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研究

2018-10-15 01:25刘勇华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刘勇华

【摘要】研究分析了“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指出“互联网+”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平台,同时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挑战,提出了应对“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积极搭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完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机制等应对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 46.7%) 9.1个百分点。毋容置疑大学生群体在网民群体中占据很大比例,特别是手机网民总数的逐年提高。

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值观的“第一颗扣子”扣什么和怎么扣都直接决定着中国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路方向。2015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明确了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为新形势下推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与安排。《意见》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战略思考,对于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必将成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纲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始终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价值观发展由不成熟趋向成熟,逐步走向稳定,正处于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

2015年3月,“互联网+”首次出现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而且出现了8次之多,成为一项新的国家战略。“互联网+”是一种全新互联网思维,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将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深度融合,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十教育”就是将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通过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教育的自我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也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网络化思考,注重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创新性。“互联网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将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每一项事务互联互通,在一定程度上对师生交流的结构方式进行了重塑,与此同时也在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提供了新的动力。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战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主动顺应新常态,积极应对“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有效传播、柔性植入,主动开展网络宣传工作,改善网络舆论生态,旗帜鲜明地做好思想引導,才能更好履行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一)为高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互联网+”时代网络交流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发挥;网络交流的隐蔽性和虚拟性淡化了教育者的身份和受教育的色彩,双方平等交流、相互探讨,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影响;网络的多媒体化为受教育者提供了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画面,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的直观化、形象化、全面化和现代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网络具有跨时空特点,突破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课堂的局限,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

(二)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带来新挑战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打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域之间的限制,实现了不同民族、国家及地域的人们在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交融和共享,同时也为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渗透提供了机会,给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年大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政治观念的模糊和民族意识的淡化,导致了其思想上的“任性”。网络的匿名性降低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容易引发人们的道德缺失和行为失范,尤其会给自控力还不是很强的大学生造成行为上的“任性”。网络的虚拟性会让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的大学生游离于现实与虚拟之间,形成双重身份、双重人格,造成角色的混乱与人格的分裂,长此以往,会产生逃避现实社会、人际关系冷漠、人际交往障碍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心理上的“任性”。

(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新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个体资历、学历、年龄等已不能体现一个人的知识和信息拥有量,对网络信息的摄取和利用已经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知识和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原有的知识垄断和权威地位受到了强烈的挑战和冲击。面对良莠混杂的网络文化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思想、文化渗透,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洞察力,增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大学生网络信息获取能力不断提高,知识储备量越来越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强网络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信息获取、处理和传递能力,不断拓宽知识面,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面对“互联网+”时代师生交流方式的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放下“架子”,学会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关心学生、以平等的心态走近学生、以文明的语言引导学生、以人格的力量感染学生、以健康的行为引领学生,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加强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为“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引了正确方向。

(一)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互联网+”建设

高校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专业教师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在“互联网+”时代,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队伍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要创新工作理念,将思政教育由“教师一学生”二维思考转变成“教师一学生一互联网”多维思考。树立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种网络媒体平台,积极参与网络互动,主动占领网络思政主阵地,抢占“互联网+”的“制高点”,巧妙运用自己的“关注度”和“话语权”,在大学生中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

(二)搭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地位,不断提升其信息化水平,另一方面,页要充分开发“互联网+”的平台资源,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积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平台、校务公开信息平台、新媒体矩阵平台(各级微博、微信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全面占领“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此外还应该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类“慕课”、“微课”建设等。“互联网+思政教育”就要积极应用互联网新技术,实现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教育对接,课内课外互补,变封闭为开放,开创大学生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020模式。

(三)完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机制

在“互联网+”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梦这一共同时代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不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国教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应从宏观层面对新时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环境和机制进行设计,加大工作投入,同时积极开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建立相应的理论研修和实习基地,加大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交流,创立和推广优秀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做法,更大程度的发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切实提高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已步入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的新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再也不能游离、徘徊在“互联网+”的范式之外,而是要积极融入网络,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全新的网络生态链中,将传统的方式方法经过创新转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坚持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坚持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

参考文献

[1]钱国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51- 55.

[2]沈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以东华大学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2):5-99.

[3]操菊华,康存辉.“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应对[J].高校辅导员,2016,10(5):24-28.

[4]胡银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7):114-116.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