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三段法下的林高远技战术分析
——以2017年世界杯与波尔比赛为例

2018-10-17 00:49王红震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本场接发球波尔

王红震

(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521)

作为左手横拍打法的林高远,在2017年3月被确定为国家队重点队员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增强我国双打项目的人才储备,又能够巩固和提高新奥运周期的团体实力。但在接下来9个月中的3次重要国际比赛中,林高远分别被许昕、波尔、奥恰洛夫逆转的事实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但学术界对于林高远的研究却不重视,到目前为止只有柳瑞芝在2012年将林高远和国外选手与国内选手的优劣势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和分析,并且使用的方法也是传统三段法。在当前反手拧拉技术成为接发球进攻手段主流的背景下,由一直跟踪国家乒乓球男队进行研究的国家体育总局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肖丹丹等提出的动态三段法更具有先进性和实践性。本文将运用动态三段法对林高远在2017年世界杯乒乓球赛1/4决赛对阵波尔的赛事进行研究,从胜负局、得失分、技战术等角度做对比分析。虽然在传统三段法研究下本场比赛的数据样本量小,不足以概括运动员的技战术风格,但动态三段法恰恰是更适用于对单场比赛双方运动员的数据对比。因此,我们将通过剖析林高远此次失利的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探索并丰富我国新生代左手运动员的技战术体系、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向。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目前我国乒乓球国家男队主力运动员林高远的技战术。

林高远,1995年3月出生,目前中国乒乓球队新生代主力队员之一,左手横板弧圈结合快攻打法,曾获全国锦标赛混合双打冠军、2017年亚洲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双打冠军、2017年第30届乒乓球亚洲杯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2017年世界杯团体冠军、2018年世界锦标赛团体冠军等。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动态三段法来分析林高远的技战术。

1.2.1 动态三段法的定义

乒乓球技战术动态三段法是张晓栋、肖丹丹等人2018年在《乒乓球技战术动态三段指标统计法的构建与应用》中首次提出来的。他们结合乒乓球技战术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同一场比赛中双方运动员在三段中的所得数据不一致的情况,不是严格以板数进行三段判定,而是根据双方接发球使用的技术类型,动态地、灵活地对第4板和第5板进行三段判定。

1.2.2 动态三段法的主要内容

动态三段法在充分继承传统三段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微调和创新,对发抢段、接抢段和相持段提出了新的内容(如图1所示):

发抢段包括发球得、失分,第3板得、失分和发球被控后衔接(第5板)失分。

接抢段包括接发球得、失分,接发球控制后衔接(第4板)得、失分和接发球抢攻后衔接(第4板)失分。

图1 动态三段指标统计法具体统计方法示意

相持段包括接发球抢攻后衔接(第4板)得分,发球被控后衔接(第5板)得分,发球被攻后衔接(第5板)得、失分和第6板及以后得、失分。

1.2.3 动态三段法的应用价值

随着当前乒乓球比赛接发球反手拧拉使用已经成为一种先进的接发球进攻技术,比赛的相持段相对于传统模式已经大幅度前移,运动员连续进攻的对抗性和质量有了质的提高,运动员技战术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使用动态三段法分析比赛既可以保证比赛双方三段数据相一致,更有利于单场比赛双方三段数据的对比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本场比赛林高远技战术的基本情况

2.1.1 比赛简介

本场比赛是2017年世界杯乒乓球赛1/4决赛林高远对波尔的淘汰赛,林高远在局分3:1、决胜局10:4领先的情况下被波尔逆转(本场比赛的比分详见表1)。

我们选择本场比赛的数据进行分析的依据有以下两点:第一,波尔是中国乒乓球国家队所面对的欧洲运动员中的强劲对手,而且与林高远一样同为左手运动员,无论是过去还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国运动员取得好成绩不可回避的强有力对手。第二,本场比赛是世界杯的淘汰赛,不同于一般的公开赛,并且是林高远在手握7个赛点的情况下被波尔逆转。所以,选择本场比赛进行分析有利于林高远的技战术体系走向成熟。

表1 全场比赛比分信息

2.1.2 本场比赛林高远出现了比分倒挂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本场比赛林高远虽然输了,但全场得分数要多于波尔,出现了比分倒挂的现象。

从全场7局的比赛分数看,林高远第1局的净胜分为6、第2局为2、第3局为-2、第4局为2、第5局为-2、第6局为-2、第7局为-2(详见表1)。在全场150个回合中,林高远得分76个,失分74个(详见表2)。

2.1.3 本场比赛林高远的发球轮得分要好于接发球轮

从表2可以看出,林高远在发球轮中,得分数(45)明显高于失分数(30),占该轮得分的比率为60%。说明发球轮是林高远在本场比赛的优势环节。

而在接发球轮中,林高远的得分数(31)明显低于失分数(44),占该轮得分的比率为41.3%。说明接发球轮是林高远在本场比赛的薄弱环节。

表2 林高远本场赛得失分统计

由此看出,林高远在对阵世界顶尖左手运动员波尔时的总得分并不低,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运动员波尔最终获胜的关键在于赢得了关键分,对手在关键分的处理上更为果断、合理、成熟。

2.2 动态三段指标统计下的林高远技战术分析

2.2.1 发抢段

2.2.1.1 林高远发抢段的得分能力突出

根据表3统计数据所示,林高远在发抢段的得分球数(33)远高于失分球数(20)得分率为62.3%,说明林高远在本场比赛中发抢段的得分能力突出。

表3 林高远VS波尔的动态三段指标统计

2.2.1.2 林高远顺、逆旋转发球均衡

结合双方在全场7局比赛中发球旋转的统计(详见图2),在双方各自的75个发球中,林高远顺旋转发球(34)和逆旋转发球(41)比例相当,而波尔的逆旋转发球(61)明显多于顺旋转发球(14)。

但从比赛结果看,林高远这两种发球种类的均衡性所带给对方的压力不如波尔逆旋转发球的侧重性,尤其是从第四局开始,这种情况更加突出。

图2 林高远与波尔各局发球旋转统计

2.2.1.3 林高远发球落点总体上清晰但关键局混乱

结合发球落点统计(详见表4),两人均为侧身位正手发球,林高远的发球以发至对方中路的下旋短球为主,配合转与不转发球,变化较多;而波尔的发球以逆旋转正手短球为主,配合中路和反手长球,思路清晰,从而有效牵制对方。

开场林高远积极主动、变化较多,迅速取得两局领先,但波尔进入状态较慢,并在前两局各有1次发球失误。

林高远与波尔的发球随着比赛的进程两人都有一定的变化,如在第一局中林高远没有运用逆旋转发球,第二局中比分接近,波尔逐渐适应了林高远的发球后,林高远采用了逆旋转发球赢下该局。

在第三局尝试各种变化未果而被对方破解发球并输掉该局后,第4局全部运用逆旋转发球,随后两局也是一直变化但在关键球处理上没有把握机会,直至决胜局全部以逆旋转正手短球为主并取得了大比分的领先。

反观波尔这边,自始至终以逆旋转正手短球为主,特别是破解了林高远的发球后,在自己的发球轮更加坚定,关键分处理上抓住林高远的正手短球漏洞最终赢下比赛。整个比赛的进程也体现出了乒乓球比赛中双方运动员适应与反适应的原理。

表4 林高远与波尔各局发球落点统计

2.2.1.4 林高远的发抢技术侧重于反手进攻

通过第三板发球抢攻技术统计对比(详见图3)可以看出,林高远的反手反撕的运用次数(21)占比最大,而波尔只使用12次;林高远的正手拉球运用次数(7)远远低于波尔(16);林高远正手摆短的使用次数(6)要明显高于波尔(2);在正反手整体上看,林高远正反手技术运用分别为30、27,从使用率和得分上看正反手实力均衡;波尔的正反手技术运用分别为(32、25)。

图3 林高远对波尔第三板发球抢攻技术统计

这些数据表明,虽然林高远的反手实力突出,但应该指出,林高远在抢攻上主动侧身较少而过于依赖反手。原因就是在第三板发球抢攻上,林高远的发球抢攻战术执行上受制于波尔的接发球控制,不能抢先上手。

2.2.2 接抢段

2.2.2.1 林高远的得分能力相对不足

根据表3统计所示,林高远在接抢段的得分球数(21)远低于失分球数(34)得分率仅为38.2%,但使用率高达36.7%,说明林高远在本场比赛中接抢段的得分能力显得不足,本场比赛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接抢段的处理上。

2.2.2.2 林高远的正手进攻能力相对不足

林高远接抢段接发球主动上手进攻主要体现在反手拧拉和正手挑打上。虽然林高远正手挑打的使用次数(12)高于波尔(7),但在具有进攻性的正手推撇的运用次数上(1)要明显低于波尔(8),说明林高远的正手进攻能力不足。

2.2.2.3 林高远正手的被动摆短直接造成了其战术体系的被动

在接发球手段中,林高远的正手摆短(21)在整个接发球技术运用中占比最大,在当前乒乓球强调积极主动、抢先上手的发展趋势下,正手摆短使用次数过多就等于给波尔创造了更多的进攻机会。

更为重要的是,鉴于林高远正手进攻能力薄弱,他的正手被动摆短实属无奈之举,这种被动摆短也造成了战术体系的被动。从比赛结果看,经验丰富的波尔正是死死抓住了林高远这个明显的死穴,尤其在决胜局表现得尤为突出,从上述发球落点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出,波尔的发球全是有针对性地正手短球,才在决胜局4比10落后的局面下逆转成功。

表5 林高远对波尔接发球技术统计

2.2.3 相持段

2.2.3.1 林高远的相持能力比波尔略占上风

通过对林高远在比赛中相持段决胜板进行统计,林高远在相持段的得分球数为22,失分球数为20,得分率为52%。这说明林高远在相持段并不处于下风,甚至略高于波尔(详见表6)。表3中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林高远相持段得分率为52%,波尔为48%。

表6 林高远相持段决胜板正反手使用情况

2.2.3.2 林高远的反手相持技术突出

根据本场比赛林高远在相持段最后一板正手、反手的得失分球数的统计数据,林高远的反手得分数为13,正手得分数为9(详见表7),这说明在面对同为左手的高水平运动员波尔时,林高远的反手相持能力要好于正手,反手相持技术突出。

结合得失分数来看,林高远的反手失分数为11,正手失分数为9,这说明林高远在决胜板中反手的贡献率要高于正手,反手相持技术突出。

2.2.3.3 林高远的战术体系过多地依赖了反手技术

通过对本场比赛林高远胜负局相持中正反手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他在负局中最后一板反手的失分数为9,正手的失分数为5,显然反手失分的比例最大(详见图4)。这说明林高远的反手技术在其战术体系中因使用过多而导致比赛失利。这一点在图4中胜局的正反手得分数据统计中也能得到说明。

如图4所示,林高远胜局中正手得分为5,反手得分为5,但正手失分为2,反手失分却为4,这说明林高远的正手技术对于他取得比赛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林高远在胜局中相持决胜板正手运用次数为7,反手运用次数为9,在负局中正手运用次数为12,反手运用次数为14。被波尔逆转的比赛结果说明了林高远的战术体系过多地依赖了反手技术,出现了反手“得势”不“得分”的情况。

图4 林高远胜负局正反手得失分统计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林高远在对阵世界顶尖左手运动员波尔的比赛中使用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列为接抢段、发抢段、相持段,但接抢段的得分率最低,所以说林高远在本场比赛失利的主要原因在于接抢段的接发球环节处理能力不足。

3.1.2 林高远在发抢段的得分能力突出,发抢战术中主要侧重反手进攻技术。

3.1.3 林高远在接抢段的能力相对不足,尤其是正手进攻技术存在一定漏洞,被动摆短情况较多。

3.1.4 林高远在相持段反手技术突出,但战术体系过多依赖反手技术。

3.2 建议

3.2.1 针对本场比赛林高远在接抢段正手进攻技术存在一定漏洞、被动摆短情况较多的情况,结合他被许昕和奥恰洛夫逆转的比赛实况,建议加强正手台内短球挑打技术,弥补正手短球处理上的不足。

3.2.2 针对林高远比赛中三个阶段反手技术运用占战术体系过高比例的情况,建议增加正手进攻技术的运用,尤其是在关键球处理上。

3.2.3 针对林高远在比赛接抢段接发球环节处理能力不足的情况,建议强化接抢段主动进攻后连续得分的意识。

猜你喜欢
本场接发球波尔
第54届世乒赛决赛马龙与樊振东接发球技战术分析①
樊振东和林高远乒乓球接发球技术比较分析
得分王
提升网球接发球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
英雄波尔
网球训练的接发球技术与训练方式研究
积分榜
加拉纳河上的淘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