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品德教育

2018-10-21 15:41邵根金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教育小学语文

邵根金

摘要: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思想品德的发展不仅与个人的前途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关乎着整个民族的命运。本文针对当代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提出了一些教育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教育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

(一)贴近学生认知与教材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行动依据。表现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第一,这种实际就是学生的思想认知状态,其次是教材实际。对前者,教师所要了解,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在日常的学校或家庭生活中,在面对具体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状态,或者借由行为所反映出的思想认知。例如,表现在部分独生子女身上的意志薄弱、不懂关爱他人等,深刻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品德渗透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对后者,教师所要了解,是教材内容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触发点。

(二)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

杜甫写春雨,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其中,有施与者——春雨,有载体——风,有成果——润物。但这一过程,为什么会是“细无声”而悄悄进行的,就是因为春雨对万物的滋润,是一个顺应需求且潜移默化的过程;如若狂风暴雨,摧残枝叶,就不会让万物喜欢。以此类比,在小语教学中,教师作为品德教育的施与者,在找到德育实施的载体——相关德育触发点或侧重点——后,其具体的施教过程,也务必要顺应学生的需求,从其已有的真挚淳朴的感情基点出发,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

二、小学语文所包含的品德思想

从本质上而言,是由于语文课文本身是对生活的一种阐述,而阐述的内容不仅仅包含外在的各种事物,还包含了内在的各种思想,也就是品德思想。同时,小学语文虽然并没有直接进行品德教育,但是这种教育思想却在学生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并且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在新时期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努力放大这些语文当中的品德思想,使得语文教育的思想引导功能能够绽放出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小学语文可以与品德教育的一些课程进行合理地联系,相互拓展,使得彼此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实际的教学效果也会十分良好。此外,对于一些深层次的语文课文,品德课程的教师也可以加以借鉴和应用,使得学生能够认识到小学语文与品德课程之间的联系,接下来的学习也会更加有效合理。

三、品德教育渗透小学语文的主要方法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时代的发展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和方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侧重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往往忽略了课文中优良思想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这样非常不利于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除了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外,还要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小学语文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出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语言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日常语言表达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规范,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德,最终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首先会从课文的字、词、句着手,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感知其内容的形象,并把课文中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烙印到学生的脑海里,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领袖人物和英雄人物的形象,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在学习以描绘景物为主的课文《桂林山水》时,教师要把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部分让学生进行反复诵读,紧紧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语句,激发出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充分体会到祖国锦绣河山的壮丽,为爱国情怀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强化练习应该进行有机结合。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文中,针对课文中刻画的场景和人物描写,可以采用分组或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在充满激情的朗读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此外,文中人小金花、大嫂、大娘、志愿军等人物身上所流露出来的真、善、美及扬善弃恶的情感,也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课文中所蕴含的真切情感,不断受其感染。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除了要传授给学生遣词造句的技巧外,还要让学生品味语句中所蕴含的隐喻,这对提高学生思想情感的表达十分重要。针对学生这些难以理解和体会的重点语句,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辅助学生仔细推敲,这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充分发挥课文教育感染力最有效的途径。首先,教师要在学生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一些读写训练,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

(二)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

学生在思想形成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外界条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启发,让学生在领悟文章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能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理解学生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辅助学生完成问题的思考,逐渐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在课文的阅读过程中受到文章思想的熏陶和感染。比如,在学习《诚实的孩子》一课时,教师要通过设立问题来创设出真实的家庭情景,并将学生引入其中,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问题:“回到家,列宁躺在床上什么也不说,那么他在想些什么?如果是你又会想写什么?”教师通过这样的问题设定,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人物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将从课文中获得的思想认识转变成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不断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进而达到深化课文思想教育的目的。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有自己远大的理想,这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原因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理想,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到自己将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想从事哪个领域的工作等。在促进学生拥有美好追求的同时,也能很好地了解自己的特长,进而迸发出奋发图强的强烈愿望。

参考文献:

[1]郭红梅.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小作家选刊,2016

[2]司占波.淺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新校园旬刊,2016

[3]崔亚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教育小学语文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论语》中汲取文明礼仪养成的营养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粤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阅读与感悟”的特征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