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18-10-19 07:50林志芳
山西教育·教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小格钟面时针

林志芳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小学数学中有些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小学数学中的图形与几何。本文以《认识分》一课为例来谈一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优越性。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本环节是一堂課的开端,好的开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设置“龟兔赛跑”的教学情境。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龟兔赛跑”的故事情境,用与钟面相似的环形跑道和学生喜爱的故事进行情境导入,给学生充分的视觉感受,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调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引入钟面。教师可利用课件将“龟兔赛跑”中的环形跑道添上12个数字,把“乌龟”变成钟面上又短又粗的时针,把“兔子”变换成钟面上又长又细的分针,再添加上最长最细的秒针,一步一步地为学生呈现一个完整的钟面。最后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个钟面来认识分。”生动的演示引发了学生对钟面的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动态展示,认识钟面

本环节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过去传统、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构成的动态教材。

1.认识大格、小格。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可作为显示工具,把概念或数学名词和具体的表示图形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感官认识,高效地使用课堂时间。如,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直观形象地把钟面上什么是大格、什么是小格呈现给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的显示功能,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发现钟面上一共有12大格,每大格里有5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小格,让学生快速地理解知识。

2.认识时、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也可作为演示工具,使原本枯燥、无趣的数学课堂变得更生动。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语音功能,把时针和分针拟人化——“时针说它走一大格的时间是1小时。”“分针说它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钟。”然后让学生根据时针和分针说的话,获取信息。有趣的声音加上直观的画面演示能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掌握知识且不易忘记。

3.感悟时、分的关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作为演示工具,还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化静为动,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用自己的思维学习数学。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小格,分针刚好走一圈的动画,使抽象的时间概念清晰起来,让学生根据时针和分针的转动,轻松地理解“1小时=60分”的概念,同时也为后续学习“1分=60秒”埋下伏笔。

三、学看时间,练习巩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光靠知识的讲解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师需要补充一些课堂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还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有时还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创造性的题目,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借助信息技术,呈现大量的练习,如时针走了几大格就是几小时,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还呈现了多个钟面让学生认读时间以及生活中的情境,最后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知识。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可以让数学课堂更高效,可以更好地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真正学习有用的数学。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第三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岳 舒)

猜你喜欢
小格钟面时针
怎样借助学生作品更好地认识钟面
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解法
时针和分针的争吵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林小格,下一站春暖花开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画出的“认识”
安小格的夏天
一年级单元同步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