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风情的记录者

2018-10-21 12:04白爽
南风·中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人物画素描水墨

白爽

王燕民曾经命我为他刻过一方闲章,印文曰:“居尘远尘”。我觉得,这四个字含有很深的意味。王燕民自小生活于繁华的京城,及长又服务于中央电视台这种“大名利场”,尘世中光怪陆离的诱惑,可能不时向他袭来,但他却能做到在“居尘”之外,得以“远尘”,始终将自己的精神驻守于艺术创作这块属于个体的心灵芳草地之中。

王燕民家学渊源,其父母皆是故宫博物院的文博专家,他少时得家庭环境的便利,即经常从游于许多大文化人中间。或许是老一辈学人踏实的学风素丝初染般地影响了他,他对俗世的名利往往看得很淡,既不争名于朝,也不争利于市,他认为作为一名艺术修行者必须超越现实的物质世界,去掉人欲、我执,潜心于内心世界的修炼,天天静默于平常之中,如此才能心境坦然,性情自出,心手相应,下笔如“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指挥如意,横扫千军。他所主的“居尘远尘”式的生活态度,其真正内核或正在此。

王燕民是一位有着多重艺术修养的艺术家,他固以中国画创作名世,但他在书法篆刻方面葆有的精深修养也一向引人瞩目。他的书法、篆刻作品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即已多次入选最高规格的学术大展,这体现出他对画外修养的追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玩票”式,而是确实做到了深入探研,获得了一种专业高度。我最早读到的是他文人画体格的古装人物画,但见其画中笔致或按笔蹲锋,或微曲而行,运笔皆尽意果敢,及其势而去,气势翩翩,若飞若动。画面中的长题,得颜真卿“稿书”三昧,与画中物象相应成趣、相得益彰。此中画境,颇堪细品。其实,对于现实题材的人物画创作,王燕民同样能做到驾轻就熟,自出机杼。《中华民族人物百图》的巨制,可以看作是他人物画创作的一个最新里程碑,还可以看作是评析其现实题材人物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参照系。20世纪初叶,随着国势的衰弱,传统中国画创作亟待重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深谙中国传统书画的徐悲鸿先生认为,历史过于悠久的中国画如果不来一番根本的改造,很难面对现实世界,介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最终只能是文人雅士的笔墨游戏而已。针对中国画,尤其是人物画创作的式微,他系统引进了西方写实主义的观念与技法,包括人体解剖学、体积、光线等中国传统绘画中长期被忽视、轻视的因素,进而开创了一种亘古未有的现代水墨人物画的崭新画风。通观当代中国画创作,山水、花鸟等画科虽然也多见“出岫之色”,但从大的范畴论,依然未出传统山水、花鸟画风气的笼罩,独有由徐悲鸿体系衍生出的现代水墨人物画,则由传统人物画风跨出了巨大的一步,实现了一种对历史的超越。

在徐悲鸿体系的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流派中,蒋兆和与叶浅予是两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代表画家。他们对徐氏所主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基础”之论,提出了属于自己的主张,从而丰富扩展了徐氏现代水墨人物画体系的学术容量。如蒋兆和反对“无原则地宾主不分地搬用素描”,“主张分析素描与国画的矛盾”,但他分析矛盾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在笔墨而在形体结构,他极力反对离开造型追求笔墨意趣,主张在激情饱满时让笔墨随形而出。叶浅予固不反对素描,但主张速写与慢写结合、对写与默写互补、写生与临摹并举,造型更趋率性更重神韵,他还巧妙地吸收了传统壁画中锋长线的表现力度。纵览王燕民的人物画新作《中华民族人物百图》,徐悲鸿之下蒋兆和、叶浅予两位前辈对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的这些主张,显见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同胞自古以来就结下了悠远深长的亲缘,撼人心魄的雪域文化,充满神奇色彩的西南诸族,乐观豁达的天山诸族,北疆边陲绿色草场中骁勇的蒙古骑士等,一定像一束强光般投射到王燕民的精神境界之中,他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立定了心意,他要画!要将这些悠远的民族、浩瀚的生活和文化如史诗般地记录下来,以蔚成史诗般的生活,史诗般的画卷。王燕民告诉我“受客观条件所限,全部创作素材均得之于散见的各民族人物的图片,未能做到个个有实地真人的出处,是为一憾”。所有的艺术都是遗憾的艺术,杜绝遗憾的方式,永远存在于又一次的创作中。王燕民是一位慧心人,当他面对没有温度的图片时,他的情感并未麻木,他做到了以一种心心相印的方式与这些图片中的人物“谈心”,而后把个人的乐观和激情融化在这些人物的形象中,像泉水似的汩汩流出 。真正的艺术,不依赖于对自然形状准确的摹写,也不依赖于耐心地把正确的细节组合在一起,而是取决于艺术家面对他所选取对象时的浓厚感情,他聚集的注意力和对对象精神的领悟。王燕民曾在中央电视台从事影视美术创作多年,他拥有扎实的素描与速写根底,也许是蒋、叶两位前辈对现代水墨人物画创作的核心主张在其心中生根生长,他的这一组现实主题的人物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向着淡化西式素描的路径发展,努力着意于将西式的造型理念,转化为中国画的观察与表现方法,他在与每一帧图片的“谈心”过程中,从心出发,将每一位人物之物象变为心象,以心写形,以意造型,乃至于在兴来不可遏的挥运中充分发挥水墨的随机性和抽象性。艺术之为艺术,便不是对生活的照搬,不是对素材图片的复制,无论它以多么肖似自然的形态出现,它仍然是心灵的创造。王燕民这批人物画新作平易而朴素,平易朴素得几近于生活瞬间的一瞥,然而这种予人的生活化气息却是他孜孜以求、沙里淘金的产物。这一点应是欣赏者随处能够洞见的。

中国传统的人物画,严整者以细笔勾勒为能事,往往要烘染数十层,必匠心而后止,如此者稍一失手即流于板滞,无以传人物之灵性。以意趣取胜者,以南宋梁楷所作《李白行吟图》为例,可谓逸笔草草、神韵凛凛,却仅能用于特定对象的创作,很难用于现实题材的创作,也无法表現更专业、深厚的绘画性。王燕民的民族人物百图,其成功处正是能以近乎写意的逸笔,勾勒取神,表现出以细笔勾描才可能有的严整与精准。王燕民的素描、速写功力很深,这在他塑造人物动态的表现中可轻易获知,可他偏偏不采用明暗阴影的皴擦以造成逼真的体积感,他完全借助于线、色的变化和微妙的渲染,以取得人物的传神和适度的空间效果,折射出个人精妙的艺术技巧。王燕民书法实践的专业程度很高,他在这组人物画创作中,在用线表现方面充分发挥了一己之长,他对作画过程中有关造型书写性的运用,展露出其深湛素养,不仅达到了古人所谓“笔迹周密”“紧劲联绵”“神完气足”的境地,而且能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线条风格。或坚直苍厚,如《草原雄风·蒙古族》;或婉转流动,如《春光明媚·回族》;或墨线、色线、勾勒与没骨交叠并用,如《醉美月光·布依族》。王燕民笔下的各民族女性多备隽雅、灵秀之美,同时,在他笔下即便表现饱历沧桑的藏族老人、维族老人,却不见痛苦万状及岁月的斧琢之痕,不见夸张的悲怆与凄凉的眼神,他们所标志的,仍是一种可供观者品味观照的向上的生命情态,洋溢着对生活的热望。

从王燕民这组最新作品的属性上研判,它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主题性绘画”,也不能归为文人画,我更愿意呼之为“当代风情画”。持此一卷在手中华大地东南西北的风情之美尽收眼底,欣赏每一件作品,就会发现那种仅属于“某一地”的一系列特色,而后在心理上引起了强烈的新奇感。这种与民族学和民俗学密切关联,唯特定地域才存在的风土人情的纯美,足引人沉醉,使欣赏者蒙上一层感情的氛围,生出一许特殊的审美情愫。

少时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知,寻幽览胜,初则有千万人同行,行之渐远则同道渐稀,至幽深绝险处而不知可否返回之际,所余则难有几人,唯不畏险绝而独孤前行者,才有望发现奇妙之境。为艺之途亦大抵如此。在我的眼中,王燕民就是这么一位不避艰途的行者,《中华民族人物百图》称得上是他艺术探幽历程中一个重要履迹,祝愿他能以此集的问世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向艺术的峰顶追攀。

猜你喜欢
人物画素描水墨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水墨
武汉素描
素描
水墨人物
跟踪导练(一)4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凡·高的早期素描
韩伍古代人物画选