的内心认同;法治意识又具体可以表现为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权利意识要求了解自己拥有的权利,恰当的行使自己的权利,自觉守法、用法以及维护法律的权威。

二、新时代青年提升法治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青年提升法治素养是推进法治建设的需要

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法治素养的培育直接关系到法治国家的建设,法治素养主要强调的是意识观念层面。建国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在制度方面越来越完善,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治的实施需要获得人民的认同;新时代青年一方面可以激发、创造出社会推动力和社会生产力,也是法治文化的传播者,引领整个社会法治认同的风向标。法治素养作为精神层面的内在推动力,新时代青年的培育作为法治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作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和运行的主力军,新时代青年的认同能够使依法治国的工作拥有坚定的执行者、贯彻者和实践者。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提出“要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

(二)新时代青年提升法治素养是提升社会法治意识的需要

法治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法治意识和国家法治现代化关系密切,新时代青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具有较高的法治意识是保障“善良之法”发挥作用的内在构成因素,培育公民法治意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青年思维较为活跃,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培育新青年的法治素养对社会整体法治意识的提升有积极作用,“时代的精神是青年的价值取向的准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新时代青年在全社会法治意识的培育中起着主导作用,能够为法律的具体执行提供观念与认知方面的规范指引作用。

(三)新时代青年提升法治素养是自我全面提升的需要

提升法治素养可以维护自身权益;时代快速发展,法律已经渗透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社会更是法治社会,如今强调个人的综合素养,不但要求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还要有自觉的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法治不是仅仅依靠外在强制力来贯彻实施,需要人们内心的认同。新时代青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新时代青年的法治素养直接影响着自身未来的发展,提高主体意识和法治观念,分别从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培育上得以提升自我。也只有懂法、知法、用法,才会自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他人以及国家的权益。

三、新时代青年法治素养培养路径探究

(一)社会应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上,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实现“有法可依”,法治社会强调良法善治,法律的制定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要保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畅通新时代青年参与立法的渠道,在制定法律之前广泛征求意见,在立法过程中学习优秀的经验,同本国的国情相结合,提高和完善立法工作的可操作性。

法治社会应激发新时代青年的内在的情感,对法治社会充满信任感;如今我们获得信息有多种渠道,我们随时随地可以通过媒体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动态,法治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在内心认同和接纳才能产生对法治的信任感,可以拓宽新时代青年参与法治社会建设的渠道,为其提供参与的平台。

(二)校园应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在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上,内容上加入法治教育的实践性内容。对于一些枯燥的法律知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没有形成互动,教学内容很难引发大学生的共鸣。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通过互动式、体验式等学生参与度高、实践性强的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内容综合采取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法治志愿者活动等多种教学和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验和感悟社会主义法治。同时可以通过法律案例先让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将社会中的热点问题通过案例的方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对案例进行分析,培育学生的法治素养,运用法律知识积淀起法律涵养,逐步学会运用法律、形成一定的法治思维。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是对现代校园教育的根本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主题活动,在校园内应大力宣传法治教育,推进法治校园的建设。校园法治文化环境是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条件,在依法治国的战略引导下要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大力宣传法治教育,宣传宪法、学习法治,规范学校的各項规章制度,维护在校学生的各项权益。通过校园报纸、学生社团以及新媒体等载体加大法治文化宣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法治文化。

(三)新时代青年自身法治素养的培育

在法治思维上,一是对法治形成正确的认知,对法治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校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对国家整个法律体系全面了解和把握,自觉守法、用法以及维护法律的尊严,并通过系统的法治教育逐步形成科学的法治价值理念,能够对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形成理性认识,对国家治理的理念和价值形成认识。主动参加各类有关法治的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更新自己所学习的法律知识,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法治意识上,随着全面建成法治国家的不断深入,新时代青年更要提升自身的法治意识、树立权利本位观念、自觉的将法律赋予其的权利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树立“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转变自己的思维习惯。法律知识作为基础,通过学法、知法、尊法和守法,学会用法治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学会选择,从而自觉地维护法治社会的底线。

在法治精神上,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核心内容。法治精神更强调新时代青年对法治的内在情感,外界环境再优化,中心还是新时代青年对法治的实际践行上,通过内在的价值宣传引领,塑造新时代青年的理性价值认同,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平等自由意识、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贯穿到日常生活中,以法治精神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法治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法治素养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法治素养的培育需要不断地学习与完善。培育新时代青年的法治素养,对建设法治中国具有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意义,对于我国全面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依法治国也是不可或缺的。

猜你喜欢
法治素养新青年实践路径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完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