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 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8-10-17 01:25潘忠芹李清湘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十九大基层党支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潘忠芹 李清湘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是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方略。在我国党组织体系中,党将全体党员紧密联系并形成一个有统一行动和统一意志的有机整体。基层党支部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是把党员组织起来的最直接形式,是党组织这座大厦的基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普通高校在为国家培养输送人才方面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建设显得更加意义深远。如今,互联网带来了技术革命,也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拥有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那么,如何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值得探讨。

[关键词]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普通高校;基层党支部;互联网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关键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发展面临着巨大考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的第一条。这是党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根本方略。因此,做好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意义深远。

2017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并发出通知。通知指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坚持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有力抓手,是不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坚持全覆盖、常态化、重创新、求实效,这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挑战。而加强高校党支部建设,对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加强高校党支部建设,顺应了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同时也能够接触多种不同的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思想,会对学生的思想健康产生深远影响。而加强高校党支部的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的为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帮助学生防范互联网中的多种错误思想,其教育效率、教学效果都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因此,高校党支部需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积极掌握和应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达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目的。

其次,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进行人际交流、接受教育、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因此,高校党支部必须要与时俱进,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通过互联网解决传统工作模式对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从而将高校党支部与学校、学生、教师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除此之外,还需要推动高校党支部的组织结构到活动方式的转变。

再次,互联网中充斥的多种错误思想及价值观念,不仅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产生影响,还会对党员的政治信仰产生影响。同时,互联网具有开放性、隐匿性的特点,各类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中自由流通和传播,会对高校党支部的教育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而如果高校党支部仍然使用传统的教育和工作方法,必然会产生教育水平低下的问题,难以保证学生和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党支部建设要积极的使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高校党支部的教育工作水平。

最后,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信息传播方式的更新,使得高校党支部工作的程序从传统的物理流模式转变为了信息流模式。在信息化的背景下,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获取多种信息,进行远程工作。而高校党支部可以通过给工作人员开设电子邮箱的方式,让工作人员定期的学习上级传达的材料和精神,加强对工作人员和党员干部的教育,使得高校党支部的教育管理方式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够确保上级传达的指示和精神贯彻落实到基层。此外,工作人员也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政治心得进行交流和反馈,达到构建学习型政党的目的。

普通高校,肩負着为国家培养“四有”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做好高校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集中督查内容清单中,要求高校探索运用学习教育有效方法情况,强调运用“互联网+党建”“两微一端”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师生党员参加学习教育的便捷性实效性。对于高校师生党员这一庞大群体,要利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数据共享优势,紧紧以“互联网+标准化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为抓手,切实推进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高校基层党支部作为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优化传统,突出创新,提高党支部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师生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从而增强高校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

数字化党支部建设的部分优势:1、教育方式信息化;2、管理交流便捷化;3、先锋作用典型化;4、支部工作标准化;5、党务办公无纸化;6、业绩考核科学化。对于现行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的要求,“互联网+标准化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显露出更多特定优势:

第一、数据共享化。目前,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迅猛,“十三五”时期是大数据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大数据的生命在共享,合作才能共赢。在大数据共享环境下,不同高校、不同二级学院的基层党支部之间可以更加快速便捷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与借鉴,打破传统基层党支部建设的一些弊端,数字化党支部建设后,高校各基层党支部间、各高校基层党支部间的沟通交流必然加强,各基层党支部的建设成果必然拓宽,确保高校联盟下高校党建效率最大化。

第二、全员参与化。如: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院鼓励教师队伍的博士化、国际化。而学生党员,至少有一年是在外面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这些都必然会影响教师和学生党员参与所有党建相关工作及活动的出勤率。而高校基层党支部是党在高校的最基层组织,是高校开展党的活动的基本单位,一旦数字化党支部建设后,师生党员将不受任何地域限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掌握党支部的“三会一课”的具体情况,并在线查漏补缺地学习,确保与基层党支部统一思想、统一战线、统一行动。

第三、管理规范化。自古以来,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统一规范党支部的各项制度,有利于党支部能够在统一制度和不同模块下执行,避免偏离党支部整体规划的大方向。同时,又不影响在大方向一致情况下的自主选择对感兴趣模块进行突破与创新,这样可以避免千篇一律、形式主义,造成师生党员的视觉疲劳,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生机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四、学习常态化。现在生活节奏很快,很难抽出大量的学习时间。每一位党员,可以根据党支部全局规划,结合个人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并将其统筹规划分批分段进行学习,不断改造自己,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在思想政治觉悟提高的情况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常态化也得到了保障。

第五、效率最大化。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基于以上四点优势,高校基本可以实现全员覆盖、学习教育常态化、注重创新、讲求实效的初衷,高校党建工作的管理者也可以借助标准化数字支部建设平台,及时梳理各支部各项工作并掌握各支部动态,全局性地统筹安排,比如将各支部间相似主题活动进行整合等,确保各项工作效率最大化。

以“互联网+标准化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为抓手,推进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坚持学做结合,依托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避免空洞无思想内涵、避免形式主义,通过高校基层党支部的数字化建设,便于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脚踏实地地参与到“两聚一高”先锋行动方案、“大走访、大落实”“亮身份、树形象”“四查四改”“专题党课”“专题讨论”“创新争优”等创新主题活动中,争做新时代的合格党员。

难点在于数字化党建平台的建设。此工作将会派专门的人员进行网站的建立与定期维护。目前已初步建立以“通大公卫党建”为主题的网站,框架已初步搭建好,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树立各支部的工作亮点和案例,并制定各级学习计划,并将实质性内容通过网站管理系统上传至网页,充实和丰富主题网页的各个板块。

相信不久的未来,在全体通大公卫的师生党员的携手努力下,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数字化党支部建设会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更加高效,该模式也会被更多兄弟院校复制,最终建成高校党建联盟,切实推进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确保全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确保党员干部干净担当、发挥表率作用,确保广大师生党员党性坚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推进高校和国家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陳永举.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J].党建研究,2012,14(1):40-42.

[2]杨新平.创建标准化党支部的实践和思考[J].企业党建,2016(5):62.

[3]孙成,黄喜明,赵连红,贾晓琴.精细化管理在党建工作中的实践与应用[J].党建工作,2015:22-23.

[4]殷建军.浅谈数字化党支部建设[J].企业文化,2015(7):28.

[5]刘爱兰.智能党建信息化平台研究与设计[J].中国化工贸易,2014:47.

猜你喜欢
十九大基层党支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
浅论国有企业基层党支部如何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