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婷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2016 年 9 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意味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迎来新的发展理念。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国家各类人才全面发展战略的具体办法,是为了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战略,同时也是我国教育能够顺应世界教育改革并提升我国教育竞争力的当务之急。武术作为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为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
随着世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过程如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完成满足社会需求的教学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延伸带来了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与对峙,形成了文化、经济、社会的包容与牴牾。而人才的流动在其中成为核心介质传媒把握了未来教育模式的本位思想。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在现实生活中映射为资源枯竭以及带来的环境恶化,兼容并蓄的文化大同思想与文化消亡之间的取舍,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延伸出不可规避的种种......。信息化时代是全球化的缩影,它所带来的是人机交互过程中,常规技能被智能机器所替代,而非常规技能被职业化技能所取代。“未来学生要从过去以学科和知识结构为主体的思维模式,转变为能够主动适应数字化环境”[2]全球化进程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世界范围内国际组织和国家机构所要思考的问题。诸如美国突出对社会职业,满足职业需要为价值取向。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构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论与框架。”[3]
关于核心素养的概念,形成于201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全球学习领域框架》报告中将核心素养划分为身体健康、社会和情感、文化和艺术、语言和交流等 7 个一级指标[4]其展现出了作为“核心”的不是唯一的特性,是从多个角度阐释了核心素养的新高度,为教育改革指明了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我国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是我国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5]反观国内外核心素养内涵,不外乎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其一是社会本位化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基础上以个体所具有的“核心”特性。其二是教育视角下的以学科为发展为基础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形成。[6]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应由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 3 个维度组成,每个维度包含两个要素,共同构成其内涵。其中体育精神包含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运动实践包含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健康促进包含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7]
1.3.1 武德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重要媒介
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思想脉络形成体系的重要部分,自成体系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道德体系的核心要素成为中华民族流淌的“血液”,为一代又一代输送着独特民族精神文化和人文教育价值。武德所包含的内容与新时代体育核心素养高度契合,成为培育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关键手段。体育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中体育品德是立德树人的思想要素,主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品德三个层面。它所承接的是中华文化思想体系中的整个思维方式的精要。“体育精神包括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等;体育道德包括遵守规则、诚信自律、公平正义等;体育品格包括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8]
崇尚武德是武术习练者共同信仰的言行规范,有着极为全面而丰富的育化体系。《少林武术新戒约》载:“凡习武之徒,必须以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扬武德。”拳谚有云:“未曾习武先明德,未曾学艺先习礼”、“失礼者不可教之,失德者不可学之”之说。崇武尚德是武术界人士共同信仰的一种言行准则,习武者按它修身养性,规范举止,品评善恶。[9]
1.3.2 德行合一为重武术规范成为核心素养的内在动力
纵观中华民族历史长河,长治久安的稳定和谐发展礼德约束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礼成为规范人的行为,培养理想人格的重要力量。[9]师徒传承作为武术文化的主要传承形式,在各类武术典籍中随处可见。《咏春白鹤拳·拳谱》载:“不信者不传,无礼者不传”,苌家拳更是突出强调了内在涵养:“学拳宜以涵养为本,举动间要心平气和,善气迎人,方免灾殃。”[10]
通过持之以恒的习练过程而锻炼机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可以视为对健康的不断追求,但不仅仅局限于强健机体,武术所追求的更是刻苦习练中锻造仁爱之心、诚信谦和的待人处事之道。体育核心素养强调健康行为的形成,是体育锻炼知识、习惯的养成,同时也是自我情绪的有效调节。武术技术动作的习得是以功法为基础的套路或者两两相当的格斗为形式。在长期的肢体参与相应强度的习练周期里,武术动作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过程其本身是对惯勤肢体的深刻践行。以内在修心和外在修身为主的武术习练是对体育核心素养中动作技能习得与体育思想品德在我国传统项目中内外兼修的一剂良方。
1.3.3 动作技法追求健康同时彰显刚健隽永的性格养成
武术习练过程中,技术动作的习得是学习过程中健康知识和运动能力获得的主要路径。技术动作是的创编和有效传承是经过无数习练者亲身体验后,在后人不断优化基础之上方可流传百世的经典技法。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相比较而言,武术已经不是简单的动作重复实现运动能力的提升,更是具体的技击技能和技术动作通过肢体运动实现人体柔韧、平衡、灵活、力量等素质的综合体现。此外,在习练过程中通过功法练习过程中的“闻鸡起舞”的勤奋、刻苦坚韧的心志、勇敢谦诚的性格等等内在修为。石锁、大鼎、桩功等等传统功法器材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强习练者的力量,提升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形式的有效传承。当前不同群体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一致性,就学生而言除去其它因素对其良好性格特点形成而言,武术课程的教学就应当在学校中全面推行。其中在校学生,尤其是儿童性格特点存在的较为典型问题是男性学生性格特点偏女性化。成长过程中缺少阳刚之气,面对困难胆小怕事缺少勇敢担当,遇事自我情绪调控能力偏弱等等外在表现。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的三个维度中,体育品德的形成是教育改革长期注重的培育内容,它不仅仅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民族精神,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法宝”。
在校学生作为武术习练的重要群体,是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绝对主力。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与武术文化的德行育化高度契合。基于武术课程的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同样也是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以学生为对象进行定性分析可以深刻体现武术与体育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含义。
长期以来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不同学者多角度论述了“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喜欢体育课而不喜欢体育运动等问题的辨析中。认知水平的高低不仅是对学生而言,更是对施教者而言。我国教育体制中,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连续二十余年持续下降也并非言过其实。我国部分地区高中的田径运动会早已沦为形式主义中令人深思的异样体育形式(有项目的学生去操场比赛,没有项目的学生在教室学习)。尽管是少数学校的个别行为,但这种违背学校体育教育,违背体育精神道德,违背体育运动初衷的行为方式难免让人对学校体育改革产生疑虑。学校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者,在体育核心素养形成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影响其科学施教的重要隐形角色—家长。受制于学校体育教育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种体育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运动损伤被少数家长无故嫁接到学校体育教育的风险管控不足当中实为不该。
素质教育提出已经多年,与之相适应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及体育课程相关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是立足于课程具体实践调查研究与分析基础上形成减负的有效性成功却寥若星辰。课程标准在具体项目选择过程中给予学校、教师较为宽泛的内容选择是为了形成多元化课程结构的同时满足学生兴趣培养需要。实际教学中,课程内容的选择过度自由却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诸多困难:体育教学改革常年作为体育工作重点却难见成效;体育课程开设数量作为学校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华而不实的课程教学与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存在偏差;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部分缺少基本的激励措施和规范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体育教材作为八大教学要素之一成为形式化的工具而被长期边缘化。正是这种指导性文件的出发点具备了先天的理论优越性,但又不接地气的缓慢倡导将体育课程核心要素的三个维度中的运动实践不断推向新的高度。换而言之,技术动作作为区别于其它课程的唯一实践类健康促进手段,长期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受到体育教师的一再推崇。
体育品德作为体育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是立德树人任务目标的维度构成。体育品德主要包括了相互间团结合作精神,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激励;在拼搏的过程中,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彼此交流过程中出现矛盾后的包容之心等等。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今天,体育课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不同体育教育者所倡导的时代主题,但是,体育教学所面对的种种桎梏将体育品德形成过程一再蚕食,比赛过程中的彼此激励、为了达到既定成绩而顽强拼搏的练习、同学间彼此帮扶的无私慷慨等等体育品德似乎成为可供利益量化的现实条件,将体育精神的无限广博异化成为阻碍其应试成绩的高耗能机体能量“消费”。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改革中长期处于中心位置,是教学改革探索研究的重中之重。早期田径教学、三大球教学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融入,以至于区域特色化的冰雪运动、滑草、滑沙、攀岩、定向越野等内容均是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而不断推陈出新,但是,仅仅存在于少数有条件的学校中。多数学校仍然是以田径、三大球、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少数项目等为内容。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技术动作的学习、运动技能的掌握始终是体育教学内容的几乎全部。不同区域间理论体育参与形式单一是体育课程教学和体育锻炼的主要特点。以技术动作习得为主要内容是体育实践课程之使然,但不应当是全部。教学内容偏少决定了学生体育课程参与形式单一,课后体育锻炼形式也单一的局面。体育品德的形成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以身作则促进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团结互助等体育精神的育化。
相比较其它体育课程而言,武术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礼仪的教育意义,以此来体现尊师重道的古训。武术中的“抱拳礼”就是典型代表。其核心要义是:右手紧握拳代表了自身对武学的崇尚与两两相当的格斗形式间相互“切磋”的含蓄形式。左掌四指并拢代表了四海之内的武者相互团结,而拇指屈曲代表了自我谦虚的动作暗示,不自大不骄傲。左掌掩右拳代表了彼此的相互尊重,不会因技艺的高低而屈人之兵。在武术课程教学中课前课后行礼是对学生谦虚自重、兼容并包、内圣外王的的中华美德的自律作用和有效传扬。《太极拳谱》对习练者第一条告诫有云:“学习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学习太极拳不可狂妄。狂则省事。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外面行形迹,必带儒雅之风,不然狂于外而失于中”。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发展高度,明确了“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健康认知水平的提升结合运动实践是实现“立德树人”终极任务的核心要素。二者共同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保障。运动技能的习得是促进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武术套路动作称之为技击之术的同时长期以来作为不同群体借以修身、养性、追求健康的重要工具。
“练形意拳之道,实是祛病延年、修道之学也。余自幼年行医,今年近七旬,身体动作轻灵,仍似当年强壮之时也,并无服过参茸保养之物。”[12]
武术习练能够促进参与者机体代谢水平的提升,实现强身健体的锻炼目的。然而武术课程的教学相比较其它体育课程而言,更加突出的是强心这一理念。武者,身强非强者,而心强则是武者长恒之。习武者往往追求武勇的气质,通过习练武术形成勇敢刚毅、坚定自信的精神品质。如是武术树人的属性在技击攻防为本质的肢体格斗中力求达到身心兼修的德行育化之功。
武术课程促进体育核心素养形成是建立在体育课程基础之上,从体育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进行: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结构图课程较为鲜明的突显出武术课程促进体育核心素养形成的组成部分。如图1四个阶层代表了逐级递进的体育核心素养在武术课程中的培育内容。
构成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是能够包含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必要的健康知识、技能习得与态度情感。三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深切关系,体育精神的存在是运动技能形成和健康促进的基础。体育精神的存在是促进学生进行运动实践参与的思想维度和健康促进的内在驱动力。运动实践是体育精神产生的外在显性条件和三个维度的中心,更是实现学生健康体质和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关键手段。健康促进是其它两个维度的最终目标,也是体育核心素养在立德树人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具体目标。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
图1 武术课程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结构[13][14]
武术课程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形成过程中,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健康促进三个维度可以归纳、划分为六个要素,分别从每个维度中引出两个部分。而每个部分在武术课程中均有与其相对应的学习内容。体育精神由体育情感和体育品格构成。体育情感在主要表现为武术中的师徒关系与热爱武术等形式。这种情感表现可以正向异化为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了武术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抵御外敌、精忠报国、强国强种等等民族情感。运动实践分为体育能力和运动习惯。运动能力在武术课程习得过程中相比较其它体育教学内容而言有着先天优势,因为其有着传统儒家文化思想浸润,体现的是几代人精巧构思、身心并重、德智兼修的肢体语言。良好的武术文化氛围在我国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在以后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必将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健康促进分为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健康知识在武术中主要表现为经络学说、身心调适等中医理论方面,可以成为武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了解传统武术中的正骨、气论、经络等内容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武术中的健身功法、太极拳习练等等健康行为则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中健康促进这一维度的主要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