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达本胺治疗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8-10-20 06:48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454000王慧毋艳刘晓娟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年22期
关键词:西达乙酰化毒副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454000)王慧 毋艳 刘晓娟

临床针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可选方案包括序贯放疗或者化疗、联合培门冬酶的联合化疗方法等,我院利用西达本胺治疗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取得了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础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月本院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30例,依据治疗使用的药物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15例。观察组包括男9例,女6例,平均(53.28±5.36)岁;对照组包括男8例,女7例,平均(53.59±5.14)岁。两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培门冬酶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第1天肌内注射2500U/(m2·d)培门冬酶,第1~4天静脉滴注20mg/d地塞米松,一个疗程持续3个星期。为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选择格拉司琼或者恩丹西酮类5-HT3受体让患者服用。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应用西达本胺治疗,西达本胺片剂规格为2.5mg/片、5mg/片(批号分别为20070108、20070112),均由深圳微芯公司生产。口服用药,早餐后半小时之内温水吞服,每次1片(剂量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决定),每星期2~3次,持续4个星期后停药2个星期,一个周期持续6个星期。

1.3 评价指标 疗效标准:完全缓解:病变全部消失且维持超过1个月;部分缓解:病灶最大径和垂直径的乘积下降超50%,维持超1个月;稳定:肿瘤病灶两径乘积缩小不足25%或者增加不足25%,没出现新病灶;进展:肿瘤病灶两径乘积增大超25%,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为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率之和。毒副反应:比较两组肝功能损害、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对结果数据利用SPSS22.0开展分析,[n(%)]表示治疗效果结果及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X2检验,P<0.05则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46.67%,对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附表1。

2.2 毒副反应 观察组治疗后毒副反应发生率为20%,与对照组发生率26.67%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附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对照[n(%)]

附表2 两组治疗后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本研究观察组应用的西达本胺属于新型广谱抗肿瘤药物,为我国自主研发获得,为新亚型选择性酰胺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这一药物能够进行肿瘤表现遗传调控,其中的苯酰胺基活性基团能够对HDAC1、2、3、10的活性产生抑制[1]。PTCL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DAC1)呈现高表达,而西达本胺能够经对淋巴瘤细胞中呈现为高表达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活性形成抑制,促使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得到提升,对组蛋白和DNA的结合形成干扰,因此能够加快抑癌基因的表达,对T淋巴癌细胞的生长形成抑制,加快其凋亡转变[2]。此外,临床实践显示,西达本胺这一药物还能够有效抑制肝癌、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细胞,将其活性减低[3]。本研究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46.67%,P<0.05;此外,观察组毒副反应发生率为6.67%,与对照组26.67%差异不明显,P>0.05。证实在该类患者治疗中应用西达本胺不仅可以提升治疗效果,同时不会增加毒副反应的发生,能够保证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利用西达本胺对难治性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治疗,效果突出,安全性有保障,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西达乙酰化毒副
抑癌蛋白p53乙酰化修饰的调控网络
LncRNA ENST00000448869.1与Nestin互作拮抗西达苯胺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作用
治疗腱鞘巨细胞瘤新药-培西达替尼
FOLFIRI 方案对晚期结直肠癌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分析
培美曲塞和吉西他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情况探讨
西达本胺联合姜黄素对人皮肤T细胞淋巴瘤细胞系Hut78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慢性支气管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组蛋白H3乙酰化修饰增强
16∶14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基层门诊药品毒副反应的观察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