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践论》蕴含着的光辉思想

2018-10-15 01:25杨东广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6期
关键词:实践论认识毛泽东

杨东广

【摘要】《实践论》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蕴含着鲜明的阶级性、明确的指向性、坚韧的战斗性,是无产阶级实践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事业服务的。文章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各种思想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认识必须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认识经过实践的检验可以得到进一步完善进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认识过程的继续”、“坚持主观和客观、历史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要改造客观世界,又要改造主观世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等九个方面论述和分析了《实践论》蕴含着的光辉思想。

【关键词】毛泽东;认识;实践;辩证唯物论

毛泽东于1937年5月至8月在延安的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辩证法唯物论,每周两次,每次大约4小时,历时3个月,《实践论》是《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的一部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共有三章,分别是:第一章唯心论与唯物论,第二章辩证法唯物论,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第一章分四部分:哲学中的两军对战、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区别、唯心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唯物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第二章分十一个部分: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一—辩证法唯物论、过去哲学遗产同辩证法唯物论的关系、在辩证法唯物论中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哲学对象问题、物质论、运动论、时空论、意识论、反映论、真理论、实践论,第三章只有第一部分“矛盾统一法则”,这主要是因为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得毛泽东不得不中断了在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讲授。

《实践论》虽然早在1937年就由毛泽东创作而成,但做为一篇独立的文章直到1950年12月才首次发表,刊载于第23期苏共中央理论刊物《布尔什维克》杂志,1950年12月23日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予以全文转载,《实践论》的中文版是1950年12月2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

毛泽东创作《实践论》时,我们党已经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以遵义会议的召开为标志,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得到初步确立,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日益加剧,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已经上升为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际上以英美为代表的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同盟采取绥靖政策,南京国民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与此同时,我国国内产生了“速亡论”等悲观论调,中华民族再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7年,我们党经过16年的砥砺奋进,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和伟大实践,既积累了宝贵经验,也经历了许多严重挫折,特别是“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遭受了巨大损失,这就需要我們党立足我国革命实际,从哲学的高度揭露错误思想路线的认识论根源,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制定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实践论》蕴含着鲜明的阶级性、明确的指向性、坚韧的战斗性,是无产阶级实践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事业服务的。《实践论》深刻指出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得出了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这一正确结论,全面阐述了认识的总过程,深刻回答了认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问题,提出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目标任务,完成了对认识的辩证途径的“说明和发挥”。这篇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总结,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哲学基础,重温这篇80多年前的哲学著作,依然能够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与此同时,要想全面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并运用毛泽东思想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好包括《实践论》在内的毛泽东所撰写的一系列重要哲学著作,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实践论》开篇就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以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为基本前提。无论是在原始社会,还是在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都会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以解决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而且,人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人的认识决定于当时的客观物质基础,我们不能苛求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到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殊的规律性,因为帝国主义还没有到来,还没有这种实践。这就是毛泽东所指出的:“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如果想直接去认识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实践,“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

二、各种思想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由于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而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所以各种思想无不打上深刻的阶级烙印。关于这一点,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国社会各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都试图用自己的世界观去认识和解读中国社会、去回答那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他们的一系列思想中就能大体判断出他们是代表哪个阶级的、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比如,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延续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效仿日本“明治维新”,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实行“君主立宪”;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三民主义”,推翻满清贵族的政治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等等。不仅在这些重大历史节点上是如此,而且就阶级社会中的每个人而言,由于他们所处阶级的不同,因而对哪怕是一些最基本的社会问题也往往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三、认识必须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

“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我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之所以最终都失败了,从对“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层面而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阶层没有正确认识和研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没有深刻认识到中外反动势力已经日益勾结起来共同剥削压榨中国人民,没有最广泛地动员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具体而言,太平天国运动以及义和团运动因为没有先进的思想作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组成的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而失败了;“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建制造局、办兵工厂、开设军事学堂、派遣留学生,但他们拒绝从根本上改变腐朽的封建主义政治制度,以“甲午战争”的失败为标志,“洋务派”走到了尽头;“维新派”虽然认识到了制度的重要性,但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没有充分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变法中去,而且他们也低估了中外反动势力特别是统治阶级内部“顽固派”的实力,这个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最终被证明是死路一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比“维新派”前进了一步,但依旧没有充分认识到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顽固派”早已成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列强希望维持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决不允许在中国成立一个独立自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再加上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根本改变。其实,导致他们失败的原因,还在于他们没有全面、深入地到人民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开展调查研究,没有倾听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没能了解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正诉求和期盼,一句话,没有正确地认识最真实的客观情况,当然也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历史告诉我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走具有社会主义伟大前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才能取得胜利,这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期盼。

四、认识经过实践的检验可以得到进一步完善进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

“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人民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充分吸取了历次斗争的经验教训,深化了对基本国情和世界形势的认识,弄清了谁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谁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弄清了哪条路是毫无前途的路、哪条路才是充满希望的路。“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眾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无产阶级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强大的精神武器.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始迅速传播,各地积极组建共产主义小组,为我们党在1921年的最终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从那以后到1937年,我们党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五次反围剿、遵义会议、长征、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一系列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党敢于斗争、不怕牺牲,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党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了,带领着中国各族人民向着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光明前景英勇迈进。

五、认识发展的两个阶段

认识的第一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比如,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初的斗争形式主要表现为“破坏机器”这种自发式的斗争,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还没有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当然也就没有进行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因为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必须首先通过感觉,“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的“唯理论”一派就是如此。认识的第二阶段是理性认识阶段,“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这一阶段的认识,是认识的真正任务,因为理性认识“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当概念形成以后,人们就开始进行思维活动,即判断和推理,而判断和推理必须依靠概念。值得强调的是,认识的这两个阶段并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认识发展的上述两个阶段,《实践论》特别强调了“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着重批判了“唯理论”的错误。对“唯理论”一派而言,“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体现在具体实践中,就是对马列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运用,不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不去认真细致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而是固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针对特定历史条件下得出的具体结论,抛弃了马列主义的精髓要义,不实事求是,只唯上唯书,把马列主义变成了僵死的、只能重复使用的教条。在党的历史上,以王明为主要代表的“左”倾路线,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机械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经验,导致中国革命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遭受巨大损失,这就是教条主义的一个典型案例。第二个要点是“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着重批判了“经验论”的错误。“经验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我这里不来说经验只是所谓内省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验论),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体现在具体实践中,就是看重经验而轻视理论,不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下真功夫、苦功夫,不去全面、联系、发展地研究和解决问题,不去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改造制作,“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成了一个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

六、认识过程的继续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揭示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一认识运动,不仅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而且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如此。但是认识运动到此并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義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其实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后,还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去改造世界,理论的重要性不在于它有多么神秘,而在于它能够指导实践,再正确的理论如果不能运用到火热的实践中去,也会变得毫无意义,而且,无产阶级只有在生动具体的实践中去检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理论才能得到进一步验证、完善和发展,这其实也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七、坚持主观和客观、历史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这说明,当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一个发展阶段推移到另一个发展阶段的过程中,人们的认识也应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向前推移和发展,从这个层面而言,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也就是李达所分析的,“认识是对自然过程或社会过程的反映,这种反映本身其实也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辩证法的过程。任何自然过程或社会过程,都有其内在的矛盾,因矛盾而引起斗争,由于斗争的发展,自然过程或社会过程就会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其他形态,即从一个阶段转变到另一个阶段,开始了新的过程。这种新的过程又孕育着新的矛盾,开始其新的发展。”也就是《实践论》中所说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坚持主观和客观、历史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条件的、脱离实际的错误思想。

八、既要改造客观世界,又要改造主观世界

“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持续斗争的过程,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虽然斗争不仅仅只有暴力手段,但都是需要付出异常艰辛的努力,有时还会流血牺牲,尤其是和平时期的斗争有时会比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还要复杂、还要凶险,改造主观世界的斗争有时会比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还要艰巨、还要困难,更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这也是毛泽东所深刻指出的:“新的社会制度还刚刚建立,还需要有一个巩固的时间。不能认为新制度一旦建立起来就完全巩固了,那是不可能的。需要逐步地巩固。要使它最后巩固起来,必须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坚持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还必须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除了这些以外,还要有各种国际条件的配合。”可见,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既要注重搞好经济战线上的斗争,又要搞好思想政治战线上的斗争,既要注重运用先进的思想理论去改造客观世界,又要注重运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改造主观世界。比如,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党主要通过革命战争的方式,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紧接着又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有力地巩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权,这些都是用革命暴力手段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比如,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就是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主要通过和平方式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当无产阶级拥有了自己坚强的领导核心、掌握了政权,拥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有了革命的武装力量以后,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就会大大加速,旧世界的物质基础很快就会被砸得粉碎。但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却远没有这样简单和轻松,这在历史上已经被充分证明了,比如,英国在1640年就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但英国的封建势力特别是封建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力依旧十分强大,经过复辟和反复辟,直到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并于次年颁布《权利法案》后,才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正式确立,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才取得了对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阶段性胜利,资产阶级君主立宪观念才开始进一步深入人心。再比如,法国早在1789年就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但直到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成立,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才真正稳定下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资产阶级共和观念才开始真正扎根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所谓被改造的客观世界,其中包括了一切反对改造的人们,他们的被改造,须要通过强迫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自觉的阶段。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理解这一论述,从改造主观世界的层面而言,就是革命的阶级不仅应该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与时俱进地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而且还应该积极改造那些已经被推翻了的阶级的主观世界,同时也要尽快用新思想把人民的头脑彻底武装起来。无产阶级努力用自己的世界观去改造世界,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也同样努力用自己的世界观去改造世界,“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不仅适用于先进的阶级和先进的理论,同样也适用于落后的阶级和落后的理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革命阶级掌握政权后在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能够较为迅速地破坏旧有社会的物质基础,并迅速构建起全新的社会物质基础,而这一全新的物质基础也会进一步巩固先进阶级的思想理论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新思想更加深入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同样,落后的阶级复辟政权后,他们也会在落后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迅速恢复旧有的社会物质基础,而这种旧有的物质基础也会进一步支撑落后的思想观念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继续存活下去,并通过各种方式来麻痹和钳制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这种状况在广大人民群众还没有全面、深刻地被新的思想理论彻底武装起来的时候,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既要善于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又要善于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既要善于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又要善于不断改造他人的主观世界,而且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是辩证统一的,不能把他们彼此割裂开来。

九、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也讲到:“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一般而言,实践和认识之间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不是简单地机械式的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逐步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跃进。毛泽东曾深刻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内,阶级斗争不会完结。在无阶级存在的社会内,新与旧、正确与错误之间的斗争永远不会完结。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及时总结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经验,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猜你喜欢
实践论认识毛泽东
从李达到陶德麟的《实践论》解读之路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实践论(节选)
《实践论》的时代价值刍议——学习毛泽东实践观的感悟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建国以来《实践论》学习和宣传述论*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