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言语智慧在思维的深化中生成

2018-10-17 10:44王鼎
关键词:盘古辨析言语

王鼎

深度学习是一种指向高阶思维的教学,华东师范大学郅庭瑾教授在《教会学生思维》一书中说道,“问题解决和创造性思维两者之间是互利的关系,任何一方都能够带来另一方的实现。”不管是什么学段的学生,能够提出真实问题,特别是有思维深度的问题,才有可能实现深度学习。那么深度学习在我们语文学科中应该以什么形式来呈现?我想那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个体能够运用语言进行智慧的表达。

一、问题导学:让思维真实展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思维到什么程度,提出的问题就到什么程度。我们的语文课上并不缺问题,不同的是同一篇课文,有的孩子提出的问题很肤浅,有的孩子提出的问题很深刻,我们需要面对不同个体的真实状态开始学习的导引,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准自己的学习起点,这才是个体思维真实展现的意义。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筛选出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发展他们的高阶思维呢?

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开天辟地》一课为例,课前学生提出了“精疲力竭的盘古为什么是含着微笑倒下的?”“盘古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古人为什么要编这样一个神话?”“开天辟地的故事为什么能够被人们代代相传?”等问题(课件出示),这些问题不可能都作为本节课教学的主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基于问题进行辨析,筛选出最值得學习的、深层次的疑难问题。

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仔细读读这四个问题,如果从这四个问题中选一个能够涵盖住其他三个问题,你觉得是哪一个?理由是什么。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经过一番思考,花上一些时间,学生们最终确定:“开天辟地的故事为什么能够被人们代代相传?”来作为本节课的主问题。在这个学习环节中学生经历了一个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提炼主问题的完整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系统化、明晰化。这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原生态地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自己提问题,然后进行归类、辨析、筛选,进而形成主问题。通过主问题的生成,培养学生辨析、归类、比较、提炼的能力,发展高阶思维。这是进行深度学习和发展核心素养的前提。

二、教师助学:让思维层次递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讨,或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引向问题深处;或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着眼于提升学生思维的目标,教师的引导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利用教材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重组相关知识经验,渗透一些基本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应该避免让学生在低思维层次水平上的重复,引导学生在已有水平基础上不断向较高思维层次递进。总之,有效的引导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摆正自身角色,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学习引向自主和谐、多元发展的境界。

其一,老师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在辨析、归纳、提炼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的助学表现在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支架——有效的学习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主问题“开天辟地的故事为什么能够被人们代代相传?”我设置了两个学习活动:一是品读故事,感受人物形象。二是走进神话,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有了这两个学习活动的支撑,再去解决主问题学生的思路会更明晰。

其二,引导学生开展言语实践活动。品味语言,发现并感受文本语言的表达特色是行之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在《开天辟地》的学习中,关注文本对称式语句的表达形式上,引导学生感受神话故事朗朗上口、便于传颂的言语特点。聚焦盘古化生万物的段落描写,感受神话故事奇特瑰丽的想象,学生不仅探究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还深刻体悟到神话故事的表达特点。

三、运用促学:生成言语智慧

如果一个孩子的思维,在他原有水平上,得到不断地螺旋形地上升,最终就会在思维走向深入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成功的激励,那么学生言语的能力和智慧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言语智慧的生成与发展一定与语言运用是分不开的。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长期的,反复的,有层次的训练中逐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为学生搭建言语运用的平台。课堂上,我给孩子们提供了一首小诗,让孩子们小组合作运用对称性语言补充诗句。

赞盘古

你,

神勇无比,

开了天, ,

宇宙从此告别混沌!

你,

坚定不移, ,

天地永远不再重合!

你,

无私奉献,化生万物,

天上有了光辉的日月,

地上有了 ,

世界变得这么美丽!

学生填第一个空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疑义,但是到了第二节出现了多轮的讨论。以我班第八小组为例,最先发言的孩子说:“应该填开天辟地,顶天立地。”他的话音一落,同组的孩子提出了反对意见:“第一节中已经写了你开了天,辟了地,第二节中再写开天辟地就重复了。所以开天辟地不能用。”然后就有孩子提出了第二个意见:“那就把顶天立地拆开,变成你坚定不移,顶天,立地。”又有孩子说:“把顶天立地一个词拆成两半儿也是不合适的。就填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然后旁边又有孩子,提出异议:“这一节的最后一句是天地永远不再重合,这是对这一小节的总结,它也表明诗词到这一节的时候,应该只涉及到课文的第五小节,但是改天换地已经涉及到课文第七小节的内容了,所以说改天换地也不能用在这儿。”这个时候其中一个孩子提出来一个词语叫与日俱增,于是他们就把答案确定为顶天立地,与日俱增。他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就一个问题展开了多轮的讨论,最后确定了一个最好的答案。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文字包含着意蕴,文字凝练着思维,用文字打开学生思辨的视野,用文字培植学生的言语智慧,这就是我心中的深度学习。为了让言语智慧在思维的深化中生成,我们将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盘古辨析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盘古开天辟地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盘古
盘古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正误辨析一例
同义词组辨析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