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8-10-20 10:48陶文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互联网+

陶文

【摘 要】本文分析“互联网+”环境下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理念认识不足、培养目标与“互联网+”环境脱节、信息化教学难以适应“互联网+”发展环境等问题,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 会计信息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C-0163-02

“互联网+”是当前我国创新发展大背景下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新趋向,是在知识经济引导下产生的互联网行业形态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当前会计制度发展越来越成熟和社会经济信息越来越庞杂的现实情况下,会计电算化已经逐步发展为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的重要产物,能够极大地推动和促进经济主体的发展,可以融合更加全面的会计信息资源,是会计专业知识、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结合的必然结果。当前高职院校在会计信息化教学中仍然存在培养目标偏差、课程教材滞后以及教学方式落后等较为突出的问题,這就直接阻碍了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互联网+”环境为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教学资源、教学导向以及人才培养方向,加强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互联网+”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理念认识不足。“互联网+”环境下社会经济中的会计信息量更加庞大和复杂,而高职院校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对会计信息化的理念认识尚待提高。在会计信息化的具体教学工作中缺乏对新环境下会计信息化教学的重视,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仍然停留在过去会计电算化的阶段,尚未针对新环境作出转变。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信息化教学虽然在理论上做出了充分的改革与完善,但由于学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的缺少,学生学习实践机会较少,仍然使教学水平处于滞后的状态。除此之外,对会计信息化的不重视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缺少高素质、现代化的会计信息化教师队伍,这也会导致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实力不足。

(二)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与“互联网+”环境脱节。会计学主要研究社会上财务活动和成本资料的收集、归纳以及分析等,在得出一定结论后对经济社会决策产生参考意义,以达到高效处理经济事务的目的。会计学是一门独立的管理学科,具有显著的严谨性和参考性,对政策法规的变化较为敏感,优秀的会计工作人员是各行各业所迫切需要的。因此,在高职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上,目标必然是培养适合现代企业需要且符合时代特点的人才。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主要以财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所应对和处理的事务一般为静态资料和信息。但在“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下,市场经济竞争有序发展且日益激烈,信息优先程度和分析结果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依托作用,单纯静态的会计信息也转变为动态性的复杂信息,传统会计人才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社会经济的需要。因此,传统的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难以适应当前“互联网+”环境的需要,学生毕业后难以为社会重用。

(三)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难以适应“互联网+”发展环境。自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发展至今,大多高职院校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仅针对相关会计信息软件的应用,通过具体会计案例的引入,将常规会计知识和会计账务处理过程融合于会计信息软件当中,再教导学生从中学习。这一常规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在大方向上基本正确,但在教学内容方面,以会计软件学习为例,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应用和功能仍然是教材的层次框架,例如在财务链学习中划分总账、应收应付以及固定资产等模块,很难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财务处理真实再现。从教学内容中每个模块的操作过程编排上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例如不能将建账初所有模块进行整体初始设置等,实际割裂了会计信息化的整体知识,导致高职学生无法从整体层面感知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财会管理流程,专业知识的应用也很难保证能够服务整体大局。同时,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以当前主流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为主,其中与“互联网+”相适应或相关的内容较少,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财会数据方面,大多为企业内部财会信息,涉及经济社会中的横向信息较少。

教学方式方面,由于会计信息化教学具有严谨性和政策法规敏感性,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均采取常规教材授课,结合部分具体案例和实践进行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以传统模式为主,教师讲授学生听取,课堂氛围塑造不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会计信息化的积极性。这也就导致学生会计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不佳,难以满足“互联网+”培养高素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要。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制定符合“互联网+”环境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教学的发展和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加强重视。直接负责教学人员应当积极向学校领导建言献策,讲述会计信息化与“互联网+”环境的密切关系和发展趋势,使其理解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进而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加大对会计信息化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在“互联网+”环境下,会计信息化教学应当融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会计学理论以及经济管理知识为一体,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前,应当对会计信息化作出新视野下的新认识。会计信息化学生培养要以会计学理论知识、互联网理论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知识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等为培养基础,做到既重理论,又重实践,且符合“互联网+”发展的要求,整体教学思路应当坚持从易到难,从部分到整体的原则,进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使其能够从会计信息化向财会和管理会计发展,进而使学生更加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需求,培养出会计信息化综合型人才。

(二)加强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改革。会计信息化教学是以《会计信息化》课本为基础的,在教材的内容方面,应当改变当前以会计信息化软件应用为主线的模块式编撰形式,结合现今“互联网+”大环境,以会计专业知识为基石,贯穿经济主体账务真实模拟过程,最大限度地还原会计工作流程。在此过程中,内容改革应当充分考虑会计教育专家、从业专家以及软件应用专家的认识,充实教材编撰团队,使经济主体真实会计流程和会计软件应用能够整体涵盖于教材当中,坚持公司建账、期初、期中以及期末等业务流程和模块的集中考量。在迎合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教材及教学内容应当充分涵盖会计应用软件与“互联网+”大数据信息之间的结合,增加真实客户资源信息,使学生在会计信息化学习当中能够通过真实、关键的会计信息,分析目标企业或其他经济主体的发展优势、发展可行性等。

(三)创新会计信息化教学方式。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方面仍然以传统讲述形式为主,灌输型的课堂教学方式会对会计信息化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创新会计信息化教学方式,紧密结合“互联网+”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共享理念,对于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具有积极作用。引入“互联网+”概念建立线上会计信息化教学平台可以充当创新教学方式的基础,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向学生分享优质慕课资源、共享会计案例、布置作业考试以及师生问答等,能够为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极大的自由,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课堂教学应当坚持人本化理念,转变以往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在必修课程的框架下尽可能自由地修读感兴趣的知识,并且促进学生自主规划学习过程。

总之,“互联网+”概念不论是在政府工作规划中还是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适应“互联网+”环境的要求已经成为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目的是为国家建设培养新时代技能型人才,在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使学生能够实时接触到行业前沿,培养出适合当前会计行业的人才。我们应当在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其与“互联网+”不相适应的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解决,促进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改革更加符合“互联网+”环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杜静.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安徽省高职院校为例[J].当代会计,2017(7)

[2]张引.网络经济时代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17)

[3]程显杰,贾红宇,孔宪江.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会计信息化课程在线资源开发研究[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7(32)

[4]李希敏.基于云计算下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的构建模式[J].经济研究导刊,2017(19)

【作者简介】陶 文(1984— ),男,广西贺州人,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信息化。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信息化教育变革探索
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试论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