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瑞桐的艺术人生

2018-10-19 01:43马玉梅
回族文学 2018年3期

马玉梅

柏瑞桐,1937年出生于北京市德胜门外马甸地区西村一个朴实的回族家庭。马甸地区西村是一个只有十几户回族人家的村子,那里民风淳朴,邻里和睦。严正的家教,让柏瑞桐从小就知道积极上进并刻苦学习。1951年,年仅十四岁的她凭借聪慧与天资,考入了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制片厂前身)。这对于一个百姓家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地难能可贵啊。所以,她一生都很珍惜自己的这份职业。图①是她早年的剧照。

说起柏瑞桐就不能不说到孙敖和孙绳武。

孙家祖辈在北京开古玩玉器店,可谓是有一定家底的回族人家,他们还积极捐助公益事业和回民教育。孙敖父亲孙绳武,曾在国民政府任北京市政府参事、青岛市代市长,还是北京“西北中学”的创始人、校长。1928年,北伐成功以后,孙绳武深感回民教育的低下和落后,和马邻翼、马松亭等知识分子,在北平创办了一所回民中学,为发展民族教育、振兴国家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图②为孙绳武先生。

孙敖1932年出生于北京市牛街,是孙绳武先生之三子,也是长春电影制片厂著名一级配音演员。1951年,刚刚年满十八岁的孙敖到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学习,期间认识了柏瑞桐。1955年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当演员,1956年任译制片配音演员。他曾在影片《三进山城》中饰演王翻译官,并在十余部影片中扮演过不同个性的人物。曾为《永恒的爱情》《蝴蝶梦》《疯狂的贵族》等四百多部外国电影、二百多部国产电影配音。其中《永恒的爱情》《蝴蝶梦》《两个人的车站》均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图③为孙敖。

千里姻缘一线牵。孙敖走进中央电影局表演所(北京电影学院前身)后,柏瑞桐也有缘进了表演所。孙敖和柏瑞桐相识后,情投意合,相亲相爱。正如柏瑞桐所说:“孙敖不仅是我生活中的如意郎君,也是我演艺生涯的良师益友,更是我一生的知己。”1955年12月25日,年满十八岁的柏瑞桐与二十三岁的孙敖幸福地结为伉俪。著名回族学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达浦生和马静生等人是他们的证婚人。达浦生等人都是当代著名的爱国人士,受他们进步思想的影响,柏、孙两人也立下宏愿,毕生致力于表演艺术,以期有裨于整个国家、民族之复兴。图④是柏瑞桐(左)和孙敖。

1953年,柏瑞桐因落落大方的性格和俏丽的容颜被长春电影制片厂《平原游击队》剧组一眼看中,在剧中扮演勇敢地与日本鬼子作斗争的小姑娘翠萍。虽然翠萍角色的出镜率只有两三处,但她每一个动作都非常投入、到位,表演超常发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图⑤是柏瑞桐(右)在《平原游击队》中的剧照。左为著名表演艺术家凌元。

由于“翠萍”姑娘的成功扮演,1956年柏瑞桐又主演了《妈妈要我出嫁》的女一号。后来又陆续在《寂静的山林》《英雄儿女》《国庆十点钟》《古刹钟声》《草原晨曲》《春水长流》《两家人》《残雪》《自豪吧母亲》《绿色钱包》《刀光虎影》《相会》《花園街五号》《解放》中担任重要或主要角色。她饰演的角色有五十多个,多为俏丽活泼的少女角色,她出色的演技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图⑥为《妈妈要我出嫁》剧照,男主角(右)是著名电影演员刘世龙。

柏瑞桐被誉为电影界美女演员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长影出镜率较高的演员。这些影片的经典镜头里凝聚了柏瑞桐辛勤的汗水。每次演戏前她都会认真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投入角色。在《妈妈要我出嫁》中主演李玉春时,有一组一路唱着歌赶牛车的镜头,为了演好这一角色,她到乡村去体验农民锄地、割草、喂牛等,不厌其烦地在乡村练习赶牛车。最终,田园风光,歌声缠绕……一幅水墨画的意境呈现在观众眼前,让女一号角色定格永恒。图⑦是剧中柏瑞桐自己唱着主题歌赶着牛车运麦秸秆的剧照。

柏瑞桐常说:“要想让观众信服,就要演得真、演得像。表演得向生活学习,要下得了体验生活的苦,在生活中汲取平凡真实的营养。”她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从未中断,她也是当时纯真年代影视镜头中最清丽的记忆符号。孙敖是打篮球高手,她也成为了篮球队员,共同的志趣爱好,让他们的家庭充满了健康、积极的浪漫气息。

长春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45年,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的摇篮。七十多年来,长影生产的故事片有一千多部,译制片一千一百多部,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培养输送了两千多名电影人才,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其中的许多影片中都留下了柏瑞桐、孙敖清晰的成长印记。《英雄儿女》《上甘岭》《五朵金花》《刘三姐》《白毛女》等一大批优秀的故事片,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苏里是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导演了《平原游击队》《哥哥和妹妹》《青春的脚步》《红孩子》等影片。1959年苏里执导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1960年拍摄的《刘三姐》又为中国影坛奉献了一枝奇葩,该片获1960年“第二届百花奖”四项大奖。因为苏里,柏瑞桐和孙敖不顾北影同事和亲友的挽留而投奔长影,安身长春。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支持苏里导演拍出更多的红色革命电影,支持孙敖在长影翻译配音优秀的外国经典故事片。当时孙敖的工作非常忙,要配音、出任译制片导演,还要出演故事片演员。他们不计回报、无怨无悔,投身于自己所钟爱的电影事业。

图⑩是柏瑞桐夫妇初到东北的照片。

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规模相对较大的故事片《草原晨曲》,柏瑞桐担任女一号,饰演一位跃马草原的蒙古族姑娘。蓝天白云之下,广袤的草原之上,柏瑞桐骑马奔驰。她一个北京姑娘,不会骑马,需练习纵马驰骋在草原上的镜头。当时柏瑞桐正怀孕在身,为了不影响拍戏,她不管不顾,几次摔下马差点造成孩子流产。同事们劝她悠着点,她笑着说:“我本来就怕影响工作,不想要这个孩子。”

在拍摄抗美援朝电影《英雄儿女》时,剧组原本是选柏瑞桐饰演主角王芳的,但由于她的清瘦俊美不符合角色定型要求,临时调她担任一个戏份不多的配角——一个文工团女演员。这个角色不仅要唱歌、跳舞,还要会跳朝鲜舞、会打朝鲜长鼓,这给柏瑞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女一号变为配角,还要挑战自己的能力,这都是对柏瑞桐的考验。但是,她微笑着说:“演什么角色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对得起观众,不要欺骗观众。因为,观众是带着感情来看的,我一定要演好这个角色。”图12是柏瑞桐(右)在《英雄儿女》中的剧照。

柏瑞桐常说:“我和孙敖不一样,他是配音,是用声音塑造形象,肢体语言很少。而我就不同,我要用明确的肢体动作表演,塑造人物完美形象。”在拍摄《英雄儿女》的文工团女演员时,她先去延边体验生活。她每天在乡村听老游击队员讲打鬼子的故事,还向当地会打长鼓、跳长鼓舞的姑娘们学习朝鲜族舞蹈,琢磨角色的演技。每隔几天她还到剧组去,和演员在一起畅谈对角色的感悟、收获,为影片拍摄和演好自己的角色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寂静山林》中,柏瑞桐饰演男主人公(王心刚饰演)的妻子,剧中有一场吻戏,夫妻拥抱惜别,依依不舍亲吻。这么一个在现在看来很简单很平常的镜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却是极难驾驭的一场感情戏。拍摄时要清出现场无关人员,以助演员入戏,甚至主创人员都要做好挨批的准备。柏瑞桐说:“当时很紧张很羞涩,也心怀忐忑,压力非常大。后来为了强调演戏真实,只能做最好的自己,顾不了那么多了。”开拍时,摄像组采取了360度大旋转手法的镜头,把拥抱亲吻的一对夫妻拍得柔情蜜意,优美大方,效果非常好,很合导演的心意。这在当年电影界、演艺圈都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从北影到长影,从风华正茂到相知相恋,从相濡以沫到相伴一生,柏瑞桐和孙敖都是非常有志气的艺术家。正是因为他们的志气,才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人们的尊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孙敖患糖尿病后,他的身体日渐衰弱,备受折磨,最终并发症危及到大脑。孙敖一生要强、进取,但又始终安于平凡。他在笔记中写道:“平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如登天。一个人要经过多少痛苦,多少凄凉,多少辛酸,才能达到——平凡?”或許这正是孙敖柏瑞桐共同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在平凡中升华。图16是柏瑞桐和孙敖的家庭生活照。

孙敖是中国最具盛名的配音表演艺术家之一,被人们誉为傲骨铮铮的配音大家。孙敖在艺术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要求自己:“宁可一人千声,也不能千人一声”,反感那种为金钱而粗制滥造的商业习气。配音《复活》时,他把原著读了五遍。为找《十字小溪》(英国)老猎人的声音感觉,他用非正常发音法喊破了嗓子。同事们爱惜地劝他,他笑笑说:“配音演员首先要尽力适应和贴近角色,不能只想着保持自己的发声法。”他曾获国家政府奖、最佳男主角配音奖 、 中国表演学会首届奖 、十一次获长影“小百花”奖、 最佳译制片奖等诸多奖项。 1981年他配音的《永恒的爱情》获得文化部最佳译制片奖,《蝴蝶梦》《两个人的车站》获文化部优秀译制片奖。图17为孙敖(右一)领奖现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孙敖曾任电影协会常务理事,他非常认真,工作更加投入,人称“拼命三郎”。配音一天回到家,有时半夜起来把第二天的配音台词背个滚瓜烂熟。在译制片圈里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可他平等待人,以诚待人。

1975年,柏瑞桐出演《金光大道》,她扮演的是一个妇女主任。正值中年的柏瑞桐已经是资深且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但她仍然对自己严格要求。她在剧中严厉地教训一个打了媳妇的丈夫,让他给媳妇道歉。柏瑞桐因为入戏太深,泼辣地大声吼着训话,直至那位丈夫给媳妇承认了错误作罢。拍完戏嗓子都哑了,那对“青年夫妻”过后还心有余悸。

2002年4月,刚过古稀之年的孙敖因病去世,告别了他终生热爱的演艺事业。一个身无任何官职的共产党员,一个并非当下“走红”的老演员,竟有四百多人为他送行。因为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电影配音艺术家、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也是一位甘当绿叶的“幕后英雄”。据不完全统计,孙敖自1956年至去世前,为中外五百多部电影配音,为新闻、科教、美术片解说近三百本,为中外电视剧配音三百多集,执导二百多集广播剧,在十几部国产影片中饰演角色,排演的话剧演出近七百场次……《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曾让一代人深深地记住了他。图19为这一对“电影情侣”的最后一次合影。

2013年2月15日凌晨,柏瑞桐因肺癌去世,享年七十六岁。长影集团领导、柏瑞桐生前的亲朋好友及素不相识的中外观众参加了告别仪式,送走了这位美丽的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晚年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那时候,我演的电影大多都是农村妇女形象,需要梳个大辫子,别人都开始洋气地烫发了,我还土着。土就土吧,为了演电影方便,留了很多年大辫子。”柏瑞桐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和执着可见一斑。

柏瑞桐对电影事业充满着火一样的热情,也有强烈的责任感。图22中《演艺春秋》《长影文化博览》等出版物都发表有友人和作者追思、缅怀柏瑞桐的文章。

《光明日报》记者张巨龄先生倾心撰写碑文,感人至深:

电影学院,缔造精英。长影出嫁,一剧成名。

草原晨曲,平原翠萍。寂静山林,古刹钟声。

斯代体系,炉火纯青。成就夫业,放弃前程。

相夫教子,严谨家风。孝敬长辈,关爱亲朋。

不畏艰辛,不惧险境。忠贞不渝,至爱一生。

贤良淑德,众口称颂。声容笑貌,永驻心中。

孙敖、柏瑞桐夫妇膝下育有一对子女,后排左一是儿子孙佳禾,国家一级演员;后排右一是儿媳妇刘雅娜,国家一级导演;前排中是女儿孙柏,中国著名制片人,主要作品《云上学堂》2010年获“华表奖”,《风铃》2011年获“五个一”工程奖。孙敖、柏瑞桐是终生知己,他们用心血在艺术的道路上行走,用爱经营着美满幸福的家庭,他们是真正的艺术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