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真情体验探究

2018-10-20 05:47陈庆勇
文理导航 2018年19期
关键词:思维定势内驱力初中生

陈庆勇

【摘 要】作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不喜欢写作有千万种理由,喜欢写作可能只需要一个理由。作文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调动”的过程,调动思维、调动情感、调动材料等所有的储备,教师通过不断创新作文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乐写”,进而全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生;真情体验;思维定势;内驱力;情动辞发

写作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可是面对写作,许多初中生却“谈文色变”,如鲠在喉,甚至成为大多数学生厌恶语文的重要原因之一。作文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初中生的真情体验要么被模式化,要么被遗忘在某个尘封的角落,严重桎梏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教师应创新作文教学策略,着力调动思维、情感、材料,不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下面就着力引导学生进行“真情体验”,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谈一些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初中生写作情感体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梳理出学生在写作中情感体验上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三个问题:浅层体验、虚假体验及消极体验。

1.浅层体验主要是觉得生活没东西可写,或写出来的东西好像在记流水账,看什么就写什么。成因是:这样的学生通常是生活的“无心人”,少了童年的格调和童趣,少了发现美、表达美、描绘美、感悟美的内驱力,有时反而多了些成年的现实、功利、冷漠。

2.虚假体验主要是感情虚假,感情失实、人云亦云、无病呻吟。成因是:人生阅历过于成人化,改卷老师需要什么样的文章,学生就会看脸色行事,导致学生的写作材料和生活体验被模式化;“好词好句”束缚了情感体验的想象翅膀,过于运用“好词好句”反而弱化了作文的真情实感。

3.消极体验主要是思想消极、价值观错位、是非不分、自私冷漠、以个人为中心,缺乏面对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毅力。成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思想性格的偏见,人生观、价值观迷失错位,社会负面影响等。

二、改变初中生写作情感体验现状的对策

1.改变浅层体验对策

(1)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看什么是什么”到“看什么不只是什么”。例如,“水”在李白的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中,就成了他壮志难酬无法排遣的一腔愁绪,同样的,李白另一首诗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借水表达了朋友对我的深情厚谊,还有“爱如潮水”“柔情似水”等,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内涵。

(2)引导学生调动五官参与观察。应引导学生用心感知、感受、感悟,眼里可以反射生活,心里可以反映生活,眼里眼外都是一个大世界,心里也是一个大世界。当然,还可以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去闻嗅,用舌头去品尝,用皮肤去触摸,用大脑去联想、想象。

2.改变虚假体验对策

(1)从内心的真实感受出发,无论是一次短暂的旅途,还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冒险,让心灵去旅行,去记录沿途的风景,尊重内心的真实体验。(2)以自己的年龄环境、生长环境、阅读层面去理解、去发现、去表达,不用刻意去模仿他人的体验,因为每一种体验的表达结果都来自于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发展过程,否则东施效颦反成笑话!(3)多注意发现、感悟,并随时随地记录身边一些有意思、有意义、充满正能量的事。

3.改变消极体验对策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走进生活、热爱生活,在鲜活的生活中,去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积极、健康、乐观地生活。同样看到一片乌云,有人读到了“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无助,有人却读到了“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奋斗。(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了解社会,发现社会的变化、祖国面貌的日新月异,从而加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父母的不易,唤起深藏于内心的亲情。

“一次一次作文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把作文教学和雕塑学生心灵结合起来,就能到一篇篇情真词切、充满新意的文章”,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如是说。鹰击长空的豪迈是一种自由,梧桐细雨的婉约是一种自由,大雪无痕的宁静是一种自由……总之,让学生的心灵自由,不被模式化,解放思想,养成体验生活的良好习惯,并鼓励他们“痛并快乐”地追求,“衣带渐宽终不悔”地追求。只要学生内心有情感的波澜在涌动,无论是荡起一圈圈的涟漪,还是掀起一阵阵的惊涛骇浪,“情动而辞发”,情动才能产生表达的欲望,而要达到“情动”的目的,就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生活、去实践、去观察,把自己置身在实践中,而不是简单地把客观事物反映在主观印象中。这样的观察实践没有功利的目标与姿态,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情动”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再者,考虑到初中生的特点,情感体验要么不“动”,要么可能泛滥,所以我们还应该注意从学生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去考虑,而不是盲目地提出许多要求,这样急于求成无异于因噎废食。

三、初中生写作真情体验的实践

移情是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好像自己欢喜时,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悲伤时,景物也像在叹气。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观察,学会构建观察的三维情境,提升观察的层次、思考观察的深度。从“看山是山”,客观事物浅层的的主观印象到“看山不只有山”,构建以“山”为主体的三维情境,包括微观情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也包括宏观情境——以“山”为点,链接周围的景物,构建三维立体的空间情境;再到“看山不是山”,“山”是有思想、有哲学、有个性、有情感、有故事的。还可以是“看山不止有山”,“山”与我们的内心情感相照应,同呼吸。

1.移情于物、景、境:《小巷深处》的开头是这样描述的,“早就知道,我是从村头坡顶上捡来的。据说,那个季节,还不太冷,依稀有几片早落的黄叶,在风中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低低地打着旋。”文章一开头就移情于“不太冷”的“季节”,“早落的黄叶”,“低低地打着旋”,这样的情境、景物,为下文人物的出场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人物的命运不正如那黄叶一般,无依无靠,随风飘荡!

2.移情于人、事:在《永久的悔》中,作者通过大量的笔墨写关于“吃的”的事儿,来刻画母亲把所有好吃的全都留给儿子的无私与伟大。在《一厘米》中,母亲的形象也是通过她为儿子所做的事和每一件事所遇到的人,从不同侧面展现母亲的形象。移情于人、事,不仅有助于从不同侧面刻画人物形象,而且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

3.感觉移情:《周庄水韵》中,写第二次到周庄的见闻,就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从视觉角度写出雪后周庄色彩对比强烈如版画般的景色,从听觉角度写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天籁之音。还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那令人拍案叫绝的三拳,同样采用了感觉移情的体验方法。

4.细节移情:真情實感离不开典型生动的细节,正是那些细节,才重现了鲜活的生活,才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收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效果。学生的周记——《停电》:“点一根蜡烛,一种复古的美,弥漫在整个小镇,小镇少了些躁动,多了些优雅。时光,在等待中溜走,如坐针毡。抬头,人们一再地抬头,仰望着墙上的钟,仿佛在那里,仰望着光明的第一缕曙光。”于细节中展现夜的平静美,于细节中刻画人们迎接光明的心情。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动词是演员,形容词是化妆师。咬文嚼字,注重炼词,也能让细节显情,文色生辉。

5.想象移情: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中往往通过想象移情于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等自然景物,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性格、生命及思想感情,“一草一木总关情”,使自然景物反映出人和社会生活的美。移情使得诗中的客观物景充溢着感性生命形态的颤动和美丽,使得诗人眼前景与心中意融为一体,超感性而又不离感性。

移情体验的情境也同样需要我们用心去创造,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机会与平台,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生活里去,到社会生活里去,到自然当中去,让学生拥抱生活,放飞于自然,汲取写作的养分;另一方面,充分拓展教学的观察空间,写观察日记就是一种积极而又有效的方式。“淡妆浓抹总相宜”,只要是用心观察,用心体验的就是真善美的,就值得我们鼓励与推动!

总之,只有让学生回归真情体验,让生活回归本色,让思想回归自由,通过移情,给真情体验插上一双隐形而有力的翅膀,那么写作的天空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展翅翱翔的梦想。

猜你喜欢
思维定势内驱力初中生
破译自推娃的密码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动机与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调查研究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浅析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影响因素
逆向思维在中学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克服思维定势的问题情境创设举例
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影响及教学策略
打破思维定势,创新单元复习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