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平淡的朗读加点味道

2018-10-21 11:21邵铭
考试与评价 2018年8期
关键词:帮扶功力模仿

邵铭

【摘 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读中感悟、读中陶冶;它能起到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特殊功效;还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训练语感、规范语言,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朗读 兴趣 功力 模仿 帮扶

纵观现在小学生的朗读现状,一方面老师在全力抓朗读,但大部分学生还是没有完全掌握朗读的诀窍,做不到声情并茂,甚至有部分学生朗读起来,停顿都不恰当,平淡乏味,缺乏兴趣。而有些老师的指导方法相对单一,机械式、没有针对性地灌入等问题依旧明显存在。因此,把提高小学生朗读能力作为一项教学任务和课题研究是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提高孩子们的朗读能力,让朗读不再如平淡无奇的白开水,给它加点味道呢?

一、播下爱的种子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身的热爱是学习最大的内驱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主要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读”占鳌头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会逐步加深。”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自然地在课堂当中体会到朗读带来的乐趣,明白朗读的重要性。在朗读为主的基础上结合说写,让学生朗读以后结合一定形式的说一说或是写一写,可以促进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2.以情动情

都说“亲其师,信其道”。对于朗读也是如此。只有学生感受到了朗读的美,才会爱上朗读,才能读好。所以引学生入门就特别关键了。因此,在教学时老师可以通过自身优美的范读或是带领学生欣赏录音,感受优美动听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爱上朗读。

3.表扬的力量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很多时候老师一个简单的微笑加点头,一句简单的表扬和鼓励,都可以让孩子信心大增,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新课程也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自信心,“激励性评价”就充分体现了这点。班里有一个孩子因为是温州人,从小没有怎么接触过普通话,开始的时候朗读能力比较差,结结巴巴,还会念错许多字。但是他很认真努力,憋红了小脸念。有一次当他努力朗读完,我放下语文书为他鼓起掌来,下面的其他小朋友也跟着为他鼓掌,同时还奖励了他奖券。面对这些,他露出了微笑,脸红着坐下了。在之后的课堂中,他对朗读越来越自信了,进步越来越大。其他平时胆小的孩子也受到了感染,对朗读充满了热情。这就是“激励性评价”带来的力量。

4.争先恐后

平时经常开展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趣味盎然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诵读能力。孩子们在为比赛精心准备的过程中,得到了朗读训练的机会,同时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朗读才华的舞台,从而提高了综合朗读能力。

同时,对于朗读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比如同桌互相读一读,开小火车读,小组竞赛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合作读等。老师也要精心设计好自己的点评语言,激发激励学生更好地朗读。

二、练好朗读基本功

1.音准是基石

所谓“音准”指的是用普通话清楚响亮又无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颠倒、不唱读的朗读,能读出轻声和儿化韵。有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发音含糊不清,每到朗读课文就会引起同学的笑声,有些孩子读不准轻声,特别是像“乌黑的”、 “渐渐地”、 “说得好”中的“的、地、得”,还有词尾的“子”、 “呢”等,还有些孩子朗读拖音严重,或是像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一样,听起来很不舒服,这些都是要注意纠正的。这就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上对孩子进行重点引导,课后对发音不准的孩子有针对性高效地辅导,多练习多纠正。

2.语感是支柱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新课标要求朗读要做到语音正确,语调要有轻重快慢,感情要丰富多彩,随文欢而欢,随文悲而悲。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地读,加深理解和感悟,自然而然就能够找到语感,读出优美的语句。

3.停顿是镶石

朗读过程中不注意停顿,读的累,听的人也累,毫无美感。一篇课文中,标点符号是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示句子的不同长短和不同语气之间的停顿,因此在朗读时要根据标点读出相应的停顿。同时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词句之间的结构、文章的含义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除了朗读句子时根据标点符号进行停顿,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也要有停顿。读完一个自然段,稍作停顿,再换下一个自然段。朗读古诗时也要注意停顿,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标好停顿符,朗读时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停顿和韵味,也更有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白居易的《池上》就是采用“小娃/撑小艇”(2/3)这样的停顿,读学生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饶有韵味。读课题《登/鹳雀楼》时,在登的后面停顿一下,明确它表示一个动词,是“登上”的意思,这样使学生既读好了课题,又明确了题意。

4.感情是灵魂

央视最近很受欢迎的节目《朗读者》,读到情深处,催人泪下,让人悲其所悲,喜其所喜。这就是朗读的最大成功,也是朗读的灵魂。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当然,要做到美读,首先是要理解文中做表达的内容和感情,理解是朗读的基础,也是朗读的目的。如果朗读的正确、流利、速度也合适、停顿也正确,但读完后却对内容一知半解,那就等同于白讀了。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应该基于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与他自身的思维进行碰撞,进而化情感于朗读中。

三、亲身示范

前面在播撒爱的种子,培养朗读兴趣也提到过。作为小学生,特别低段孩子,由于自身学习基础较薄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领悟能力还较差,所以更加迫切需要老师的指导。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范读。同时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学习能力强一点的孩子,通过几次老师范读,就能很好地把握好停顿语速,朗读能力就慢慢地增强了。

在教学时,老师良好的范读,也可以带领学生更有效得融入课文的情境中,激发起情感上的共鸣,感受主人公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激发朗读的欲望。正如叶圣陶 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尤其低段老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做好范读,引导学生仔细听,听老师是怎么样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把重点句子读好。在执教新教材二上第三单元第七课《妈妈睡了》这一课的阅读时,课前的预习卡中反映:班里有20个学生都记录了第四自然段的第三句特别难读。在初读时我就把这句找出来,分成“乌黑的头发”和“微微渗出汗珠的额头”两个短语,示范引导学生读准读好,然后再把这两个短语放到句子中一起读,这样的分步分解,就更有针对性地攻破重难点。

四、章中见真情

要让学生读出感情,那首先必须理解课文的内容,在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化感情于朗读中,基于此,我们该如何做呢?

1.“流”中出情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想读出感情,首先要读正确读流利,连最基本的读通顺都做不到又何谈美感,何谈感情呢?所以识字生字,读准拼音,读通课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每次课前都布置孩子圈出生字词,课文至少读三遍以上,保证孩子在课堂上学习朗读一篇课文时不是陌生的。这样当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时候,让学生进行初读和精读课文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解”中出情

有感情朗读,特别是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低段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里所说的“理解”,不仅仅是读懂文章词句间表面的意思,更要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与作者的思想形成火花碰撞。特别要注意有些孩子朗读时没有理解性的自由随意。在不合适的地方要么声音很轻,软绵绵,要么声音太响,喊出来,非常的刺耳。这样没有目的性没有理解性的忽高忽低,或是矫揉造作地泛泛而读,都让我们感受不到真正的朗读美。比如在学习一下课文《夜色》时,我把题目《夜色》做为串起整堂课的文眼,第一次齐读揭题。学完一个自然段,在感悟了小作者对夜色的害怕恐惧后带着感受和理解再读课题《夜色》,学生读出了对夜色的害怕。学完第二小节,小作者已经变得勇敢不再害怕夜色,这个时候带着这种心情和感受再读课题,读得亲切柔美,读出了对夜色的喜爱。三次朗读,三种感受,读出了美,也理解了文意。

3.“技” 中出情

当然,除了读通顺,读流利,理解了课文内容,能真正读出感情来并非易事,老师还需要对学生在朗读技巧上进行有效的指导,如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

第一,语调。朗读时语调的把握对于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非常大。不同的字,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语速,能表达出了人不同的情绪,如“哦”这个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诸多情绪,答应、疑问、快乐、失落……因此语调对读好文章非常地重要。同时不同的标点符号也会体现出不同的语调,一般陈述句比较平淡,问句要读出疑问的语调,感叹句要用能体现出一定感情的语调。

第二,语速。很多时候朗读时的语速也能体现出很多方面,心情的情绪起伏,快乐的时候,激动紧张的时候有时会语速加快。伤心的时候,情绪低沉的时候语速会比较慢。特别当营造某些氛围的时候,语速也应该相应的对应。如二上《妈妈睡了》,我在教学时努力营造一种安静温馨柔美的氛围,孩子爱妈妈,怕吵醒妈妈睡觉,所以相应朗读的时候也要轻轻柔柔一点。上课一开始,读题目《妈妈睡了》,我就引导学生因为妈妈睡着了,我们把这个“睡了”要读得轻一点,妈妈就能睡得更香甜了。学生马上就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了题目。

第三,轻重音。读课文要做到抑扬顿挫,那这个 “抑”和“扬”就是所谓的轻重音,每句话都有关键词,要突出其关键之处,自然也就有了轻重之分了。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把握关键词,有的地方读得响亮,重点突出,有的地方读得轻,感受特殊的氛围,这样有轻有重,文章听来才更有味道,而不是一平到底。如二上課文《我是什么》中有一句:“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却很暴躁”,学生朗读时就要带着理解把握读好轻重音,读“温和”的时候要轻柔一点,读“暴躁”的时候的要读得响亮、有力一点。

第四,停顿。合适的停顿在朗读中有很大的作用。可以帮助换气,使读的人读文时更轻松,听者听得更舒适,不会有憋气等不适感。另外还能帮助分清文字层次的关系,帮助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突出情感。刚开始学生的停顿还需要老师多加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标好停顿符,通过范读读好停顿。

五、“扶”出水平,不留痕迹

再好的朗读能力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虽然我们鼓励学生去创造,大胆放手给他们自由的天空,但是,关键的时候还是需要“扶”一把。那么又将怎样帮学生“扶”出水平呢?

1.引导学生学会评价

比如很多老师在初读课文时会让几个学生分别读自然段,然后让其他学生点评。让学生听出读的孩子有没有读错字,语速的有没有太快或太慢,一般都能说出来。但是对于评价读得好的同学,不能仅仅就说他好,而要引导他们说出他读得好在哪里。比如觉得他读得通顺流利,读出了关键词,读得有感情等等都是好的方面,那我们孩子在评价的过程中以后就可以更针对性地学习他这些好的方面。

2.老师在评价中“扶”

老师用评价无形中“扶”。执教一下《夜色》时,在第一小节我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营造了夜色可怕的氛围,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带到朗读中,比如当读到“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当一个学生读完,读得比较好,我顺势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害怕,害怕得手心都要出汗了,谁也来这样读一读,那么后面的学生也一定能够把握这种情感基调,读出“我”的紧张害怕。

同样在评价朗读的时候,有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加上动作读一读,可以起到更好地效果。比如一下《夜色》中,读到“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时,可以引导学生带上动作读一读。孩子们有的边读边捂着眼睛,有的边读边抱着脑袋,一下子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害怕,自然朗读也更有成效了!

总而言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提高孩子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但是要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线上的工作者寻求各种方法进行孜孜不倦地培养和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能读”、“会读”、“爱读”,让更多更美的声音从孩子们的口中传出,心中传出。为平淡的朗读加点味道,使读的人更入情入境,听的人更身心愉悦!有滋有味,岂不乐哉?

参考文献

[1]张洁,朗读与朗读教学辨析[J].语文学刊,2006(1)

[2]李小芳,浅谈小学语文朗诵教学[J].新时代报告,2012(2)

猜你喜欢
帮扶功力模仿
原来,大自然才是PS高手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记者的"功力"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探索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老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