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化学习题课教学实践与感悟

2018-10-21 11:21黄志阳
考试与评价 2018年8期
关键词:习题课建构化学

黄志阳

2016年9月《中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颁布以来,核心素养是当前国家基础教育的新视角,它为今后高中化学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发展学生什么能力和品格指明了方向。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课堂为主渠道潜移默化培育、发展形成的。课堂是学科素养培育的主渠道,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细心对比一下课堂教学与习题课教学,笔者发现习题课教学中尚不能闪现改革的身影,几乎是千条万条改革路,最后回归同一条路。以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引领,有的放矢进行取材、布局的习题课,不但有助于学生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循序渐进养成本学科思维方式,更能引领学生思维方式,认知体系模型的建构,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习题课教学现状

1.习题课内容

教师大多停留在以应试为导向上,课堂上以知识为主干,以考点突破为着力点,结构模式多为复习回顾→试题再现→讲评讲解→方法归纳→迁移应用等四个层次组成。由此发现,让学生掌握牢固的知识,不断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主要目的,核心素养难现身影。

2.习题课效果

由于习题课都因时间关系,教师忙于应对习题讲解、方法归纳,帮助学生归纳出一套经验套路,比如,苏教版化学1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中Cl2的性质练习题课,绝大部分习题课关注的焦点是Cl2的氧化性,Cl2与单质、水反应等化学基础,随后训练、讲评,师生自我感觉良好。但在习题课学习过程中无法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导致教学的目的仅仅是传道解惑,无法潜移默化通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最终导致在改进原型实验、探究性实验和化工流程图实验等探究题、关注学科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新情景题型面前束手无策,例如,2015年课标II卷28题以ClO2为背景的制备流程,2016年课标I卷28题以“NaClO2是一种重要的杀菌消毒剂……”为背景的化工生产流程等,由于高一年无法融入学科素养,导致到了高三年时,出现三个问题:第一,学生学科思维能力薄弱:在实验运用中,思维公式化,只会按套路来解决问题,在综合性强的问题序列前无法形成科学的分析推理、模型建构与认知等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第二,类比迁移能力欠缺:对于“四基”的形成难以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整体化,认识问题停留在表层,缺乏对内在规律联系和本质问题深层次的疏理,在新情境题下,感觉雾里看花,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基本能力;第三,科学探究能力有限:在探究新问题中不能整合已有知识,不善于在探究中将图表表征、数据表征等多元表征进行提炼、寻找内在规律,建构化学思维模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由于素养无法进行传承和内化,制约今后学习化学可持续发展,学生犹如苦行僧,努力在“刷题”,但最终难以养成化学学科素养,难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习题课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分析,在习题课中传承学科核心素养在当下已经显得十分迫切。笔者以苏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践教科书《化学1》专题四第二单元“生产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习题为例,探讨如何渗透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1.基于小组交流讨论复习学案,挖掘认知角度,建构认知模型,

问题1:通过“氮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写出“雷雨发庄稼”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讨论一下HNO3工厂、汽车尾气为何不能利好庄稼呢?

学生:交流合作,相互补充、交流,写出相应方程式,并指出雷雨发庄稼与汽车尾气排放的异同点。

追问1:怎样消除污染?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从源头消除污染,寻找高效催化剂,开发新能源等。

追问2:工业上利用N2怎样生产出HNO3和氮肥,以NH4NO3为例试设计流程图。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指点,最后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学生设计的成果,并加以点评。

问题2:一瓶失去标签的溶液,怎样览定它是否为NH4Cl?请你设计方案鉴定该溶液。

师生交流合作:离子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组成,只要分别鉴定阳离子和阴离子,就可初步鉴定该物质(学生完成设计,教师电子白板投影点评)

问题3:在实验室酸类厨窗内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棕色瓶,某同学初步判断是HNO3,请你谈谈他的说法对吗?怎样鉴定它?

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其它学生有支持也有反驳,教师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依据HNO3的性质得出相应的结论与性质的应用。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与综合考虑学生将要达成的认知间的差距,课前设置有价值的驱动性问题,多方位挖掘物质的认知角度,在学生课前自我独立思考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结合同伴互助,相互交流,让学生以问题角度建构知识体系,并且在小组间交流互补,从中不仅建构分析模型,而且培育学生具备对他人负责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素养。

2.基于个人独立课堂实践,强化基础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精神,提高创新意识。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要培养学生像一个科学工作者一样,不仅要有科学的观念、敏锐的洞察能力,而且还要有基础知识技能支撑下的探究欲望,进而进行尝试性的创新活动,让习题课教学转变为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思维上质的飞跃。

3.基于设计探究性练习,诱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碰撞思维火花,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设计探究性练习习题课中,要避免重复教材、知识点的简单再现,否则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的激活。设计探究性练习,能避免学生学习的枯燥性,而且更能拓宽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深刻性、创造性,拓展培养学科素养的阵地。

三、教学实践后的感悟

余文森指出:“学科活动意味着对知识的加工、消化、吸收,以及在其基础上的内化、转化、升化”。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进一步升华的体现,承载着化学学科教育对学生成长和终身发展的独特贡献,通过练习课拓展核心素养,是对年轻一代体会感受到自己是生活中的发现者,是科技进步的研究者,是人类进步的探寻者,只有给这种需求提供沃土,这种需求就会逐渐被激活,核心素养将会在学生获得知识后进一步去应用、解决问题、理解核心概念的方法,并通过练习将这些方法、能力内化为自身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宁,林崇德,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4

[2]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1-13.

猜你喜欢
习题课建构化学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巧用一题多变提高地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
建构游戏玩不够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