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街头众生相

2018-10-16 10:46濯缨
少年文艺 2018年10期
关键词:英伦粉红色英国

濯缨

托好莱坞、迪士尼和哈佛女孩刘亦婷的福,我对“欧美文化”中的美国文化斗胆可言“略知一二”。可是英国,真像是一个“经常看到这个国名却实际上了解甚少”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对英国人的认知,其实更多得益于街头溜达。因每日在固定时间散步锻炼,得以观察到“伯明翰街头众生相” 。比如说女孩。英国的美女不少,只是和我想象中相差甚远。

提起英伦美女,总会第一时间想起艾玛·沃特森。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小巫女,金褐色长卷发搭配黑色长袍和斗篷,如神秘的黑猫,轻巧而伶俐,夹杂着一股学院派书卷气。又譬如戴安娜王妃,纯正的金发碧眼,身材高挑纤长,在镜头前羞赧地抿嘴微笑,楚楚动人,内敛高贵,周身散发着惊人的魅力。抑或是国人最为熟知的奥黛丽·赫本和费雯·丽,我不太敢评价这二人的相貌,看过电影的人应该都能知晓,那黑白的古老影像早已将她们巅峰时期的容颜永驻,自此无论时光如何流逝,都无法抹去她们的绝代风华。只能说一个偏远岛国,竟能誕生出质量如此之高、形象如此经典的世界级美人,不得不令人啧啧称奇。

伯明翰的姑娘,却和我对英伦美女的认知大为不同。走出学生公寓,过两条马路,至市区最繁华的商业街头,你可看到这座城市里最时髦、最靓丽的那群女孩。她们个个化着精致的妆容,眼线、睫毛、眼影和口红一个不少,发型不论曲直皆会打理得整齐优雅。她们的皮肤并没我想象中的西欧人那么莹白,而是透着健康的血色,小麦肤色也有不少。大概所谓“凝脂美玉”般的白肤,还是要到更冷、更不透阳光的地方去看,譬如北欧和俄罗斯。

尽管姑娘们的妆容打扮和衣着搭配都很完美,但在我眼里依然是平凡、朴实的,因为她们的风格,都和美国那些“普通而时髦的西方女孩”形象大致相同,无太多民族性的美。我曾努力搜寻,都未在街上看到走英伦风的姑娘,毛衣、格子裙的穿法仅限于寄宿中学的学生,二十岁的英国女生基本上都是T恤、牛仔衫、打底裤、球鞋这样的休闲街头风。我欣赏英伦风的保守和优雅,但周围的英国女孩都很成熟、奔放。她们大都三五成群结伴而行,一脸生气勃勃,轻松愉快。正如陈丹青所言,“人人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混杂着过剩的荷尔蒙和与年龄不符的成熟感。服装店里的衣服也大都以成熟系居多,灰色、驼色、黑色、暗红、深绿这些中国女孩不太常穿的颜色,经常在橱窗陈列。

英国女孩是矛盾的,面向儿童的服装店里净是些迪士尼式的公主裙、小皇冠,以及无边无尽的粉红色,粉红色裙子、粉红色外套、粉红色睡衣,甚至粉红色书包、粉红色笔袋……粉得刺眼,甜得腻人。可一长到十四五岁,那些女孩们就迅速抛下小公主风,大步跨入成熟系,开始穿简洁、轻薄又露肤的衣裳。这时她们也会开始化妆,一个个摇身一变成了小大人。周遭二十岁左右的妹子,看上去都比实际年龄成熟五岁,没有人会像同龄的中国女孩那样穿雪纺衫、蕾丝裙或印有小动物头像的卫衣,像是抓住青春期的尾巴不放。英国女孩很奇怪,从儿童到成人,两者之间没有过渡,她们好像没有青春期。

诚然来英国前,我脑海中英国女孩儿的形象都是古典、优雅而知性的,就如她们的皇室女性和简·奥斯丁的小说一般,而真正接触她们,又发现她们和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女孩并无区别,心里多少有点失望。但转念又想,我是不是对不列颠女孩儿的要求太苛刻了?不,是我自己在钻牛角尖。我一直以来不懈追寻的,其实是维多利亚式的古典英国女孩,而不是现代人。维多利亚时期的英伦风格太鲜明了,几乎填满了我对英国的全部幻想。而自从进入全球化的时代,大家都变得越来越相似了。在没有宗教约束的现代国家,所有人都穿着类似T恤衫、牛仔裤和球鞋这样的简洁便装,披着长发或扎着辫子,就连中国人也不例外!是啊,就连中国人也不例外。西方人传统认知下的东方女性,就像迪士尼动画里的花木兰那样,长黑发、丹凤眼;或者像民国老照片里那样身着旗袍、端庄典雅,可现实中有几个中国女孩真如画里那般古典?几乎没有。所以我不该苛求英国女孩保持英伦风。事实上,不论英国人还是中国人,都变得和美国人越来越像了,真是令人泄气啊。

散步途中自然也会观察男性。都说英国人有绅士风度,我的实际体验是,旧有的“英国绅士”概念已经被越来越美国化的装扮风格冲淡,但年轻人对女性的礼貌还是很到位的。譬如英国男生不论是进超市还是进教室,开门时总会下意识回头看看后面是否有人,倘若有人在其身后,或只是远远瞥见有人从远处走来,必然会很贴心地为你敞着门,而不需要你再去拉门。所以我进教室经常有人帮我开门,每次内心都会产生一点小感动。毕竟,国内还没男生为我开过门。

年轻男性之中不乏有外表亮眼的存在,但多少有些稚气未脱,当他们滑着滑板从你身旁掠过,你会感到他们完全就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小男孩儿。真正引我频频侧目的,是年龄约二十八到三十五的英国男性。这时的他们已褪下不成熟的外表,眼眸变得沉静而坚毅,身着风衣,搭配围巾,皮鞋也擦得锃亮,一个个都像从巴宝莉橱窗走出来的男模般,洋溢着浓浓的英式优雅。

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可爱的孩子,和推着婴儿车的奶爸奶妈。英国人虽然平均结婚年龄比较晚,三四十岁的父母领着三四岁小孩的家庭比比皆是,但家庭氛围其乐融融、温馨甜蜜,一点也不输国内。别看年轻人好吃喝享乐,不大靠谱,一旦升级为爸爸妈妈后,那稳重和慈爱便写在了脸上。在街上常见推着婴儿车、手牵手肩并肩的夫妇,真是一抹靓丽的风景线。

英国的孩子们是幸福的。衣食无忧,出门便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抬头便是蓝天白云。在英国,你绝对能感受到大人对孩子们的关爱——商场里的童装店里永远摆放着最漂亮、最新潮的童装,迪士尼的玩具店门口永远排着长龙。还有书店里的童书专区,大型书店甚至会专门开辟整整一层楼给孩子们,里面不仅囊括各类绘本、童话,还有摆满玩偶、积木的游戏区和贩卖蛋糕甜点的点心区……对孩子们而言,世界上还有比这儿更能称为“天堂”的地方吗?

后来,我又将目光移至老年人。他们是安静而低调的一个群体,常常被耀眼的年轻人掩盖了自身的光芒。但若你仔细观察,老年人的一举一动着实耐人寻味。

譬如说他们的打扮,用“老不列颠人”一词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他们大多年过七十,但背依然挺拔笔直,不见丝毫衰老腐朽的颓败之气。老奶奶们经常是一头银白卷发搭配大红大紫的外套或花花绿绿的长裙,唇上涂着鲜艳的口红,甚至不忘用眼影来修饰深邃的眼眶。老爷爷们则偏好围巾、帽子、墨镜或领带这类饰品,搭配质地上好的夹克或风衣。老年人重视衣着打扮,亦不甘成为一个落伍的群体。倘若你再仔细聆听他们的交谈,也许会和我一样惊异于那“贵气又知性、醇厚又优雅之口音”。毋庸置疑,我印象中最为标准的英式英语,从老年人那里听来的最多。

为何老年人的英伦腔最好听?大约是其声音中承载着大历史背景碾压过的痕迹。二战与德军的烽烟炮火,战后从城市的断垣残壁中艰难爬起,百废待兴;昔日的殖民地纷纷独立,美苏争霸奠定了新的世界格局,日不落帝国早已成过眼烟云;撒切尔夫人登上政坛重振经济,古老的皇室家族在戴安娜王妃去世时风雨飘摇;披头士乐队开启了摇滚乐的黄金时代,J·K罗琳在咖啡馆挥笔写下了魔法小巫师的传奇……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过往的缅怀与留恋,以及踏入现代后所经历的挣扎与蜕变,一切似乎都能从老年人那沉静优雅却难掩沧桑的语音中找到痕迹。

我置身人群,看着不远处的一对互相搀扶的老年夫妻,他们昂着宛如简·奥斯丁笔下贵族般的脸,肃穆端凝、衣着得体,又骄傲,又落寞。橱窗玻璃映衬着他们的身影,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两年来寻寻觅觅的不列颠,忧郁而庄严。

猜你喜欢
英伦粉红色英国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粉红色的海豚
Flamingo火烈鸟
英伦海啸
Kent&Curwen 2017初春系列重塑英伦经典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捷豹路虎在华尽展“创意英伦”风采
张自启中国画——英伦纪行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
拔牙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